付出与欣赏的诗意旅行
周礼以老为尊。《礼记·王制》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是说年过五十可以在家里拄拐杖,六旬老人可以在乡邑拄拐杖,后遂以“杖乡”作为六十岁代称。去年是本人离开工作岗位、解甲归田之年,为给退休生活打好基础,我这个平日里“油瓶倒了都不扶的非著名作家”,“杖乡” 之余“坐家”的时候,就协助老伴带带外孙女。繁忙苦乐的实习期间,随手记下几则心得体会,聊博同辈一粲。
带孩子出门,遇到“同病相怜”的老哥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咳,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子变成了‘三大员’——采购员、保育员,还有家政服务员”。纯粹一个奶爷的口吻,累并快乐着。我想,这大概就是如今已上任爷爷、奶奶辈儿,和姥爷、姥姥们带小孩儿的共同体会吧。相对来说,本人“涉世未深”,心态比较平和,凡听到我们这代人绘声绘色地谈起带小孩儿的烦恼,就呵呵一笑,插科打诨道:“我们单位有个领导离任,回家兴冲冲带了半个月孙子,便跑回单位大诉苦衷。同事们问:“退休了,你整天呆在家干什么?”这老兄行伍出身,文化不深,平常说话爱带个把儿——“×他奶奶”。只见他遂叹口气答:“一件事,×他奶奶抱孙子。”同事们愣了半天,突有一亮嗓冒出:“老领导你说的不对呀!明明是两件事,怎么会是一件事呢?”于是乎,全场笑翻。
春节期间,网上曾传北大才女赵婕的一首诗,惊呆了亿万中国父母。诗虽然长了些,但我觉得独辟蹊径,很有别开生面的创新意义,就全文附录如下,以供借鉴: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终于听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为了付出与欣赏。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父母有机会与他(她)同行一段……
这段话很美/美到想哭……
换个方式去爱孩子!只要他(她)健康/快乐,足矣…
窃以为:这首诗所创新的立意很美,美到想哭……
窃以为:普天之下,大人之于孩子,付出是本能,欣赏则是一种境界。所以说这首诗,不仅可以与天下所有的父母共勉,也可以作为推心置腹的话语,说给中国式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
窃以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曾经强调,我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千千万万个家庭就会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所以说好的家风,是奠定家族成员“三观”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石,是流淌在华夏子孙血液里的气质和品格,是中华民族拥有最强大内在约束力与亲情感染力的圭臬和法典。那么作为一个杖乡之年的老党员,退休后不用起五更搭黄昏、熬眼磨屁股操心工作了,但在付出与欣赏——与孩子同行的过程中,于家教方面再做点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