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彭仲夏先生新著《国魂》有感
今年2月4日中午时分,我接到了全国著名作家、原黔阳县文联主席彭仲夏老师的电话。他说给我送书来了。我非常高兴,可还在长沙出差,只好对彭老说把书放在局传达室。我知道,彭老师的新书《国魂——大地之子袁隆平》早在前些时日在《湖南日报》上发布了消息,一回怀化,我立即取回了我收到的关于袁隆平先生与他的杂交水稻的第二本书。从2月5日起,我断断续续地读到4月底,花费50余天时间才逐字逐句地读完彭老师呕心沥血之新著。
(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早已经家喻户晓,闻名世界。但要知道他和他的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磨难,还有辛酸和误解,也许知道的人不多,更不会理解和想象出其中的艰辛和苦难。我读了这本由原怀化市委书记欧阳斌先生作序,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魂》后,终于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一名科学家的艰辛求索之路,并为袁隆平先生的求学为民之心愿,为人民吃饱饭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伟大梦想而感动。全书共分八章,共计25万余字。这八章的标题分别是:颠沛流离的童年,位卑未敢忘忧国,向世界难题挑战,苍天不负有心人,自然探秘永不休,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荣誉面前不止步,情系亲友与故土。从标题的认真制做和对材料的斟酌取舍等方面,也都可以看出作者彭仲夏老师的用心良苦,在书的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国魂——大地之子袁隆平》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事件空间为纬,经纬交织,清晰而生动地反映了杂交水稻在中国大地培育诞生发展壮大,从试验走向推广,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
作者彭仲夏老师是我的黔阳老乡,但在黔阳县工作时,我只知其名,未见其人,直到2010年7月在《边城晚报》记者娄茗先生的介绍下才得以相识并成为忘年之交。记得2012年8月的一天,彭老师受洪江市《芙蓉楼》杂志社相托,给我带来了书和稿酬,让我十分感动而难以忘怀。
彭老师年轻时就酷爱文学创作,许多作品就曾发表在《湖南文学》和《人民文学》等著名杂志。1981年受湖南文联执行主席康濯先生推荐,撰写有关袁隆平的报告文学《第一个特等奖发明者》,发表后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心》一书。《国魂》是彭老师采访记叙袁隆平先生的又一新作,新增加了许多内容和照片,也是一个老作家的新收获,记得彭老师在书的《跋》中这样写道:
2013年中秋,安江企业家伍元峰、刘有元、汤大志、罗铨通、周竹波等五位先生独具远见卓识,为了弘扬“隆平精神”,拟开发稻作文化旅游产业着手组建了湖南安江隆平国际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既然其宗旨为弘扬“隆平精神”,理所当然要撰写一部关于袁院士的专著,我既然身为首席文化策划(顾问),也就责无旁贷了。
这也就说明了年逾七十多岁的彭老师再次创作《国魂》的由来和缘起,还有他作为作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令人钦敬的“隆平奉献精神”。
(二)
读了《国魂》,让我深深地理解了在成功的路上,从来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荆刺和倒彩。小时候我就看见在家乡农田里,父母每天中午时分,迎着太阳在稻田里“摇花”,说是给杂交水稻的父本、母本传授花粉。这一情节在书中有十分精彩的描绘。每当想起家乡制种的日子,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地印象和记忆。但让我真正地了解和认识杂交水稻和袁隆平院士还有个故事:
记得是九十年代末,我的良师益友谭士珍先生写出了一本报告文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时我也不认识谭士珍老师,是怀化地区人民广播电台付给我的稿酬,就是谭老的这本书。可以说,正是读了这第一本关于杂交水稻的书后,我才真正地晓得了杂交水稻与普通稻的区别和性能,进一步地理解了袁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的故事。之后,也许是对袁院士的仰慕和钦敬,我曾以当地群众自发喊出袁院士为“米菩萨”的称呼里,我萌生写出了《袁隆平的两个梦》(附后)并发表在自己的微博和空间日志里,记得第一个梦是“老翁托梦”,第二个梦是“禾下乘凉”。第一个梦纯粹是我胡编乱造的,现申明一下,既是公开这故事是虚构的,也说明我不是存心用神话来美化袁院士的事实,并希望得到袁院士的原谅。第二个“禾下乘凉”是我从《人民日报》中读到记者采访袁院士,是他亲口讲的。我祝愿他的这个梦与第一个梦一样,梦想成真。另外说穿了,我写的第一个梦就是想对“一粒种子的传奇”增加些神话因子。让传奇更加传奇,让伟人更加英雄,让科学更加神奇,让这粒种子更加“神魔”而富有真正地神圣和奇妙!也正是读了谭士珍先生的书后,我主动与谭老写信联系,终于成为他的朋友和学生。去年将谭老写给我的信整理成文,写成《珍贵的两封信——记我的良师益友谭士珍先生》,参加第三届“商丘杯”全国国土资源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想不到又一次让我觉得这粒种子的神圣和传奇。
袁隆平先生和他的杂交水稻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传奇史,塑造和书写这部传奇的既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有与他并肩战斗的团队学生和徒弟,但让我更感动的就是在他身后默默支持的亲人们,可以说,没有袁院士的亲人就没有这颗传奇的种子,正是这些亲人们坚强而持之以恒地理解和支持下,才铸就了东方魔稻的传奇故事。
第一位值得大笔书写,可歌可泣的人就是袁院士的亲密爱人和妻子的邓则老师。俗话说,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身后,总是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我们知道,袁院士年轻时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不是他没有姑娘爱恋和追求,而是他的姻缘时侯不到,当他遇到身体健康,识书达理,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邓则后,这颗“爱的种子”就已经萌生嫩芽,茁壮成长,直至春暖花开,瓜熟蒂落。新婚时,邓老师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的先生三十多年后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而是自己长年累月地对老师、对丈夫的一种信任和支持,成为袁院士在研究杂交水稻事业中的坚强后盾。读起袁院士给妻子的信时,也有马克思写给蓝妮书信的真情与浪漫。可以说,没有邓则老师的默默支持和鼓励,没有这位善解人意的妻子,袁院士就不可能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没有邓老师对袁院士的“爱”之种子,就没有或者不会有这粒“杂交水稻”种子的产生。
还有一个人让我无比地感动,她就是袁院士的母亲华静奶奶。这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识、有爱心的老奶奶,退休前还是一位大学英语老师,由此也让人发觉,当袁院士在美国的讲堂上用英语流利地宣读演讲论文时,不会感到惊讶和奇怪。俗话说得好,母以子贵,母以子荣,确实的,袁院士为母亲争气争荣誉了,但在追求科学的征途上,在发明杂交水稻的艰难历程中,令袁院士遗憾和后悔的就是对不住自己的母亲了,他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没有得到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一位伟大母亲的无私付出和对儿子的无限深情。
还值得一说的,还不得不提出赞扬的就是袁院士与邓则老师的三个儿子,从小到大都是母亲和奶奶异地带大的,作为父亲的袁院士为了伟大的杂交水稻事业,正如为了全世界的一粒种子,而把自己的三粒种子都放到了一边,曾在火车上有过丢失孩子的可笑经历。袁院士没有尽到一位父亲的义务和责任,但三个儿子都非常争气,既没有让父亲失望,也从来没有给父亲的研究和探索出难题,伤脑筋,他们深深地理解和支持父亲的工作和事业,对父亲给予更多的是关心和温暖,他们认真学习,非常听话,均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典范。这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培育出来的优良成果,正如粒粒金子,不论放在何处,总会熠熠闪光。
所以我说,只有幸福温馨的家庭,只有和睦团结的家庭,才会孕育出伟大英杰的优秀人才,才会出现无与伦比的成功先例。世界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正是在妻子,父母和孩子们的默默支持下,终于修成正果。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也是一粒种子的传奇。有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赞誉袁隆平是“米菩萨”,有自发地为他塑像立碑,至今在安江还流传着“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的提法,发明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意义十分巨大,正因如此,我写过“老翁托梦”的神话故事。有人说,这完全是杜撰的,无稽之谈,但我说,这是老百姓因感激而萌生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可以编编的呀,你就能肯定袁院士不做过“老翁托梦”的梦么?就是袁院士真的做了这种梦,他自己还能够说给你听吗?
去年5月23日与原洪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汤和平一起,在长沙参观全国第16届集邮展览时,他对我说正在写篇关于杂交水稻邮票发行的文章,我鼓励老领导抓紧写好。过了2个月,就收到了他从黔城邮寄来的稿件,我认真品读并润色修改,以《难忘杂交水稻邮票——谨以此文献给杂交水稻邮票发行一周年纪念》为题,记述发行杂交水稻邮票的艰难曲折过程,体现的是洪江市各级人民群众对袁院士的崇敬之情,更是反映了袁院士关心家乡,感恩这方神奇山水孕育出一粒神奇种子的感激之情。后来该文先后在《怀化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博览》等多家媒体刊发转载,产生了广泛影响,又一次被袁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的神奇魅力和伟大意义而深深感动。
(三)
夜已经很深了,我抚摸《国魂》睡意全无,顿生无限感慨:一粒种子已经影响了这个世界。这颗种子的传奇,其实就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传奇,我衷心祝愿袁院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祝愿他早日实现“禾下乘凉”的美丽梦想。也衷心感谢彭仲夏老师和他的《国魂》带给我的无限感动和深刻启示,正如他为读者撒下了一路书香,香了读者,也香了自己。让我以这篇四千余字的文字珍藏好这一份永远地感动,期盼彭仲夏老师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附:《袁隆平的两个梦》
(2015年5月10日写于怀化学林雅园寒水居,作者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怀化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怀化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副支队长)。
袁隆平的两个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被老百姓誉为“米菩萨”的袁隆平,就做了这样两个梦。
一、老翁托梦
60年代初,全国是一片“饿饭”的日子,年轻的大学生袁隆平从重庆来到了湖南安江农校教书。他想在这里找到一种水稻,增产增收,解决吃饭的问题。可他想尽一切办法,也无从下手。当他得知在农校对岸的岔头高庙遗址,传说7000年前,就有神农氏在这里种过水稻。于是,他每当周末时,就来高庙查看,希望也能找到杂交水稻。有一天下午,他来到这里,可天一下子落起大雨,他只好借宿在农民家里。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白胡子老翁,他看到袁隆平,就非常高兴的说:“小伙子,你终于来啦,我在这里等了你7000年了,你要努力呀,你会成功的。”说完,白胡子老翁就不见了。袁隆平醒了后,既高兴,又奇怪。但他明白,他的事业一定会成功的,他相信自己。此后,不管遇到打击和挫折,他就会想起老翁的话。他31岁时找到了雄性不育株,35岁时助手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了“野败”,他们终于成为了一代科学家。现在在安江就有“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的说法。他还被当地群众誉为“米菩萨”。
二、禾下乘凉
袁隆平常作一个这样的梦:
他梦见杂交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谷子有花生一样大,他和他的助手在水稻下乘凉。我们祝愿他的这个梦也和他的第一个梦一样早日成真。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狼图腾》读后感(二)
下一篇: 《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