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书《青岛街巷里院传奇》序言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12-29热度:0次
吴宝泉
当我打开于向阳老师《青岛街巷里院传奇》书稿时,我立刻想到这样一句话:“ 一本城市档案的书,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青岛建市的历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这是一座经历三代帝国主义侵占,奴役的城市,更是一座到处呈现着异国风情建筑的城市。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城市的角角落落散落着诱人的掌故。如何将这些活生生的故事记录下来,使其发挥呈现市井发现、民俗勾画、风习打捞,乃至美好传统的重建与修复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价值,让生生不息的文脉得以延续,让人们在匆忙的奔波里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匆匆逝去的时光,追寻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是一个有责任的作家应该有的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于向阳老师做了一件大好事。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这部满载厚重历史的作品,把许多曾经鲜活、质朴和人情怡怡的场景,用细腻和生动的笔触一一描绘下来,它是一座城市百年记忆的再现,也足以使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后来者,都在其中看见先辈的生活影像。或者说,能够使今天的每一位热爱青岛的人、热爱故乡的人,都重新记起自己的传统,甚至转向往昔,去淘洗、追寻和擦亮一些美好的东西,加以珍视、尊重和热爱。也只有这种心灵与记忆的追寻,才能构成所谓一个城市的文化史和厚重感。
在这本书中,于向阳老师对老青岛的依恋和热爱之深,源自他对这座城市的洞悉和理解。从他的文字里,我们能够感到他对街巷里院旧时风情的留恋。例如在绘写“台东三路商业街”的场景时,他写道:“追溯台东三路商业街的历史应该从1891年,那是清胶澳总兵章高元率兵驻防青岛,在全市设立了许多炮台,为了和北京内阁总理衙门电讯联系,在台东一路建立了电报房。也就是现在的台东邮电局,并修建了连接海边,码头,市内各个炮台到台东的道路,促进了台东商圈的发展……..”这样的文字,带着恬淡而怀旧的散文韵味,生动而鲜活的细节,来自童年时代深切的记忆与体验。也因此,他才成为老青岛生活风情最好的诠释者。
翻过一篇篇文章,我们不仅看到青岛的贮水山,浮山后、中山路、仲家洼、海泊河、吴家村、小鲍岛,迎宾馆的历史沧桑,也让我们了解青岛诸多百年的老企业,老字号,百年的庙会等历史的积淀。岁月不居,日月逾迈。曾经辉煌一时的老街巷,慢慢退出了商业历史的舞台,如今的街巷里院,脚下再也不是那种光溜映人的鹅卵石和青石板,而是灰不灰白不白的水泥块了。特别是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除极少几位老人或是坐在檐下沐浴着夕阳之光,或是步履蹣跚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飘过一个时尚女子,那实乃惊鸿一瞥和凤毛麟角。正因为如此,《青岛街巷里院传奇》一书就更显得珍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心旌摇荡的怀旧之情,同时也促使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文明延续、对诸多“非物质文明”的被忽略、遗忘、甚至被毁弃,而有所反思。人们常常感叹“时间太瘦、指缝太宽”,在流水般的光阴里,祖先的智慧与文明是没有理由被取代和遗忘的。岁月留痕,有多少动人的故事,都在诉说我们青岛的昨天,那永远割不断的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曾有一首诗:“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正是如此,青岛市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作家们去发掘,去编写,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读着这部厚重的《青岛街巷里院传奇》只有感动!想必我们的许多读者读后也会陶醉在这些历史的沃土中,深思昨天、珍惜今天、追梦明天!
原青岛市北区宣传部长、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土资源部协会会员:吴宝泉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