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节征文的阅读体验
母亲节莅临之际,河南地矿局第一地质勘查院组织了一次以母爱为主题的文学征文活动。活动共收到36篇文章,其中散文、随笔34篇,诗歌2首。作为河南地矿文联的主要评委之一,经过认真阅读、推荐、投票之后,在对获奖作者颁奖及优秀作品朗诵会上,我将我的阅读体验写成文字,作了如下综合评析。
关于全部征文,我认为基本上可概括为三句话:没有精心构思的结构,没有精雕细琢的语言;全是质朴无华的文字,滋润一腔拳拳之心。不足处是细节不细,或者说缺乏经典细节。
关于在台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过程中,台下的我们都会感到作者的真诚与深情,或者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如果这两种情况你一样都没有感觉,那我只能说你注意力不够集中,严重点就是根本没有好好听。下面,结合这次征文情况和主办方普及文化素养的要求,我讲四个具体问题,仅供参考。
一、关于母亲节
首先说母亲节,这是从西方泊来的一个洋节日。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青年群体,多数人对洋节都不大感冒,但对母亲节却情有独钟。据报载,5月10日从早到晚,微信朋友圈内,各种爱母文章、妈妈旧照、爱妈宣言之类,都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汹涌澎湃,哗哗地刷屏。最新出炉的段子是:“问:什么地方的儿女最孝顺?答:朋友圈。”与此同时,不少人也碰到类似的求助帖:“天呐!妈要加我的朋友圈,怎么办?”立马有达人分忧:“笨,分组啊!”于是很多老爹老妈又被“洗刷刷”屏蔽。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时代虽在变,但爱依旧、情仍浓——中国式养老以居家为主,对于西方模式的养老院养老虽感别扭,然母子情是中华民族心中最看重的情愫,所以外国的母亲节,国人还是要借洋瓶装自己的酒,朋友圈的爱母潮就源在此;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年轻国民的独立性也与时俱进地潜滋暗长,“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之类的都市白领们,对于独立的需求意识更强,于是屏蔽老爹老妈也就不难理解。
总之是继承爱也好,顺应变也罢,让家庭更幸福,让世界在爱的光辉下更加和谐,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母爱之类的征文,不必弄虚作假,不必生搬硬套;人人都可写,处处有题材,事事见真情。至于写好写不好,全看你的文学功底了。
二、关于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具体、细腻的描写。或者说,细节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和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的作用,可以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主题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细节一要艺术真实,二要去粗取精,三要新颖别致。
具体到母亲节这个主题,经典的细节就是一根能够拨动人心最柔软那一处琴弦的羽毛——当你紧紧握住母亲那从细腻、白皙、如今已变得粗糙皴裂的手时,当你轻轻抚摸母亲母亲那从光滑、舒展、如今已变得皱巴干瘪的脚时,当你紧紧拥抱住母亲、或把母亲贴在背上,感觉倒她滚烫的泪水以及微弱心跳的时候,你是否会怦然心动,感到一种喉头哽噎的震撼?如果有,这就是母爱的力量!最近在尼泊尔的大地震中,挖出一对母子。母亲奄奄一息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再喂孩子一口奶”。当营救人员协助孩子的小口擒住***奶头时,母亲一脸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从一段简单的新闻中,我们不知道在地震的那一瞬间,母亲是怎样保护孩子的情景,可死去的母亲与存活的孩子,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震撼心灵的想象空间……
再举一个老生常谈的经典细节,茹志娟的成名作《百合花》。文中的小通讯员借被子时由于“慌慌张张”转身就走,“衣服被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这个细节,把人物稚气可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撕破了衣服,“新媳妇”才要补上。但他害羞又不愿意,人物形象和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便被揭示出来。一个可爱可敬的半大孩子,因懂了一点男女有别,见到女人就脸红紧张。然而面对残酷的战争,却表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独自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冲在子弹横飞的最前面。破洞细节第二次出现,是作者眼里所见心里所想:“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飘着”。小通讯员走后,“我”忍不住想起他和他衣服上那个破洞,以及造成这个破洞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纯朴可爱,但侧面的“关注”说明不仅“我”有这样的感觉,“新媳妇”也有同感,为其后给小通讯员缝补破洞埋下了伏笔。破洞细节的第三次出现,是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看见那个“破洞”,认定这就是她要找的那个“同志弟”。她很快地“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小通讯员拭着身子,“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当医生来检查后证实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她“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那个破洞”。新媳妇的这份固执让人心痛。“我”看不下去,让她不要再缝了,而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由于破洞的细节一再出现,最后就成为铺陈情节、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关键一笔,唤起读者许多联想。一个普通农家妇女把整个身心都严肃地、认真地倾注到缝补“同志弟”衣肩上的破洞上了。字里行间,透出人物高尚纯朴的深情厚意。
三、例文评析
以上朗诵的五篇,除了共同的真情实感外,分别在场景、细节、角度、体裁四个方面的选择有独到之处。
《村口的班车》:从15、18、20、26、31、32岁,6个岁月的拐点(纵线),在村口的小路上(横线),组成坐标点,把我从一个情窦未开的青涩苹果,逐渐放大成为人父的男子汉。然而妈妈那年轻质朴的身影,却在岁月的漂洗中,在村口的小路上,逐渐凋零成为风中摇曳的枯枝;还有那自始至终沉甸甸的母爱,正如我生命历程中永不停歇的班车,渐行渐远……愿生命之树常青,愿孝爱之树常青!不足是场景选择过多,细节不细。
《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知主人公每次回去都给母亲带了什么,但妈妈总是“把我爱吃的红提、樱桃、杨梅、芒果一个劲地往我手里塞”,临走时还把自己做的香肠、蒸的包子、炸好的鱼块、盘好的饺子馅……大袋子地让我拿回来。作为儿女,只能“一次次回头,看着妈地身影渐渐模糊,一次次掩面,止不住指缝里喷薄的泪流……”语言精练,细节感人。不足是内容尚欠单薄。
《母亲,我最温暖的港湾》:大大的眼睛,黑亮的长发,辫着两个辫子垂在肩膀两旁;标准的鹅蛋脸,笑容温柔,和蔼可亲。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姑娘“小芳”却嫁给了“单眼皮、小眼睛,看起来脸还有点歪,衣服皱皱巴巴”的父亲,其后几十年默默无闻,生儿育女,操持全家生活。母亲的博大的胸怀,不仅是儿女们最温暖的港湾,也是“貌不惊人”的父亲、乃至地质事业每一个细胞存活着最温暖的港湾。不足是语言尚需精炼。
《小情书》:第7名,两首诗歌其中之一。共7节,22行。人生若10岁一个阶段,可这样划分,1岁时出场亮相,10岁时天天向上,20岁学业正忙,30岁基本定向,40岁年富力强,50岁老当益壮,60岁告老还乡,70岁打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诗歌从我的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上学读书到参加工作4个阶段,母亲一直撑起一把伞,陪着我走完她自己的人生历程。如和第一篇相比,选择的人生坐标点更有代表性、更有深刻意义。文字简洁却高度概括,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厚。
《反哺》:排第14名,但比第一篇选择场景精确。别具一格有新意,主要表现在标题逆袭,反衬母爱的伟大;语言俏皮活泼,有时代感,阅读轻松。读这样的文章,仿佛握着一把加了水分的粗砂,这水分就是爱的激情、温柔和质感,清新而舒服。不足是内容尚欠厚重,议论多。
四、关于一句名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集语)。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一句话:作为子女,要趁父母在时好好孝敬,不要等其年华老去,双亲不在时懊悔当初!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精致的语言项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