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得我的爱
来源:作者:海风时间:2014-12-03热度:0次
请记得我的爱
——读王延青《我的爱,你还记得吗》
《我的爱,你还记得吗》刊载在2014年11月1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爱,在细腻的文字间漫溢,随着作者静静的叙述缓缓沁入人心。日常生活中,父母亲人的爱,朋友乡邻的爱,……这些接收到的爱,我们都还记得吗?而我们,是否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我们回报的爱,也或者说,我们是否认真对待过这些浓浓淡淡的“爱”呢?
《我的爱,你还记得吗》文字隽秀,柔中有韧,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一个泛着爱的浪花的故事铺陈在读者面前。王延青女士的这篇散文,具有亲历性,没有亲历而为,不会写出如此真情实感,更谈不上打动人心。无疑,这样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
读《我的爱,你还记得吗》,我读到了亲情。高尔基在《母亲》一文写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亲情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也感受到工作的坦然和舒畅,从而给我们好好地“活着”找到了一个足够强大的理由和注脚。亲人,尤其是父母儿女之间,如果相处融洽,就会成为调色板和增香剂,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面对着病魔缠身的母亲,作者没有牢骚满腹,有的只是悉心照料;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正确对待;没有忘恩负义,有的只是倾心回报。“嘿!真像个小朋友”“妈啊,美一美,拍个照”等轻松的语言描写,让我们丝毫也轻松不起来。在作者悠幽的文字语境里,我们跟着她一起隐隐地痛着,却又不舍得弃之,从早餐到午餐到黄昏再到离开,从喂饭到擦洗到家务再到感慨,一直吸引着我们读下去,品读文字里的亲情,也感念生活中的自我。而作者为母亲所做的,不论是推轮椅、清理饭渣,还是收拾家务、洗衣擦身,使的“哄”“吓唬”“照相”等招数,又何尝不是父母养育儿女时的镜头回放呢?只是岁月匆匆,当年的父母亲已然成为了需要我们精心照顾的老小孩。亲情的轮回,让人间真爱永驻。
读《我的爱,你还记得吗》,我读到了孝心。“百善孝为先”。华夏孝文化源远流长,成为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村里,常常听到人们说,看人家谁,闺女又给买啥好东西了;看人家谁,儿子又回来看望了;看人家谁,孩子上着班还天天守在病床前,真够累的,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作为儿女尽孝的一种方式,用以回报父母的爱,工作有忙闲,居家有远近,但孝心无距离。《礼记》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作者耐心地服侍在病母跟前,以言语、行为和内心的相统一,努力地践行着古老的箴言,任凭母亲“摔椅子,轰隆作响”“用拖鞋左右开弓击打墙壁”“搬动床头的小柜”甚至拉到裤子里,即便是在自己完全可以热闹欢度的生日,也没有责备,没有嫌烦,“心中却唯有满满的愧疚”,默默为母亲喂饭喂水、擦洗身子、洗脚剪指甲,就像母亲照顾小时候的自己一样用情用心,一样自然而然。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不仅是发生在生日当天,还在无数个平常的日子里上演。当读到“生日的今天我暗自思忖,43年前那场痛苦的分娩,她是否依然记得?终不敢问。吞吐之间,自己的心钝钝痛了起来。”我的鼻子一阵发酸,不由泪光闪动,心也跟着楚楚作痛,跟着顿生怅然。与作者相比,对于自己的父母,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现在他们老了,已经步履蹒跚,我们就应“甘愿跑回来搀扶他们,就像小时候他们牵着我的小手慢慢向前”。而就在几天前,听同事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事,说一位80多岁的老人,4个儿子都离得不远,却没有一人主动担负起赡养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去年商量好每人每月给老人100元生活费,到现在都还没有落实。老人独自出门到女儿家,结果迷了路,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才联系上他的女儿。试问,像这样把父母曾经给予的爱抛到九霄云外,没有一点孝心的儿子,养的再多,又有何用!
亲情是人间至爱,孝顺是中华美德,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用孝心温暖家园,用亲情沐浴人生,也藉此让整个社会充满爱的温馨。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