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风景
温新阶
眼前放着的是熊永树先生的散文集《回望的风景》的打印稿,因为我比较习惯纸质阅读,把他发给我的电子稿打印出来,放在包里,以便随时翻阅。
对于熊永树先生,我原先并不熟悉,2014年,市国土文化艺术协会和我们市散文学会联合举办“国土人风采”文学艺术征文,我作为评委,看到了熊永树先生的文章《神奇的殷专家》,觉得写得很不错,但因为强手云集,名额有限,这篇文章仅得了三等奖。后来,《三峡日报》要发这次竞赛获奖作品专版,我把这篇文章圈了进去。
因为记住了这个名字,便找来《土家族文学》和《三峡文学》等本地文学刊物翻阅,又读到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这次把他即将出版的散文集《回望的风景》打印出来一一细读,才算对他这个人,对他的作品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熊永树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长阳古坪一个叫做水田湾的小山村,宜昌农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长阳麻池担任行政干部,从普通干部当到乡长。其间还在我的故乡乐园担任过乡长,是地地道道家乡的父母官。2000年10月,熊先生正在乐园乡乡长的位子上辛勤工作,不幸患了重症胰腺炎,他自己说,在阎王面前走了一圈,于是,卸任乡长,调任长阳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对于乡镇干部,我是比较熟悉的,我的好几个学生都曾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或者乡长,从他们那里,我较多的了解了乡镇干部的生存状态、工作状态。乡镇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上面机构很多,这个机构一个文件,那个机构一个通知,这里要汇报材料,那里要专项检查,所谓千根头发一根纂,乡镇干部们一年上头都无法捋顺,只能穷于应付,说些假话,打些马虎眼,再加上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社会矛盾多,难免会有难缠之人,你得软硬兼施,把这些矛盾解决掉,最为头疼的是缺钱,到处需要钱,有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三个坛子,两个盖子,东腾西挪地一天一天往前过。乡镇干部有三得:要喝得、饿得、忍得。当乡镇干部不会喝酒很难打开局面,应对上下左右的人,处理四面八方的事,能喝斤把酒,多半就会办得妥帖了,还要饿得,有时到山上跑,晚上八九点钟才有饭吃。除此之外,还要忍得,碰到胡搅蛮缠的主,你气得脑门冲血,但你不能发脾气,不能拍桌子,你得忍。
熊永树先生就当了二十多年这样的乡干部,说难也难,但很多人就是这样过来的,熬几十年,极少数人能弄个副县,稍次一点的在县上谋个局长当一当,再次些的,弄个副局长、工会主席也不错了,更不济的在县上弄个副科的闲职,也有的在乡里干到退休,花尽积蓄,在县城买套房子养老,这些大都是没有路子也舍不得掏银子运动的人。
乡镇干部的难,熊永树先生体会比我更深,但他比一般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这确实令人敬佩,按说,作为一个乡长,不仅没有读书写作的时间,更没有这样的心境,但是,他做到了,除了读名著以外,他订了不少的文学杂志,每种杂志他都一篇不漏地全部读完,从中吸取营养,指导他自己的写作。
他创作的文体主要是散文,收录这本《回望的风景》集子里的50篇散文是从他写作的大量散文中筛选出来的,全书分为“故土亲情”、“岁月履痕”、“国土情结”、“行走笔记”四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故乡永远是写作的母题,每个写作者,无论他走到哪里,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永远有故乡的影子,熊永树先生有大量写故乡的篇什,他对故乡充满着爱,写那里美丽的风光,写那里人们的淳朴与善良,写那里的风土人情,他把自己对故乡的热爱编织在字里行间。不仅是对故乡,对他曾经工作过的麻池和乐园,同样充满感情,他的《乐园记忆》,写到了乐园的黑猪,写到了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写到了乐园人对秀峰桥的情感,不过,熊永树先生现在见到的桥并不是当年的“桥”,当年的秀峰桥是一座横卧在龙潭河上的风雨桥,木梁木柱,上面盖着布瓦,两边有供路人歇息的木凳,此桥毁于1975年的水灾,后来修公路时才有了现在的石桥,石桥的实用功能超过了原先的木桥,但是其文化意义已经完全消失了。《麻池笔记》是一篇很长的散文,记叙了作者在麻池工作的点点滴滴,也写了麻池的优美风光,写了在麻池发生的许多有意思的事,可以看得出他对于人生的第一站充满了怀念之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熊永树先生的散文感情真挚,读后让人感动。他写他的妻子,写母亲父亲,写四婶,写妹妹,还写了很多人物,都写得很有感情,比如写妻子:
有一次,我从县城开会顺便回家,由于客车在路上坏了,直到凌晨一点多,才到家,推门一看,儿子在床上睡得甜甜的,爱妻却并没有睡,她坐在床沿,就着昏黄的白织灯,正一针一线的纳着鞋底,看着眼前这一幕,温暖之情溢满心间(《尘封的布鞋》)
这里,作者着墨不多,却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子夜纳鞋图,作者丰富的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老到,不像一个初学写作的人,写到这,会嫁接一大段直接抒情,那样,就把这一副写意图破坏了,于散文而言,我更喜欢写意和白描,我不太喜欢工笔。
同样是抒发感情,在《山坳上的父亲》中,却是通过写景来实现的。
在回宜昌的列车上,西沉的太阳隐去了刺目的光芒,像一个圆圆的红球挂在天上,华南原野上,婀娜的凤尾竹,张扬挺阔的香蕉树,从窗外疾驰而过,我的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当年父亲送我时的情景,山坳里父亲那影影绰绰的模糊影像,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眼里早已是一片朦胧。
因为送儿子上学后与儿子的分离,联想到父亲送自己的情景,此时对父子情深的体会绝对是超过平时的,作者把这种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显示出作者娴熟的基本功。纵观全书,熊永树先生的散文写得很实,写得有些密不透风,像这样的段落,写得灵动飘逸,读来倍感新鲜。
不但景物可以写得富有情感,熊永树先生的很多叙述,也是很有感情的,比如在《大妈》一文中,作者写到:
小时候就听母亲讲,大妈生下第二个儿子时,家里揭不开锅,孩子没有奶水,成天哭,大爹实在没有办法,就出去打乌鸦回来,给大妈吃了好发奶水,大妈是我们那儿唯一一个吃过乌鸦的人。
在乡下,乌鸦是一种人们不愿谈及触及的动物,因为乌鸦多有不祥之喻,而为了发奶水打乌鸦吃,实在是万般无奈,“大妈是我们那儿唯一一个吃过乌鸦的人”,是多么的辛酸,将要催人泪下,作者写到这里戛然而止,没有任何抒情的语句,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他把情感体验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需要较好的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熊永树先生做到了这一点,请看他在《乐园记忆》中的描写:
晚上,我信步来到桥上,时值深秋,已感到有些许的寒意,瓦蓝瓦蓝的天空,一轮明月白得耀眼,龙潭河在脚下汩汩的流着,在月光照耀下似乎升腾着一层薄薄的雾霭,桥对面,白天险峻秀美的秀峰山,此时却隐在月光的背影中,呈现出剪影幻境般的轮廓。
这是多么美妙的秀峰桥夜色,天空瓦蓝瓦蓝,月亮是白色的河水汩汩流动,月光照耀下,山间似乎升腾着一层薄雾,描写得多好。“汩汩流动”的“汩汩”既是拟声,又是状貌,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同样的妙笔,随处可见,比如《麻池笔记》中的句子:
夜幕降临,四周的山黑黢黢的,马路上鲜有人影,周围农户星星点点的几点灯光投射到政府门前的堰塘里,寂然无声,我们三人都感到从未有过的惆怅和失落,在操场上踟蹰了一会儿,百无聊赖,便在堰塘旁的小卖部里买了一包“白鹤”牌香烟,本不抽烟的我们,却不约而同的坐在堰坎上一根接一根的抽起烟来,三个人谁也没有说话,直到把一包烟全部抽完,才悻悻离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刚到一个陌生地方工作的三个年轻人对未来的不可知,都周围环境的陌生,一种孤寂中惶然不知所措的情感。
作者对语言的把控能力绝不仅限于准确,有些句子还有一种味道,比如在《大妹与山胡椒》一文中,作者写山胡椒“但却在一片沉寂的山上昭示着生命的萌动。”这就是诗的语言,又比如在《山坳里的父亲》里的“父亲却总是经常固执地闯入我的梦里”,写的很时尚,又有味道。
一个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他必须有先进的价值观,有自己的深刻的思想,在《回望的风景》中,也有一些这样的篇章,在《腾冲归来》一文的结尾,作者忍不住有感而发: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想,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源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而英雄的感召力永远是最动人心弦的乐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正视历史,全面而真实地认识历史,永远记住这些民族英雄,让他们的的英灵成为砥砺我们前行的精神光芒!
这一段议论,是作者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被远征军在腾冲的英雄壮举所震撼,很自然地发出的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闪烁了思想的光芒。
《回望的风景》一文用了很多方言土语,有的用得恰当,在《大妹与山胡椒》一文中,写大妹“她12岁就下了学”,下了学就是辍学了,用“下”字很形象,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但散文不同于小说,语言要求精粹,运用方言土语要特别谨慎,否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希望作者以后在散文写作中要尽量使用书面语言,这样便于在更大范围传播。
总的说来,《回望的风景》感情真挚,行文流畅,从中我们可以读到熊永树先生多彩的人生风景,也可以读到多彩的长阳风景,多彩的国土风景,从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熊永树先生的勤谨、善良、正义和人性的温度。
熊永树先生勤奋好学,对文学的感觉很好,他的散文作品已经引起了宜昌散文界的关注,相信他会越写越好,成为宜昌散文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会长)
(编辑:作家网)下一篇: 本色文字平实人生——读《回望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