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曲沃一带,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片热土上,灿若星辰的历史名贤留下了各领风骚的精彩,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廉政文化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期,恰逢单位开展“革弊正风、廉洁发展”读一本好书征文活动,购置了部分廉政书籍,我于其中选取了《晋国廉政故事》。该书洋洋洒洒30余万字,分10大类100余篇,有治国从政的典范,也有警示惩腐的案例,有直观生动的插图,也有精辟独到的点评,字里行间渗透着晋国时期厚重的廉政文化内涵。其中廉洁勤政的人物和故事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深受启发。
《叔向贺贫》中,晋国卿大夫韩宣子家境清贫,大夫叔向前来拜访时,只能以粗茶淡饭招待,为此很是忧愁。叔向听闻后,却毕恭毕敬向他作揖祝贺,让我们不由为之一惊,自古以来,笑贫者多,贺贫者,鲜有耳闻,叔向向韩宣子贺贫,贺的是他高尚的德行,廉洁的品质。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革命斗士方志敏在狱中用生命写出的——《清贫》,“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当方志敏被俘时,国民党士兵在他身上搜不出一个铜板,都不禁汗颜。感谢清贫,它让我们知道共产党员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烈士的口袋虽然一文不名,却又是那么富有、沉甸而殷实,里面装满的是一位共产党员冰清玉洁的优秀品质。明朝清官海瑞,身后遗物仅“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数件旧衣而已”。百姓得知莫不动容。此外,还有东汉“一钱太守”、南宋大臣张浚“一贫如此”、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悠悠五千文明史,脉脉无限廉洁事,中华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廉洁的历史。或许有人会说,如今我们都已经迈入小康社会,中华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道我们还需要这样清贫、廉洁的精神吗?是的,我们需要!清贫不是贫穷,它是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状态,是精神上的淡泊明志,它强调的是对待贫穷乃至对待富裕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或许,这就是对清贫最好的诠释。只有敬廉崇洁、知诚讲信、洁身自好,才会赢得他人的尊敬。无论是为官之道,还是为人之道,都需要用自身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去赢得荣誉,去影响社会,以打造一个充满文明、礼仪,追求信仰的理想社会。
此外,还有《韩起退环》中的韩起在子产的劝诫下退掉心爱的玉环,不仅使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更让晋、郑两国免于一场灾难。《子罕辞玉》中的子罕面对送上门来的宝玉时,不为所动,还想办法给百姓解决宝玉所带来的困惑。“尔以稀有的宝玉为宝物,我以为官不贪为宝物”,这些事例都给今天的我们以警示。一环一玉虽小,得而失德,退而修德。古语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今天在监狱中的贪官都始于一次次的“恶小而为之”,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以韩起、子罕的事例来教育人,有益、有效但也有限。人们往往对于一时的说教感兴趣,但时间一久,面对的诱惑一大,人的逐利本性,就决定了“韩起退环”、“子罕辞玉”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少数,韩起、子罕这样的君子也只能是一时。要想使“退环”、“辞玉”这样的行为常态化,使“韩起”、“子罕”这样的官员普遍化,关键还是得把他们关在透明的笼子里,建立起使大大小小的“韩起”、“子罕”面对“环”、“玉”不敢要,不能要,要不到的制度,保证他们身后有千千万万个“子产”理直气壮且无后顾之忧地监督着他。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我们今天讲晋国廉政故事,并非要将我们现代的廉政文化建设完全纳入古代“清官文化”的轨道,需要而且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从中感悟道理,学会做人、做事。
对于我自身而言,作为单位的一名政工人员,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单位的形象,因此,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常说,做事先做人。古人把立德、立言、立功称为“三不朽”,立德是放在第一位的,可见德的重要性。立品需敬业。政工部门是一项清贫辛苦而又光荣的工作。作为一名政工人员,就需有不为名利、埋头苦干的思想,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行动。立品需律己,不贪不占,老老实实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注意自我检查,防微杜渐,自觉坚持不放纵,不越轨,这就是严于律己。
杨晓光先生说的好,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崇高品格的人物,必定是遁“大道”而行。同样,一个单位、一个政党,能够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必定行于“大道”。路漫漫,群聚而又孤独,清晰而迷茫的我们要扛好廉洁这面旗帜,守好廉洁这座灯塔,坚定自己的信仰,本着“非淡泊无以明志”、“清廉处事方能致远”的理念,用廉洁的光辉为自己导航,让清贫的力量力透时代!
上一篇: 陋室铭
下一篇: 《野草》中“走”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