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等待成为遗憾
——读作家田瑛《未来的祖先》有感
林 琼
《未来的祖先》通过回忆与现实交迭穿插的手法,用细腻流畅的笔触、朴素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作家的家乡、父母、祖先以及作家对未来“归宿”的感悟,没有过多感情的渲染和修辞的“妆点”,却让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它牵引着我的思绪,把我带回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也让我了然: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都要抽空常回“家”看看,莫让等待成为永远的遗憾!
《未来的祖先》既是一本清逸隽永的散文集,也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通过作家对故乡山山水水的回首,对父母谆谆叮嘱的回想,那些被无奈撂荒的田地、“险象环生”的杉树林、荆棘丛生的山路、天梯般的石阶、孤零零的老屋场、摇摇欲坠的祖屋,以及怪诞离奇的传说、野史,如同画卷般清晰地浮现于脑际。作家之所以勾勒出一个斑驳孤独的村庄轮廓,是因为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他仍自认是祖辈眼中的孩童,离家的孩子是孤独的,盼望游子回家的故乡又何尝不孤独?在距离家乡千余公里开外的另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作家无时无刻不惦念故乡以及长眠于那方热土的祖先,却苦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经常回“家”,对故乡和祖先时常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和歉疚之意。虽然人生无奈之事诸多,但作家从不曾忘却“认祖”的使命,只可惜历经若干年翘首期盼和漫长等待,当他满心欢喜地携子重返故里,心怀虔诚地重走祭祖之路时,记忆中的路线早已模糊,加上荒草和荆棘覆盖,终究未能找寻到祖先的“归宿”。在外漂泊的游子终于回家了,可是时过境迁,“家”中早已物是人非,就连祖先的“归宿”也“不知所踪”,不难想象游子的内心是何等惶然失落、酸楚懊悔?
《未来的祖先》之所以深深震慑我的心扉,是因为同为在外漂泊之人,我对作家的心情感同深受。我的家乡——车章,是一个坐落于320国道旁的小村。中专毕业后,我忙于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养家糊口,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特别是奶奶逝世后,甚觉“家”中了无牵挂,回“家”的次数更是寥若晨星。虽然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回乡祭祖,也会习惯性地站立于山边鸟瞰,可时间总显局促,每一次都是去也匆匆,返也匆匆。就是在这种短暂的、年复一年的远眺中,家乡的发展变迁尽收眼底,当看到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被越来越多宽敞明亮的砖房所取代、泥泞的进村土路被平整的水泥街心路所取代、古老的单行铁路被崭新的复式铁路所取代之时,一种无以言表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总会不能自控地在我心间荡漾,思绪也会情不自禁地飘回到孩提时——村前清澈见底的小河、纵横交错的阡陌,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好地方;村旁的大山绵亘逶迤,山间的小路上、低矮的灌木旁,总有成群结队的牛羊……每每那时,我都会轻闭双眸,尽情享受微风拂面的感觉,用心感受家乡的腾飞巨变。不管是现在如少年般充满活力的村庄,还是昔时如少女般温婉恬静的村落,都是我深深眷恋的家园、生我养我的地方。每次环望家乡的山山水水,我都会在心底里默默地向它倾诉、同它低语。我知道,故乡听得懂游子发自内心的、无声的“千言万语”,也感知得到游子长怀于心的、不可名状的爱意。
“叶落归根”的说法古已有之。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思想之所以在很多老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故乡是根、自己是藤,根连着藤、藤缠着根,无论藤蔓怎样生长,都离不开根的“补给”。正如《未来的祖先》所言:“山是你的骨骼,路是你的筋络,溪流是你的血脉,累累顽石是你的灵魂。”即便走到天涯海角,故乡的身影都如影随形,它赐予我们坚毅与执着,给予我们奋进的强大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的进步,虽然叶落归根的思想在我们年轻人心中如明日黄花般逐渐消减,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绝不能有丝毫褪色。故乡承载和延续着我们的希望,不管身处何地,我们都要抽空常回“家”看看,因为那里不仅是祖先栖息的家园,还是心灵最好“过冬”的地方,不能让等待徒增无法找寻祖先“归宿”的怅然。如若父母亲人尚在故里,我们更应挤时间常回家看看,不能让等待平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或许我们无力为故乡和亲人做更多事情,但我们可以自在坦然地欣赏故乡的风景、细细地咀嚼故乡的味道、静静地聆听故乡的声音,怀揣一颗虔诚的心为故乡加油、喝彩,家乡人民同样会在心底里默默地为在外漂泊的游子呐喊、助威!
岁月轮回,时光荏苒,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先的未来,亦会成为未来的祖先。唯有现在的我们抽空常回“家”看看,未来的我们才不至于在等待中饱含遗憾!
作者姓名:林 琼 联系电话:13988908586、0874-3101062 邮 编:655000
工作单位:曲靖市麒麟区文昌街78号曲靖市政府大院中楼二楼市委政策研究室
上一篇: 《百年孤独》所感
下一篇: 平凡的人生与锤炼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