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金沙江

来源:作者:杨红君时间:2016-11-14热度:0

                                                                   

                                                               ——评《金沙江之子》的乡土情怀

                                                                       一

   纪实性报告文学“《金沙江之子》——追忆人类学学者萧亮中老师”;是我坚持业余写作20多年来,以挖掘本土文化为题材所创作的金沙江三部曲(《访问元谋人》——钱方教授情系“元谋人”45年田野调查琐记;《唤醒“元谋人”》——云南元谋旅游“二次创业”案例;《金沙江之子》——追忆人类学学者萧亮中老师)中,所耗费精力及心血最多的一篇文章。文章追述的是我当年上大学期间的班主任老师:一位社会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位公认的,家族的、民族的骄傲的人类学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年轻有为的人类学学者萧亮中老师,为了追逐全球视野中的学术与文学之梦,和自己无财无势的父老乡亲休戚与共,生死共存,把短暂的生命最终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和乡土的亲身经历……

   文章所追述的人和事,也是昔日我最熟悉,最了解、最关心、关系最为密切的。

   2005年1月6日下午,当我接到《金沙江之子》——萧亮中老师的弟弟萧亮东打来的长途电话,得知亮中老师不幸英年早逝的消息时,我的心情更是万分沉重,当年初识亮中老师时的情景,便活灵活现的在我脑海里舒展开了……

   为了揭谜亮中老师执著而奉献的生命历程,挖掘隐喻于亮中老师身后的感人故事,圆满完成《金沙江之子》的写作任务,亮中老师去世后不久,一有空闲或一旦有机会,我便沿金沙江而下,开始走访当年亮中老师生前走过的流域,拜访当年亮中老师生前的亲朋好友及父老乡亲,收集整理并广泛浏览亮中老师生前的遗物及学术类文稿。2007年11月、2008年6月,笔者曾两次亲临奔赴亮中老师的家乡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金江镇车轴村,收集《金沙江之子》的第一手写作素材。2011年上半年,洋洋洒洒全文36157字的:“《金沙江之子》——追忆人类学学者萧亮中老师”一文,历经十易其稿,最终定稿。在这期间,《金沙江之子》的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七年,时断时续写作时间累计接近五个多月。

   2011年12月,《金沙江之子》首当其冲的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中国生态旅游》杂志相中,并精选了6个版面的篇幅,更名为《守卫金沙江》,刊发于该杂志2011年第12期;2012年2月,《金沙江之子》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传记文学》杂志当作封面文章,精选了10个版面的篇幅,刊发于该杂志2012年第2期;2012年4月,《金沙江之子》被国家环保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绿叶》杂志当作封面文章,精选了10个版面的篇幅,刊发于该杂志2012年第4期;2012年5月,《金沙江之子》被中国彝族第一刊——《大西南月刊》杂志当作封面文章,精选了12个版面的篇幅,刊发于该杂志2012年第5期;2013年4月,《金沙江之子》被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精选了8个版面的篇幅,刊发于该杂志2013年第4期;《金沙江之子》除了受到以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重点刊物的亲睐外,2013年12月25日,还被光明日报官方网站“我们的中国梦”文艺作品征集专版节选刊载。然而令笔者深感遗憾的是,凝聚了笔者时间跨度近七个春秋的心血之作——《金沙江之子》,以上众多期刊都因版面所限及其它原因,都未能完整的将《金沙江之子》的故事公之于众。2015年11月,《金沙江之子》荣获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第四届“马缨花文艺创作奖”二等奖。然而令笔者甚感欣慰的还是:2015年12月,作为一个地方性文学刊物的《元谋文艺》以“民间立场,高贵品格”的气度及胸怀,在2015年第6期不惜动用了34个版面,完整的刊发了“《金沙江之子》——追忆人类学学者萧亮中老师”一文原稿,实属令人敬佩。

   《金沙江之子》自公开发表以来,在全国反响强烈,口碑甚佳,影响深远,据《传记文学》杂志《金沙江之子》的责任编辑刘琳琳老师介绍,被誉为首都第一报的《北京日报》副刊部,原计划转载发表于《传记文学》的封面文章《金沙江之子》,但因十八大在即,《金沙江之子》所牵涉的社会问题较为敏感,报批时最终被社长封杀了。听摆《北京日报》副刊部的悉心解释,笔者顿时感概万千,思绪万千。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在强权政治的威逼利诱之下,曾演绎过诸多刻骨铭心的悲剧,远则有遗臭万年的“焚书坑儒”、“大兴文字狱”,近则有令国人牙齿痒痒的“文化大革命”,1961年1月《北京文艺》,刊登历史学家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惨遭封杀的噩运,依然历历在目。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历史时期,尽管我们天天在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文艺路线方针,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许多人都过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随波逐流的时代潮流,关注的更多的是上层社会的主观意志,很少有人情愿象金沙江之子“萧亮中老师”一样,舍死忘生的把精力、时间及目光耗费在社区、贫困、生态、环保、民生等较为敏感的社会运动中来。

                                                                             二

   纪实性报告文学《金沙江之子》——追忆人类学学者萧亮中老师一文,之所以能受到众多知名刊物的重视,引起全国众多读者的共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普遍认可,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首先《金沙江之子》一文,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老百姓最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了“文学轻骑兵”的作用,充分突出了文学作品的时代感、现实感、大众性和可读性,其选题及立意也完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文化诉求。

   其次,纪实性报告文学《金沙江之子》——追忆人类学学者萧亮中老师一文,笔者所选择和提炼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不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和情节,对主人翁萧亮中既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又既有生动形象化的细节描述。

   再次《金沙江之子》一文的主人翁——萧亮中,本身就是一位热爱自然,关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典型的乡土主义的捍卫者,为了实现以上愿望,他甚至可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此举曾令笔者感动不己。因为每位到过亮中老师笔下和镜头中的虎跳峡河谷,并在10万土著人烟中穿行过的人,都一致认为:亮中老师豁出了性命,撕心裂肺的四处奔走呼号所做的努力是多么的值得!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金沙江之子》面对强权,连死都不怕,都要坚决站出来捍卫养育了自己的故土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太爱自己的家乡了。因为《金沙江之子》的故乡不仅水利资源丰富,而且还是一个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聚宝盆,自然而然并成为了水利水电投资开发商们眼里的猎物。要解开《金沙江之子》这份沉甸甸的乡土情怀,我们不仿还是先来了解一下金沙江的来龙去脉及前世与今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黄色而得此美名。金沙江发源于青海省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进入昌都地区边界,随后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进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至四川宜宾岷江始名长江。

   金沙江从青海省的河源至宜宾市干流河长3481千米,流域面积50.2万平方千米,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26%,年平均流量4750立方米/秒。金沙江落差为3300米,水力资源一亿多千瓦,约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金沙江由于流经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河床窄、岸坡陡峭,呈“V”型河床,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点,为典型的高山深谷型河道。

   但是在习惯叫法上,人们通常把金沙江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金沙江在云南石鼓以上称金沙江上游,石鼓至四川攀枝花为金沙江中游,攀枝花以下至宜宾为金沙江下游。玉树直门达至石鼓为上游段,长约994公里,落差1722米。石鼓至雅砻江口为中游段,长约564公里,落差838米,除约40公里河道在四川省攀枝花境内,其余均在云南省境内;雅砻江口至宜宾为下游段,长约768公里,落差719米,除小部分属攀枝花市、宜宾市和云南楚雄所辖外,大部分均为川滇界河。

   千百年来,黄河长江历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不仅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还养育了勤劳勇敢的华夏各族儿女。千百年来,华夏各族儿女世世代代沿黄河长江两岸繁衍生栖,与黄河长江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相依为命。顺理成章,黄河长江也就演变成了华夏各族儿女每日生命当中不可缺失,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了。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则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它由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达4.1万平方公里。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三江并行而流在云南境内约一百七十余公里,主要位于云南省西部的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整个区域四万平方公里。在北纬27°30′半附近,有另一个有趣的自然景象,即三江自东向西的江面高度成阶梯状递减。金沙江江面海拔高2100米,澜沧江1900米、怒江则仅有1600米。三江在滇西北地区由北向南平行南下,形成了奇特的“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和著名的“帚状”水系,是地球上奇特的自然现象之一,堪称江河景观一绝。

   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三江并流地区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七个“关键地区”的第一位。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这里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有高等植物210余种,1200余属,6000种以上,仅占有中国0.4%的面积而容纳了中国20%的高等植物。这里生存着哺乳动物173种,鸟类417种,爬行类59种,两栖类36种,淡水鱼76种,凤蝶类昆虫31种,而这些动物总数均达到中国总数的25%以上。这在中国乃至北半球和全世界都是唯一的。  

   金沙江-虎跳峡流域则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长江第一湾自然景观的所在地,《金沙江之子》的故里。在这里,汹涌的金沙江水自北而来,直扑海山罗,受岩石阻拦,便掉头而去,急转向东北,形成一个V形大湾,从这里起江面开始增宽,水势高涨,适于渡船,江面海拔1750米,岸上山顶超过2000米。山高水长,气势磅礴,驰名中外。相传诸葛亮的“五月渡泸”和忽必烈的“革囊过江”都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渡口。1936年5月,中国革命的先驱贺龙元帅和任弼时等人曾率领红军二方面军,从这里渡江北上,现立有雄伟的红军渡口纪念碑,大理石上刻有毛主席的题字“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及长征诗等。除此之外,这一带还是十多万藏、纳西、傈僳、白、彝、苗、汉族等各族人民沿江世代栖息的家园,从而形成了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独特文化景观。举世罕见的长江第一湾和雄浑壮观的虎跳峡自然奇观,曾经为云南“三江并流”成功申请世界遗产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2003年7月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就一致决定:将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并流”列入该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使中国列入这一名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项目达到29个。

   像这样一块接近原生态的地方,一块当今世界的梵天净土!举世无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持它,使它永远天天芳华吐露,天天丰采照人,天天惊人眼目!恰恰是对地球最大的贡献!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金沙江之子》,还是作为地球的子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及借口不去关心它!不去爱护它!不去保护它!

                                                                          三

  《金沙江之子》不仅是一位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及社会意义的典型的普通人物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位顾大局,识大体的理性主义者,一位十分优秀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社会学者、文化学者等聚集了众多文化使命及社会责任的年青人。

   作为从金沙江畔走出去的本土学者,长期以来,萧亮中长期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并用专著与论文彰显该流域独特的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在中央民族大学求学期间,亮中老师就曾多次荣获人类学界“吴文藻奖学金”。他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成果都与哺育了自己的家乡为研究对象,与自己的家乡息息相关。诸如极富学术价值,2001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夏那藏家》一书,叙述的就是云南滇西北历史、中甸(现称香格里拉)一个藏族村落的百年史,用一个家庭,写出了那个地区藏族的百年变迁。其硕士论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就是养育了自己的故土:云南省中甸县金江镇一个叫“车轴”的典型的多民族杂居的村落,并于2000年8月到12月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田野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12万字的毕业论文:《车轴村权力过程和认同范畴变迁研究——从本土居民和移民群体的双重角度分析》。该论文获得了导师和答辩委员会的一致赞誉,并被评为“2001年度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毕业生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金计划2001年度获奖硕士论文”。2001年,亮中老师接受了广西人民出版社约稿,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上撰写《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该书利用硕士论文的前期资料,亮中老师再赴车轴村进行了两次田野调查,补充拍摄了大量民族志图片,力图从更新的角度做出一份西南边疆的人类学新民族志文本。

   当虎跳峡建坝计划披露后,萧亮中便沿着金沙江河谷,一步一个脚印,挨家挨户这个表叔那个阿奶的一家家地做田野调查,去广泛了解民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挽狂澜的去拯救滇西北金沙江流域20万各族群众的家园。

   2004年10月27日至29日,“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研讨会”在首都北京召开,亮中老师的论文《大河流域水坝建设与潜在移民、文化遗产的关系及协调》,被收入《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亮中老师应邀出席了该次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亮中老师慷慨陈词的向与会的国际组织振臂呼吁:人类建设水坝的历史和与江河的关系,强调了中国治理大河流域的成功和教训,解释了移民生活下降的原因,强调了过去水库移民的不公正性,指出移民的问题应得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包括大坝开发商的重视,尤其在大河流域进行水电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移民的难度性,越早协调、越早安排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也越有主动性。其次,亮中老师还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类文明与大河流域密不可分,大河流域蕴藏的文化及自然遗产非常丰厚,简述了人类对自然遗产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亮中老师强调,在对大河流域进行水电开发时,一定要遵守及注意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具体规定,在筹划水电开发前,大规模的文化普查就应该先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河流域水电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调,避免对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粗暴伤害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也正是由于亮中老师的参与策划,来自云南不同流域的原住民代表,参加了水库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讨,并首次在“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发出了“水坝非自愿移民”的心声,社区的能力建设明显加强。亮中老师也多次促成多位著名记者与学者到金沙江流域考察,让中国最主流的媒体多次深入报道该流域的多样文化以及关于建坝的论争。

   其实我比谁都了解亮中老师,首先他是一个人类学学者,他的研究对象就是生他、养他的金沙江和在那里世居生活的各族人民。亮中老师之所以卷入反对虎跳峡大坝工程的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在理论上对于发展主义是批判的,对于所谓全球化过程、特殊利益集团及某些政府部门的发展策略极为敏感,因为它们共同造成了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瓦解;一个是他对自己的家乡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对金沙江流域的人与物有极为亲切的理解。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亮中老师不是盲目的,不是仅仅出于道义的热情,他所表现出的是一位讲道理,顾大局,识大体的理性主义者。作为一个人类学学者,他勤奋思考,认真地研究情况,仔细地阅读有关大坝、生态和发展方面的著作、论文,同时也时刻秉持理性,并不绝对和简单地“反坝”:在环境影响评价、人文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能够通过的地方,是可以建坝的。亮中老师所呼吁的是一个公正合理的公共决策机制。在亮中老师的努力下,“虎跳峡事件”最终成为中国迈向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公案,这个公案强调:保护弱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保护少数应当成为习惯于大一统的中国的新文明、新礼俗、新典章。正是由于亮中老师等人的四处奔走和积极推动,最终才使得虎跳峡———长江第一湾流域的保护工作,在2004年,通过国内民间环保组织的呼吁行动和媒体报道,跃入公众视野。

                                                                             四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怀。像这种源于泥土的情感,在《金沙江之子》:萧亮中的身上也表现得非常具体。诸如在金钱和权力严重污染之下,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然而亮中老师却说:在发展主义的影响下,认为任何东西,包括你的感情、你的田地都可以用货币支付,但金沙江边的老百姓不这样认为……他们说:你哪怕用黄金把这条金沙江河谷铺满,也换不来这条自由流淌的大江,也换不来我们祖辈栖居的家园!在虎跳峡上游的金沙江,江水自由奔腾咆哮。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江河?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残害荼毒,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国家的主权应当得到尊重,而一个和谐自在的自然生态圈或人文生态圈也有它的主权,同样也应当得到尊重?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家乡情感,最终使得亮中老师坐言起行,并用实际行动在这些关乎国家民生的命题面前慎重作答,并以一介书生,奋然而成一位坚定的行动者,最终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感召着更多的行动者参与到了保护大河流域文化与自然多样性、保护社区生计的事业中来……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首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为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回想《金沙江之子》:萧亮中短暂而又不平凡的生命历程,萧亮中又何曾不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的人民的小学生呢?

   纪实性报告文学《金沙江之子》——追忆人类学学者萧亮中老师一文,传递的是人间的正能量,文章除了具有报告文学所应具备的特点外,通篇集新闻性、文学性、抒情性、纪实性和学术性等多种自由新异的写作手法为一体,文笔精细、语言细腻,感情真挚,犹如一幅朴素的竹叶画,令人耳目一新。

   总而言之,阅读《金沙江之子》一文,是一种亲切的享受,无论是情感交流、知识传递、振奋精神、观点认知都与当地的血脉息息相关,没有丝毫的距离,尤其是笔者所提供的第一手在场证据真实感人、详实细致、语言生动、案例典型,不仅具有较强的震撼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阅读价值、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对指导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美丽中国建设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中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宣传指导思想,践行落实中央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的文化成果!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