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语”是一种很高的修行吗?
止语,佛教中叫做“禁语”或“闭口禅”。即禁止自己说话,断绝一切凡心杂念,杜绝所有世俗往来,以求更大的精进。在目前风行的微信群里,传播为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
近日,朋友给我推荐一篇小文,题目为《止语,一种很高的修行》:说一个流浪汉走进寺庙,看到菩萨端坐受众人膜拜,非常羡慕,就想换一下。菩萨说“只要你不开口”就行,结果流浪汉坐上了莲花台,整天看着芸芸众生求这求那,始终不言。一日来了个富翁求赐美德,磕头起身后钱包掉在地下。流浪汉刚想提醒,想起菩萨的话就闭住了嘴。接着来了个穷人,求钱给家人治病,磕头起身时看见钱包,千恩万谢菩萨显灵。流浪汉刚想开口却欲言又止。第三个进庙的是个渔民,求出海安全,磕头起身走时,被拐回来的富翁揪住,为钱包之事扭打起来。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大喊一声“住手!”把真相告诉了他们,纠纷平息。后来菩萨却说:“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以为自己很公道,但穷人因此没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点钱但积了德,而渔夫因为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至今还活着。”文章最后的结论是: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
读完上面图文并茂、且挂有“品中华文化”“唯美散文”招牌的微信,心里久久不是滋味。其一、笔者认为,是人都要有所担当,即使人类所有的宗教崇拜,都是要教育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比如基督教中的“耶稣受难”,伊斯兰教主默罕默德的“辞别朝觐”,佛教始祖释迦摩尼的“僧团传教”等。所谓的“禁语”,是指灵修期间要心无旁骛,排除干扰和杂念,决非像泥胎一般没有是非观念。其二、穷人再穷拾钱也是不劳而获,跟菩萨显灵没半毛钱关系;渔民出海遇难是个意外纯属偶然,也与被富人冤枉没半毛钱关系;至于富人是否有捐钱给穷人的美德,与自己丢了钱要找回也没半毛钱关系。所以,这个故事编的牵强附会,难圆其说。其三、作为一个襟怀坦白、有担当的人,不仅该说的要说,而且该出手时还要出手,如果善恶不分,良莠不辨,小里讲是“少说为佳”的好人主义,大处说就是“明哲保身”的冷血动物!
关于说话的技巧,根据我的阅历,改编一个微信如下:急事慢慢说,缓事择时说;大事清楚说,小事幽默说;没把握的事谨慎说,没发生的事别胡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害人的事决不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说,自己的事看情况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应该说学会说话,也就是说能够达到古人所述“中庸”的境界,那才真是一种能力和修行。
笔者是个“迂腐”的书虫,既很欣赏“祸从口出”、“少说多做”、“沉默是金”的修行理论,但也相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警世名言。我懂得,佛教的“止语”是劝人向善,学会宽容,决不是让人面对邪恶仍三缄其口,静观其变,顺其自然。如把上述“流浪汉坐莲花台”的故事,当做佛教“止语”的修行以讹传讹,那实在是一种误导,类此的“心灵鸡汤”还是少喝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