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会大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教会大学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教会大学最初主要是为了传教,但它客观上传播了西学与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教学方面
� (一)教学内容
教会大学一改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倡中西并重,在有一定中文水平的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了很大改变。以山西大学堂为例,山西大学堂设中学西学两斋,西学斋学习科目为英文、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历史、地理、图画、体操等;中学斋仿旧制,分为经、史、政、艺四科。在课程设置上,教会大学打破了儒学经学义理之学统治教育几千年的旧规,使中国的人文学科逐渐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补救了中国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除课堂教学外,教会大学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课余活动。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曾说:“本校教育,实取活动主义。学生除遵守规则之外,能自行发起种种事业,既自助又互相帮助。除青年会外,又有体育会、大学生会、农学会、大学辞学会。”几乎所有教会大学都将体育列入课程表,许多学校都开展了足球、网球、棒球、田径、游泳等体育活动,特别重视通过体育锻炼强健学生体格。
(二)教材方面
1877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全体大会上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许多教会大学的教师参与其中,筹备编写高等学校用书,包括语文、文法、算术、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地质、音乐、天文、地理、解剖学、生物学、动植物学、中外历史、政治、音乐、绘画等类别。到1890年,委员会编译出版的教科书多达50种74册。1890年5月,在华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大会,并决定成立“中华教育委员会”。到1896年6年间,中华教育会编译的动力学、水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教科书一共多达30余种,大大丰富了教会大学的教学内容,满足了教会学校对教材的需求。许多教会大学还设有翻印自编教科书的印刷所。
(三)教学手段
传统的中国私塾多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教会大学则在教学中提倡实验和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辅助现代设备,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如狄考文用自己的版税收入装备了一个工场,为学校制造科学仪器;在卜舫济的大力支持下,圣约翰大学于189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科学楼。
(四)师资培养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学校。而师资培训体系的出现是教师工作专业化的标志。直到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开办教会大学,才开始了中国的师资培训工作。最初传教士以个人形式培养教师。在1890年第二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美以美会传教士李承恩呼吁建立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聘任有才干的本地教员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专门培养基督教教师的学校更为重要。教会大学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文教工作。据文会馆统计,从1876年首届学生毕业起到1899年共有毕业生118人,有70%左右的学生成为近代新式学堂讲授西学的教员。1898年丁韪良带刘永锡、仲伟仪、朱葆琛等8名毕业生去京师大学堂任西学教师。1902年,赫士又带刘玉峰、王锡恩等6人到济南协助创办山东大学堂。
二、办学体制
�(一)选课和考试相结合
在培养目标上,教会大学注重广博与专一相结合。1915年后,很多学校开始实行选择学分制代替规定科目制,选课与学分相互联系。选课是学生的自由,但各校对选课均有严格和详细规定,目的是使学生打下比较坚实的各科知识基础。各大学都要求学生在人文、自然、社会科学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再按专业学习必要的课程,这样,广博与专一达到统一。
选课是自由的,考试却是无情的。燕京大学规定,本科学生平均每门功课成绩至少在中等以上,修满148学分,才可毕业。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了学生的专心刻苦,从而达到必要的学习标准。
(二)师生关系融洽
我国几千年来尊奉“师道尊严”的封建礼法,教师地位极高,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而西方教师地位要低得多,远远不能与中国相比。教会大学采取民主办学精神,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采取“至诚相待,慈爱相处,审慎持重,持之以恒”的态度,赢得中国学生的好感。正是在这种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中,学生接受了西方文化。
(三)办学形式
教会大学为了保证学生来源和提高教学质量,拓宽经费来源,发展了附属学校和预备学校,一般教会大学除本科以外,还设有专修科,并招收研究生。据岭南大学1936年第二学期各学院及学科统计表统计,文学院当年有12名研究生,占学生总人数的3%。
三、开风气之先�
教会大学开拓了中国教育的新领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医学教育
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由沿海进入整个内地,几十年间,教会医院在各地比比皆是,同时培养西医学人才的教会医学院校也逐步建立起来,成为培养西医人才最早的正规教学机构。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会医院的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带徒培训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师授徒”形式的逐渐正规化,医生数量的严重缺乏,都促使教会医院办学兴起,西医高等教会教育逐渐形成。
教会医学校为中国引入了近代西方医疗体系,促进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女子教育
随着基督教会女校的发展,清末女性不仅有了接触西方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机会,而且也有了出国求学的机会。清末首批留学海外的女性金雅妹、何金英、康爱德和石美玉都是教会女校的学生。教会女子学校影响并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妇女的精神束缚,培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掌握现代知识的、自信、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
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出现在20世纪初,晚于教会大学二三十年,或由女塾、女子小学、女子中学逐步发展而成,或直接创办。
综上所述,虽然教会大学在华开办的最初目的是传教,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教会大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办学体制和教育对象等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一篇: 《看见》教会我们如何看见
下一篇: 水穷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