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西域
——读《大写西域》有感
快看看,有没有写且末!听到我和儿子谈论《大写西域》时,妻子在厨房大声喊道。我明白媳妇的意思,她随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工程支队的父亲,在民丰出生,在且末长大。在17岁那如烟如梦、如芷如兰的年龄,回到泰安。多年以后,常想起且末的姐妹、山水和青春。想起外号木子的同学,家住在车尔臣河边,那里春秀夏艳,草青花红,秋色高爽,冬雪漫漫,两人常在河边玩耍,日暮晚归,便到同学家去喝一种稍微发酵的特色米粥,酸酸甜甜,回味悠长。年少的她们还不知道日本和尚橘瑞超,不知道“且末宝宝”,或许听说过鄯善王的宝库,但她们当时醉心的是少女的心事,必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我说,你那思念且末的乡愁,已在且末的章节里,变成了东坡的雪泥鸿爪,庄周的晓梦迷思,奥德赛十载漂流,马孔多百年孤独,被那“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精准解读。
或许您有这样的疑惑,这是怎样的一本书,能让余秋雨先生着力推荐?连用新观点、新视角、填补空白等词语大加赞叹?能让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策划阶段就达成出版意向?能让中国出版集团将其确定为重点图书?当你浸润于章节之中时,想必会有答案。
记得高洪雷先生在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三届创作研讨班上说过,人生每天有三个8小时,一个8小时工作,一个8小时睡觉,而人生的关键就在第三个8小时如何度过。是灯红酒绿,随波浮萍,还是目标清晰,坚定执着?可以说是人第三个8小时的态度、勤奋和刻苦决定人的成就。《大写西域》应该是先生工作之余的又一力作,是人生旅途的又一枚卓越勋章。我常常想,或许,先生具有莫言所说的从一锅炒熟的高粱米里种出一棵高粱的勇气,王蒙笔下的竹筷也能生根发芽长成修篁的惬意,贾平凹能在浮土中攥出浪花的豪情,还有李佩甫那种指甲里想开花的感觉,惟如此,才会有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
作者在完成《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等著作后,笔峰流转,勾沉史册,天马行空,才情恣意,以开创性的思维,以“硬着头皮”的大无畏,以中国人的深刻忧虑感,以文化人的特有洞察力,又把我们引入了一个黄、绿、白、红相间,玄妙如诗,美轮如画的神秘所在——西域。
初知西域,是从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开始,再识西域,则是从唐诗中认识,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描写;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激扬写照;以及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金戈铁马。工作以后,到新疆考察,真正见识了大漠戈壁,猎猎狂风,滚滚黄沙,残阳如血,驼铃声咽……加深对西域古国印象的,则是作者那首著名的《楼兰美女印象》,百合一样的肌肤,刀锋一样的鼻梁,太息一般的目光,丁香一般的芬芳……诚如作者所说,以天山为“提系”,新疆是一只美丽的花篮,以天山为“书脊”,西域又是一本打开的巨著。
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丝绸之路”后,那西出阳关的南北故道,便如老子笔下的至善至柔之水,在无为而无不为的不经意间,浸润出一个个绿洲古国;像敦煌洞里飞天的飘带,如霓似虹如霞,挥洒出一朵朵民族的艺术之花;似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鹊桥,在那如丝如绸的啁啾鸣啭中,化作一处处佛都梵音,一行行洗礼忏悔,一缕缕祈祷宣礼,一排排法铃神钟,一串串胡笳驼铃,给了那遮天黄沙、茫茫戈壁的西域以无穷的温柔曼妙之诗意。记得印度有一个创造天地的故事说,上帝在创造女人的时候,撷取花卉的美丽,禽鸟的歌声,虹霓的色彩,微风的轻吻,波浪的大笑,羔羊的温柔,狐狸的狡猾,白云的任性和骤雨的多变,而把它们变成一个女人,给男人做妻子。那,广袤而博大的西域,应就是那故事里的男人,那动人心肠的丝绸之路,如细君,如解忧,如王樯,必是那嫁与西域的女人。
西域,曾经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所寄,那长长的河西走廊,便曾是中国文明的脐带。记得陈寅恪评价过,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蔚然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历经劫难的中原文化,挟袂袂儒风,逆黄河回溯,伴着茫茫北漠的荡荡胡风,与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波涛,交融于西域的崇山峻岭,接受历史风雨的洗礼,拥抱灿烂的云朵,呼吸高洁的空气,从而焕发出了更自由、更蓬勃的朝气。
汤因比说,如果能选择出生地,他愿选择“诗意的栖居”的西域。余秋雨说,如果你想研究“大历史”,如果你想从事“大文学”,请务必到西域去。
作者深以为然,并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西域的戈壁大漠。历史与文学,是否可以融合,那是文学评论家的事,是历史化的文学,还是文学化的历史,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生以历史纪实文学为楔子,用西域铺陈历史,以“小”民族呈现大世界,以小切口进入大时代,海阔天空,纵横捭阖,穿越历史时空,回到那冷月残阳,以温情平和的人文关怀,以睿智深刻的人性思索,以俊逸洒脱的率性描写,为枯燥的史学注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
他接受、享受并臣服于西域胡杨的风姿,描写景物,直抒胸臆,有屠格涅夫描述风景的神韵与雅致;讲述故事,大开大阖,有茨威格讲述故事的气势与流畅;叙述史实,剥茧抽丝,同时兼居考古学家和地质学者的逻辑与严谨。他喜欢顺手拈来一些妇孺皆知的童话来铺排故事,比如伊索的牧人与马、马和人,格林老鼠与猫,还有橡树与芦苇、三个懒人等等。他熟稔于用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醒目精准的标题概括、伏脉千里之草蛇灰线,把一个个民族古国几千年的来龙去脉,掰扯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还善用一些俗语俚语来前后衔接,通俗易懂,读来甘之如饴。比如心顺处既是天堂。夜里唱高调的人一定胆小。猴子变成人用了几百万年,而人变成猴子却只需要一瓶酒。坚硬的牙齿会脱落,而柔弱的舌头仍存。天黑透了时候,更能看得见星光等等。
《大写西域》不仅具备了西域民族史的广度,如他的《另一半中国史》,也具备了民族发展史的深度,如他的《另一种文明》。作者不仅徜徉于古史典籍,更借助于现代考古,以一系列精准的数据,考察每一处古城的位置,考据每一个古国的兴衰,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典籍,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让西域48国,以丝路南道11国,葱岭10国,丝路北道11国,天山16国四大篇章,娓娓道给各位读者。沙埋庞贝、千年楼兰、佛都于阗、乐都龟兹、交河故城、独山守捉、象牙房子、圆沙古城、小河公主、太阳墓地、米兰遗址……一一进入我们的视野,犹如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一群由远奔来的马群,先是阒寂无声,只有一丝烟雾逐渐变浓,沿着朝日的霞光,由模糊而逐渐清晰,让染上金色的骏马,如迫近的钱塘大潮,以其擂动山岳的蹄声,给读者以如此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那种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非左即右,而是客观地描写,理性地分析,世界上有做好事的人,有做坏事的人,更有即做过好事又做过坏事的人,人性是复杂的。伟人身上有痞子的影子,君子心里也会有小人的因素。在西域这片土地上,西去的,东来的,好的,坏的,无论贵胄皇亲,干将名臣,还是佛徒儒子,信徒教众,抑或贩夫走卒,路人草莽,都一一赋予其特有的时空坐标。有的,昂首问候天空,伸指弹去满天尘埃,扯云朵拭亮太阳;有的,积极的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有的,消极的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有的,一山突起丘陵妒;有的,满腹心事,你捂着嘴,它也会从耳朵里跑出来;有的,如同蔬菜,萝卜、西红柿不相信世上有南瓜,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成长。呵呵,即忍俊不禁,又哲思悠长。
书中对汉族正统论有着少有的警觉,是以站在五十六个民族的高度看待历史,并对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黄种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认为这是不应该有的“三大口误”。这种民族的大历史观,应该更具有普世价值和民本意识。谁为中国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疆土的拓展、国民的幸福做出了贡献,谁就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从这个角度上,冒顿、渥巴锡、萧太后、李元昊、努尔哈赤、松赞干布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作者还以特有的视角,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正名。为孔子喊冤,为孔子故里曲阜喊冤,为博大精深的儒学喊冤。阐述了儒学本是同情生命的一整套生存方式与生存策略,一系列生活规则与道德法则,本是人们普遍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结果却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为了专制统治的需要,渐次沦落为服务于皇权的等级秩序和宗法关系,并将孔子微不足道的瑕疵无限放大,只剩下了儒学的皮毛,而忽略了儒学的精髓,闪烁着思想光辉的“学”,蜕变为只具实用价值的“术”。
西域48国的兴衰更替,如同麦积山的石窟,就像历史哭干的眼睛,以黄沙掩埋的黑暗、绝望和悲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警醒。书中充满深情却又不无遗憾地描绘了在西域这个升起过48个灿烂古国的地方,已有14个绿洲城邦葬于茫茫沙海和洪水淤泥,曾经拥有近200个美丽湖泊的地方,多数湖泊却一个一个哭干了眼泪,成了生命的禁区。现在,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对自然的无节制破坏,使得来自遥远的黑水河畔的一阵沙尘暴,迷住了一个北京女孩的双眼,影响了一个韩国农夫的收成。据说,当地的恋人在接吻时,先要吹去对方嘴唇上的沙子。先生以悲悯的情怀,深情拷问人性的进化何以如此之缓慢,呼唤人类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奉劝人类停一停脚步,等一等被落下的灵魂,不要再让美艳绝伦的地球遍体鳞伤。扣动人心的真情告白,不知不觉就会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最最柔软。
西域,就在那里,那淹没于黄沙之下的丝路古国,凝固于世界的历史时空,不增不减,一直见证着文明交融的辉煌。其实,不必悲叹它们大雁般的掠空而去,不必目送它们流星般的光辉流失,也不必神伤它们胡杨般三千年后的结局,西域的一切存在,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汉族的,也是各少数民族的,是黄色人种的,也是白色人种的,更是全人类的。
诚愿黄沙埋葬的西域古国,如丝绸之路上的熠熠星光,在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大战略中,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