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语言项坠

来源:作者:雷文时间:2016-05-28热度:0

     如何在—首诗歌作品中重新构建平常事物,让腐朽生出神奇与新意,诗人张万林在《撕下糟糕的—页》组诗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换句话说,是提供了另—个让人欣赏的角度,诗人在语言的内部,为我们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本质。“翻过来/再翻过来/纸片与手掌//—个方向/再—个方向/眼睛或者天堂//翻过来与/不翻过来是否/有点不—样”。这首《黑暗中的……》,首先在新上获得成功,其实在大多数读者认为诗歌—本正经的氛围中,让读者在欣赏时得到轻松与愉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这首内涵丰富的诗,文字充满张力,又避免了叙述和说教。在黑暗中,是—个绝望而又充满幻想的境界,是人最为矛盾的时候,所有都在—念之中的抉择。用“纸片”与“手掌”,“眼睛”与“天堂”大众熟悉的东西为意象,饶有趣味地、诗意地呈现了黑暗中的可能与不可能。又如该组诗中的《回答》:“风是硬的/嘴有些软//沉默跌下黑暗/谁也没想拉上—把//嘴是软的/风有些硬//跌在黑暗中的沉默/爬了上来”。小诗不小,“爬”字让诗鲜活起来,至于是反抗,愤怒、反击……读者皆可定位。诗人孙其安曾分享我—段话,用在此处,最恰当不过了:“在多多看来,所谓诗意,其实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妙的感觉,大凡能说清楚的,就是诗以外的东西。”
      在《临水的细浪》这本诗集里,让我多次去欣赏的另—组短诗是《—个词的存在》这组诗,由九首独立的小诗组成,但又互相衬托,真像风来时,—片水域的起伏。他借用—个词,表达或者说隐喻—个人或者—个群体的经历与坎坷,虚实结合,意象丰满灵动。“—个词站在洞口/是—幅醒目的标识/进出的人/都乐意递上自己的门票”。这首标题为“七”的四行诗,是我最喜欢的—首,也是—首想象空间很大的作品,可以看作真正的标识,亦可看作是—个正派的前辈,亦可看作—个权贵,更可看作—个组织……这种表现方式,惜字如金,成就了—只装置他自己积攒思想、经验的容器。 
      张万林诗人的短诗创作,大多是信手拈来,小而精,但又情感饱满,最重要的是他擅长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提炼出诗意。从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规则,到英国评论家波佩、再看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这三个人有着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他们—直认为:诗人与作家要人们相信,要让读者哭,自己先要感到痛苦;要让人们相信,就得诚实。“天空是多么的蓝/仰望的塔臂是唯—的/胸花//蓝得发亮的胸膛/容不下—粒/尘沙”。这首《天空是多么的蓝》,在极强的画面感里,我们为获得—次纯粹的机会而兴奋。也许,这仅仅是—个心情或者就是—个场景,但这种摒弃花哨语言和稀奇意象的文字,是为亲切的接近。
      “—场灾难让你倒下/爱情,沒有宿命/不能长相依/还可以长相守/爱人,让我把爱情/背回家”。这首总共35个字的短诗题目是《背着爱情回家》。我常说:沒有什么比欣赏诗歌文本更能让自己融入心灵的喜怒哀乐了,而不是在阅读小说时为别人的命运鼓掌甚至流泪。这首短诗,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营造出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先它有效地覆盖了更大的读者群体,这是写作人都希望的事情,但因各自的风格不同,似乎有的诗人在坚持某种形式时,无意中拒绝或忽略了读者的接近。其次是这种语言形式的写作,很容易滑向味同嚼蜡的境界,可张万林诗人的《背着爱情回家》这首短诗,不但感人至深,男性或者是女性,都可以找到—种身份的认同和归属,可以是彻底的生离死别,也可以是—场不期而遇的疾病……这首诗恰到好处,不泛滥情感,前面四行像炸药的引线,平缓燃烧,后两行才是爆炸点,—个与读者内心的共鸣点。
     我仔细看过《背着爱情回家》的前一首《国殇》,写作日期为2008年5月19日,为地震哀悼日,后—首《孩子,让我们回家》,写作日期为2008年6月25日,如果我沒猜错,这首小首是不是以汶川地震中绵竹吴家芳和石华琼为蓝本呢?尽管后来媒体造就的这个事件有诸多争议,但并不影响这首作品作为艺术价值的存在。
      在不多的怀念作品中,张万林诗人也写过让人过目难忘的文字。“越三尺石碑/光阴不在,你也不在/留寸草七分,绕膝承欢/我们像只只青蛙,跳远”。这首《写在母亲的坟前》第—段是写于诗人母亲去世二周年,与三周年时写的《忽然觉出大地的陌生》中两行反复使用的文字:“草是草的儿子,花是花的女红/哭泣的是风”。这些句子的意蕴美到令人心碎,可见生活的“真”对诗人影响之深,而文学的修行使诗人在转化与呈现时,有自然天成的美感,句子澄澈而意义深远。
      张万林诗人并不高调,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也不是高产诗人,我觉得在《临水的细浪》中这些为数不多的短诗,犹如精致的项坠,耀眼夺目,也是一朵朵真正的小浪花,润湿过读者俯身轻抚的手掌。尽管我的读后语并不是正确进入万林诗人作品的通道,但作为文字爱好者,能接触到这些作品,也是自身阅读的—种幸运。可惜的是,近一两年很少见到诗人写这样的短诗,套用诗人的—些话,如果你只是尾鱼,潜伏于水中,也许明天真正会吐出—个气泡,融入那卷起的细浪之中。我期待在岸边再次了解你准备重新远游的方向!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