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记起老朋友搬去昆明的时候,留给我一些拿不走的书籍,其中就有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刚好因老家有事,路上舟车劳顿,就拿起这本书陪我的路途。
这是一本古色古香书,拿起来很趁手的感觉,余老先生以父亲去世的场景开篇,然后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娓娓道来,让人慢慢的跟着他回忆前辈们的事情,回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故事,像一个老者讲述他平凡而又恢弘的一生,而我则像搬起板凳坐在他旁边的儿童,仔细的倾听,其中有些故事的情景引人入胜,跟着他嬉笑,跟着他探秘,跟着他心酸,跟着他明事理。
那充满乡野气息的小山村的快乐往事,在余老先生的笔下格外的生动活泼。还有那个半真不假而孩子们却深信不疑的“半山古书”古老传说,更是为他所居住的那个小山村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看着这些,我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又似触手可及般鲜活。余秋雨先生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没有刻意描写,但就是不经意的叙述,一个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他书中的童年,我尤为记忆深刻是他的母亲敢作敢为的性格,在那个女人都还不能下楼见客的封建农村,他的母亲要承担起教给村民认字识字的重任,需要的勇气与决心也是惊人的。这在以后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敢作敢为、仗义执言的性格与母亲的教导和身体力行的表率似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他的书中出现的另一个女人,就是他的祖母,坚韧不拔的性格、果断处理事情的能力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余秋雨先生描写到:“—她,活在世上八十五年,仿佛就是专门来领受灾难的,于是也仿佛是嘲笑灾难的……”,她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丧子之痛,始终没有倒下去,支撑着这个家,听到安徽来的人为余老屈死了十年叔叔平反,“—突然发现,她眼里居然涌动着恰似一个年幼的女孩被夺走了手中珍宝的无限委屈……”,可以想象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听到自己屈死十年的儿子又平反的委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娇小的身躯,老人坚强让人肃然起敬。当她已经是七十六岁的时候,唯一的两个儿子一个屈死,一个被关,孙辈们全部远离上海的情况下,她毅然决然的回到吴石岭的高地地老家,并且迅速的修缮了老房子。书中对这段的描写非常详细,老太太倔强的性格和果断处理事情的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这些让人伤感的回忆外,余老诙谐幽默的风格,特别是描写挤公共汽车的场景让人忍俊不住,他这样写到:“公共汽车与往常一样挤,车站上专门有两个身强力壮的退休工人,负责把最后几个乘客推赛进车门,推塞的时候要用最大的力气把吊挂在车门口的那几个乘客的背部、臀部的肉一寸寸的压进车门,像压制一方最紧实的大肉饼。”,文中的“塞、压”两个字用的更是精妙,既形象又生动。
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迷恋,对知识的渴求,是余先生能够成大家的基石,无论是小时候苦读祖父留下的典籍还是后来逃遁到中正图书馆如发现宝藏般的博览群书,还是后来成名后在香港图书馆面对新知识的渴望无限,余老先生一生对知识的孜孜以求成就了他自己,成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泰斗。博览古今,史通中外,洞察世事,忧国忧民,使得余先生的语言情理合一,在诗性的叙述中浸满了历史的思考和感叹,胸中饱含对家国天下的忧思,其语言的精炼通脱而富有,对事物的描述常常是一针见血,读者最想表达最想说的感受被他表达准确到了极致。
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的责任感,余老先生在仕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在学术事业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在享受着权力带来的一切方便与世俗的恭维追捧下,毅然决然的离开业已建立的,并将拥有更大的所谓成就的“坦途”,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田园”,后来就成就了巨著《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