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我们那个时代的骄傲与遗憾

来源:作者:张世奇时间:2015-12-02热度:0

  路遥耗尽毕生心血乃至生命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引起过巨大的轰动。不仅

仅是因为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也不仅仅是因为路遥悲剧性的生活与命运。而是因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作为自强不息、不屈与命运抗争的典型形象,曾激励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批农村青年,为振兴中华,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或多次冲锋,挤上高考的独木桥,成为“时代的宠儿”;或“曲线救国”,投笔从戎,最终迈进军校的大门;还有的先感水暖,开办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农民企业家。而今天,当我们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蓦然回首,顿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缺失的时候,孙少安、孙少平被作为回归道德与良心的典范,再一次撩拨起人们的记忆,《平凡的世界》重新成为舆论的热点。

  我初识《平凡的世界》是在1988年,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分配在县一中教书。学校没有房子,居住在租赁的两间南屋里,中间没有隔墙,实际上就是一大间平房。条件虽然艰苦,但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草鱼跳过了龙门,端上了教师这个吃公家粮的饭碗,已经很让人羡慕了。每天中午,一边吃着午饭,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男低音播诵的《平凡的世界》,强烈的共鸣,仿佛让我走进了陕北那个贫穷的双水村,与少平、少安共同经历着饥饿、自卑、屈辱、迷茫、无奈和欢乐。他们身上共有的那种忍受苦难的韧性、对美好生活永不放弃的信念、对亲人、对朋友、对弱者甚至对“仇人”的无私的大爱,每每让我感动,有时泪如泉涌,虽然他们的贫困苦难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但我们有着太多的相似经历,有着太多的相同命运,有着太多的相同感受。“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如果能够正确理解苦难,苦难就能给人带来崇高感”,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强音。我们这一代农村出来的人就是靠着这些励志的精神药物,从青涩的热血青年一路走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收获日臻成熟的中年。

  屈指算来,孙少平应该是我的同龄人,至多大二三岁吧。纵观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比小说中的孙少安、顾养民、孙兰香的性格和命运,我时常为孙少平感到深深的遗憾。

 孙少安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承载了家庭和生产队里太过沉重的责任,和少平不同的是,他追求的目标是超前的、大胆的但是具体的、实际的,从划分饲料地、与同学刘根民的关系、从为学校运砖到自己创办砖场、扩大砖场几个情节,都显示出他较强的社会洞察力和组织实施的魄力,孙少安几乎就是那个地方那个年代最“完美的农民”形象。作为少平同学的顾养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典型的“高富帅”,他不仅家庭条件好、人长得帅气、学习成绩好,而且身为班长,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少平等同龄人少有的理智冷静和成熟,他的命运随着考取医科大学肯定是一路顺风。与少平同样善良聪慧而又有远大理想的妹妹兰香是幸运的,在两个哥哥的呵护和教导下,她心无旁骛,毫无悬念地考上大学,收获爱情,成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孙少平无疑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对家人、恋人、同学、工友,对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对比他困苦悲惨的人,甚至对伤害过他的人,他都充满了真诚的爱;少平同样是一个敢于担当、爱憎分明的人,为了公平正义即使得罪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也在所不惜,他的人格魅力是小说最成功的标志之一。但由于不加取舍,过多的责任、过多的付出,也成为自己前进的羁绊,家庭的、社会的、经济的、感情的,让这个精神上的雄鹰总是在原地顾恋盘旋,最终也飞不出那个煤矿。

   孙少平所处的八十年代的中国,尽情地彰显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为年轻人的成才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渠道。认识田福军、结识田晓霞、到黄原演出、在黄原团委打工是少平思想升华的几个重要节点,这让他看到了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也激起了他走出去闯荡世界的无限幻想,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坚信读书和自我道德完善,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他的理想只是飘忽在心头的经幡,他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起步,只是一味地走出去。他找不到理想和现实的接口,他拒绝了“明白人”的指点、建议和善意的帮助,他以简单的借口放弃了高考这个时代主流的成功捷径,丧失了一次次提高自己的机会;他崇尚劳动的光荣,但他崇尚的“劳动”是狭义上的劳动,也就是体力劳动,甚至是做“苦行僧”式的苦力。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在社会最底层徘徊,重复着“自虐”和“自恋”,在心灵上满足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强者”和“善者”的形象塑造。另外,作者为少平设计安排了与不计较身份地位差别的田晓霞的一段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也让处在底层的少平产生了“处低而不低”的幻觉,而现实中这样的爱情根本就不能维持下去,所以就有了田晓霞的因公牺牲,看似残酷,实则是主人公命运悲剧化的一笔浓墨和故事编排的无奈。

  在给妹妹兰香的书信中,少平一再教育妹妹不要自卑农民的身份,要跳出农民的局限。事实是少平虽然在思想的某些方面看似跳出了农民的思维圈子,但行动上最终还是没能走出这个圈子。因为贫穷,曾经自卑,因为要改变命运,所以要自强,不惧苦难,崇尚个人奋斗,拒绝外援,进而自虐自恋,这恰好从另一个极端反映出灵魂深处的保守和自卑。济贫帮困、主持正义一方面反映了少安朴素善良的本性,也反映出其与弱者同病相怜、与强者思想对立的民粹心态。

  一位哲人说过:你与什么样的人为伍,就决定了你到达的高度。明确目标,懂得取舍,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有了更大的收获,才能有更大的善行。一个人的优点有时恰恰是一个人的弱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近三十年过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动选择体力劳动尤其重体力劳动的青年越来越少,孙少平难以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再读小说《平凡的世界》,看同名电视连续剧,我不能不为少平深深地遗憾!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