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留住根——读张立新《城里的农活儿》

来源:作者:海风时间:2015-01-09热度:0

    乡村的土地生长万物,自然也生长我们,生长我们用双手亲自营造的简陋但却温馨的家园。长久以来,我们在熟悉的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上艰辛地劳作,挥洒汗水,收获希望。我们坚守着带有泥腥味臭汗味芳香味的实沉的土地,如同日月星辰始终坚守着有风云雨雪的深邃高远的天空。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世界也本该是这个样子。于是,秋收春种,冬寒夏暖,我们沉浸在乡村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守候,不离不弃。
    蓦地,有一天,“城市”这个陌生的字眼走进我们的生活,打破了我们固有的生活定式,打乱了我们的惯常思维。站在城市的土地上,我们才知道土地不仅生长茅屋炊烟五谷杂粮瓜果菜蔬,不仅可以用牛来耕,用锹犁来翻,还可以生长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可以买现成的粮食,喝加了漂白粉的自来水。我们很清楚,这样的土地显然已经不是我们眼中熟悉的实际意义上的土地了,但我们仍然冠之以“土地”的称谓,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叫着亲切、自然。
    土地的性质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的观念也在跟着变化。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为了摆脱泥腿子的苦累,我们开始想方设法逃离乡村,挤进大城小市,不论是就业定居,还是务工漂泊,一股脑儿地从那些熟悉的土地踏上陌生的土地。也因此,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我们匆忙脚步的节奏中加快,而我们在人类工业化的征途中也体验到与乡村不一样的生活。在从农民向市民、居民抑或民工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有过美好的向往和希望,有过一时的冲动和兴奋,也有过一度的迷惘和失落。在城市里生活得久了,我们忽然发觉自己似乎有些水土不服,有些格格不入,有些不知所措。那些从城市重新返回乡村的绰绰背影,只给我们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于是,乡村的记忆又鲜活在我们的脑海,不时翻滚,经意不经意间跳将出来,横在眼前。那是一种美好,一种乡村土地上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美好。我们需要那样一种美好,一种思绪,一种乡愁,牵着我们在不能停止也不能阻止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上前行,不致于让我们迷失了家园的方向。
    甘肃临洮作家张立新先生的散文《城里的农活儿》,发表在2014年12月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文字质朴率真,于现实中回望,在旧忆中体味,将种菜、搬土、养鸡这些本该存在于乡村的生活场景,活色生香地展示在城市,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跟着文字一起回到乡村的土地上,重新将自己置身于远去或正在远去的乡村生活,温习快乐而难忘的杂七零八、点点滴滴。轻抚透着油墨清香的纸张,生动形象的描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美丽、恬静、淡然的乡土画面。“高高地搭在北房屋檐下”的葡萄树,“像一把伞,把大半个院落揽在怀里”的核桃树,“也不圈着,就让满院跑”的鸡和猪,“像蝴蝶般鲜艳”的打碗碗花,“有着鲜红似血的椭圆果实”的野辣椒等等,乡村土地上生长的最寻常的景物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似曾相识,清晰如昨,你我他都曾是那些画面里跃动着的一个因子,一个符号,读来怎能不撩拨我们记忆中最敏感的神经?
    曾几何时,毒奶粉、地沟油、农药菜、苏丹红等等,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里,出现在亲人甚或自己身边,让我们心惊,让我们谈吃色变。种一些绿色蔬菜,吃一些放心瓜果,养一些健康家畜家禽,这些在乡村轻而易举就能够办到的事情,此时成为已经挤进或者被挤进城市的我们之所想,只要有这样的条件,就一定会想着去拾起去做。庆幸的是,现在一些城市越来越逼仄的空间还为我们留有一块这样的土地,尽管它们终究也会在愈来愈迅猛的工业化大潮中湮没。我们亲手侍弄着那些宝贵的土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在土地上生长,“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小葱叶儿总也掐不完,豆角一串一串摘不尽,每天由不花钱的新鲜蔬菜吃,我们尝到了劳动的快乐。”同时,也保有了健康的身体和本真的心态。有了乡愁的浸润,我们的日子自然过得踏实,生活也就充满阳光。
    不可否认,我们体会到工业化带给我们的各种不利和损害,也体会到诸多好处和利益。虽然“关于拆迁的话题,却像一阵风,飘过之后,再无声响”,但是工业化进程是不会停止的,相反,它只会越来越快。小资也好,蓝领也罢,机关也好,流水线也罢,挤进或被挤进城市里的我们,在悠悠岁月的漂洗中也“早已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或者说,正在过着一种类城市生活,以致于有一天,连鸡这种最平常不过的家禽也不再属于我们,因为现在“母亲已经不是家庭妇女了”。我们在城乡一体化道路上一点点适应城市生活,也在城市生活中怀想着乡村大地,那里有浓荫蓝天碧水,有禾香鸡啼狗吠,有淳朴热情恬淡。“没有了鸡的院子,忽然显得单调、空荡了一些。凌晨公鸡仰天长鸣,白天母鸡炫耀下蛋的声音,曾经被我视为噪音而烦不胜烦,恨不能堵上它们的嘴。可一旦这些张狂的鸣叫不存在了,却像丢了啥东西一般,好些天转不过弯来。”
    生长、养育了我们的乡村土地,我们怎么可能忘却?“城里的农活儿”注定会渐渐远去,但总有一缕乡愁在城市上空飘荡,在我们的心中升腾,因为“我们在骨子里,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农民”,我们的根长在乡村。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