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人间的美丽篇章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5-01-10热度:0

    近日一些笔友诚邀本人,给他们集体编辑成册的《爱在人间》散文集书稿撰写序言。品读文稿后,确为他们的写作热情和所写内容而感动。
    看到这些文友的自我介绍:他们大都是业余作家和酷爱文学的作者,他们中有老知青、转业军人、教师、工程师、记者、退休工人、商人、公司经理及公务员等。由于他们有着厚重的人生阅历之积淀,所以写就的文章真实、感人,在朴实无华字里行间,绝无哗众取宠的漂亮辞藻,却有的是生活中的人生感悟;对蹉跎岁月的难忘追忆以及对大自然的美好追求。这些东西,他们写来皆挥洒自如,激情洋溢。他们是在用心记录着自己走过的串串脚印,不管是曾经的辉煌,还是岁月的峥嵘,不管是对世间美好事物的颂扬,还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在他们的文章都是充满阳光盈满爱,令人读后不忍掩卷。
    此文集以《爱在人间》作为书名,而这四个字确是十分贴切地体现了篇篇散文稿的内涵,爱的主旋律始终贯穿其中。
    于向阳的《枫树林的琴声》,描述了一段文革年代知青插队前与朋友奇遇又别离的动人故事,往日枫树林的琴声始终荡漾在作者的心中,枫叶如火,诗思朦胧,他沉浸在重遇知音的美妙之中,心潮翻滚,热泪盈眶,多年的思念伴随千年的祝福,火红的小树林里又响起悠扬的琴声。他在《永远燃烧的灯光》和《常回家看看》文章中写出了对昨天爱的回顾和明天爱的期望,令人回味思索,感慨!
    李岩的《青岛微尘感动着中国》,颂扬了青岛微尘的大爱,大爱无疆,青岛微尘以一座城市的良心,滋润了人间,为和谐社会洒下一把春风。他是转业军人,在工作多年又与战友们重新聚会后,写下了《昆嵛山散记》《翻越九龙池》,把战友相会的友情、激情和游览祖国山河的美景用清新的文字带给我们。
    张璋的《赋到沧桑文自工》文字优美,“河之清,源于山之精美,山固而流长,山河不以人事之替而灭。我们仿佛看见了作者在俯瞰花开的姿势,在聆听流水的声音,在用心哲的吟唱呼唤大河生命的灵光……”她的文字如涓涓溪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吴宝泉的《珍惜幸福》从《山楂树之恋》看后的感悟谈到人生的幸福:“爱,其实并不稀缺,即便为其冠上“纯爱”之名以示稀有,也只是你能否感觉到,能否去珍惜而已。”读后颇有同感。
董克霞的《大爱无疆》,介绍了明珠公司张瑞琴董事长与明珠学校侯风校长克服困难。为了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出资举办每期四天(免费吃住)的成人国学培训班,将人间的大爱和幸福带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
陈小宁在《秋千》一文中写道:一只随风摆动的秋千,承载我的童年,静静地看我长大默默地送我远行,既而在另一群孩子身上,遥望来世童年。这种感觉,叫做“永远不再”。
    赵汝永在《微山湖掠影》一文中游湖看景,联想到读过的《铁道游击队》小说和同名电影,使微山湖这个名字更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
    滕学臣在《美与爱》中论述,只要你心中有爱,美无所不在。流星、闪电于空中刹那而逝,从而烛示出一种无可形容的美丽圣境。人也一样,一个微笑、一次善举,无不同样可以显示出那种圣境。凡知道用感觉去捕捉住此美丽神奇光影者,此光影在生命中即终生不灭。     
    杨昌群在《明道观环保行》里提倡环保爬山,他们在一次爬崂山活动中组织了庙岭口、白云洞、关帝庙一线的环保行,为美化崂山净化崂山作出努力。
    刘霞在《琐碎的父爱不琐碎》文中动情地说,父亲对我的爱都融汇在了那些琐碎的事情里,但是,这父爱并不琐碎,与我,是厚重的,饱满的。
    刘瑞效在《我的微尘妈妈》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他是一名残疾人,一次事故从五楼上坠地,生命垂危。经过当地医院大夫们的全力抢救后,性命是保住了。腿却不能站立。由于脊髓是不完全性的损伤,还有很大的治疗空间。大夫建议他转到专业医院去做综合性的治疗。在青岛住院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微尘。他不知道她的名字,她只说姓曲,家住市北。刘瑞效将她称为微尘妈妈。微尘妈妈是在照看瘫痪的丈夫,和刘瑞效一个病室,两年来她在照料自己丈夫的同时,从生活等各方面无微不至关心、鼓励和帮助着刘瑞效,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使刘瑞效终生难忘。
    田淑芳在《被退回的红包》里,讲她一次生病要动手术,她希望手术能够顺利,便提前备好一个装有500元钱的红包,在手术签字后将红包递给主刀医生,这位医生温和的面孔顿时变得严肃起来:“这可不行,快把它拿回去,给病人治病是我一个医生的天职,请你放心,我会竭尽全力为你做好手术的!”这件事不大,却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医生的良心。
    姜言正的《我梦想的庄园》非常有生活情趣,他在文中说:我这人不喜欢喝酒,不喜欢看电视,除了喜欢抽烟,再就是上网了,更喜欢一个人,就这样静地坐着,坐在午后的阳光里,坐在细细密密的雨声中,傻傻的,傻傻的编织着自己的梦。对于自己的后半生,我最大的梦想,不是开名车,不是住豪宅,也不稀罕锦衣玉食,我最向往的,就是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高祀宽在《教授父子情》说,朋友X先生是一位知名教授。离异多年,为了事业与儿子,一个人在世俗红尘里艰难地挣扎、严格教子,最终父子二人双双获得成功:父亲桃李天下;儿子走完本、硕、博、后的学海路,也在名牌大学的讲台上传业授道了。这是教授父子经历了几十年辛酸岁月与艰苦奋斗之后才得到的。我们应该为这位父亲伟大而无私的爱而鼓掌。
葛玉明在《重阳重温梦》讲了今年重阳节参加青岛市第二届老干部合唱艺术节演出的事,她们身着绿色的军服,脚蹬黑色的高筒马靴,佩戴标准的俄罗斯军帽,用中、俄文穿插演唱了两首俄罗斯歌曲《落叶》和《喀秋莎》,其欢快的旋律把少女盼望情人从战场凯旋归来的美妙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刘淑琴擅长山水游记,她在《相聚瑶池》这样描述:瑶池,人人羡慕的神仙境地,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在时隔半个月之后重又回到那里。都说,斗转星移,永恒的是日月交替,不变的是山川湖海。但有谁知道,刻骨铭心的时刻也会像抹不去的记忆永存心底。
胡孝高在《怀念母亲》中深情地说,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几乎是完美的,自己从母亲那儿,学来许多中华民族好的品德。吃苦耐劳就是母亲一生中身体力行和最提倡的。
张国玲在《珍惜经历》中感叹,生活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经历。享受快乐是一种经历,遭受痛苦是一种经历;品尝成功是一种经历,总结失败也是一种经历;获得幸福是一种经历,摆脱束缚也是一种经历;经营温馨是一种经历,克服困难也是一种经历。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丰富经历,让我们不断地寻找生活真谛,让我们体会生活中甜酸苦辣的滋味。
  杜月英在《薄荷连接邻里情》里说,我家窗外种着一片薄荷,春天,我从地里挖出碧绿的薄荷芽儿分给左邻;夏天,我摘些宽厚的薄荷叶子发给右舍;在秋天来临的时侯我把收获的薄荷剪碎、晒干送给亲朋好友、在逢年过节时,楼上的小李、旁楼的小初、还有我家对门的韩国人金大姐要回老家了,就把他们家的钥匙放到我家,让我替他们照看房子和花草。总之,我们邻居之间在薄荷的媒介中收获着快乐、信任与友情。
   仇方晓在他的文章《古今往来说元宵》中谈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母让他去买元宵,饥饿的他竟然生吞了三个元宵,感到很知足,现在生活好了,感悟到幸福不只是吃几碗元宵的事,看出他对今天的生活感到满足。
   马世柱在《令人感动的暖情》中讲述,邻居老李患了白血症,化疗中妻子不离不弃,两年下来,家里花尽了全部的家当,现在又准备卖掉房子为老公治疗,看到丈夫一波接一波生不如死的化疗,她天天到医院陪护,给予了丈夫无限照顾和爱护,这份温情暖意最具生命的活力。
   张海滨的《写给女儿》王纪民的《怀念母亲》,陈星箴的《爱的源泉》,都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父亲对女儿的爱心和期待,很有情感,值得一读!
   于洧在《草根冠军》的文章中介绍了老同事,和他同为老知青的回城就工的建筑工人李茂盛,在建筑施工的不平凡人生。虽然是一株普通的小草,却值得人们学习赞扬! 
    申际晨用自己的《童年纪事》,真实的记述了50后充满童趣的童年时代以及纯真浪漫的校园生活,其中还有一段关于少男少女之间至真至纯的懵懂情谊的叙述,更是引人遐想。特别是纪事中幸福的童年与文革时残酷的斗争现实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与对比,使人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了深刻的感悟。这篇文章不仅感动了作者自己,也会感动读者。
    本书的压卷之作是申际晨的《版纳故地重游》,他是当年奔赴云南边疆的老知青,多年的知青情结始终牵动他的心弦,他用回忆倒叙的手法写下了当年在云南边疆战天斗地接受再教育的亲身经历、感人肺腑的语言、触目惊心的往事,揭示了当年知青的真实境遇,给我们的社会,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
    读罢手中还在散发着墨香的文稿,每篇散文都令我感动。本书共收集文章120篇,近28万字,是一本在当前社会市场不以牟利为目的的纯正而独特的文学作品。我对本书中这些坚定不移走着自己文学之路的作者们很是敬佩,因为他们的作品充满生活,充满灵性,充满阳光。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各个不同的角落,却是都在以文学的名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秉笔书写文章,并把他们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读者。
    在文学的道路上,他们不惧艰辛,执著地追求着文学梦想,不断攀登文学高峰。他们是热爱文学的人,是生活的强者,是真正的文学精神的“富翁”。
    我深切感到:他们、正象本书的名字一样:“爱在人间”,让世界永远充满大美,大爱!
 
 
                                        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
                                            彭蕴锦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