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来源:作者:李岩时间:2015-01-10热度:0

    ——李岩散文集《风景在路上》序言

    许 晨

    蜚声世界的法国十九世纪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讲过一段著名的话:“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时,他还进一步表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能够发现出美来……”
    岁末年初之际,奔波了一年的我终于可以歇歇脚了,坐在书房里沏上一杯热茶,阅读心仪的图书和朋友们的佳作。蓦然,早就发来存在电脑里的一部书稿,引人入胜地点燃了我的兴趣和联想。这就是青岛市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优秀散文家李岩又一部准备出版的散文集《风景在路上》。纵览通读一遍之后,我的脑海里情不自禁浮现出上面所引用的罗丹名言。
    李岩,是我来到青岛定居所结识的新朋友,然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就好像早就相识似的。因为说起来颇为有缘,他与我一样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曾在省城济南生活过一、二十年,应征入伍穿上了那个时代年轻人无比神往的绿军装,在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淬火加钢,同时爱上了舞文弄墨,经受了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的磨砺。更为巧合的是:他的父亲----原青岛警备区政委李治亭将军,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过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社长。而我那时恰在济南空军某部服役,是《前卫报》的通讯员和文化副刊作者,说不定我写的稿件还经过他老人家审阅呢!在一次宴会上,我见到了这位已是髦耋之年的老前辈,依然充满激情、歌声嘹亮,令人敬佩不已。俗话说:将门出虎子。虽说李岩没有在从军的路上一直走下去,而是转业来到青岛外贸部门工作,但却传承了父辈爱好写作的基因,利用业余时间辛勤笔耕,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文学作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四通八达,网络文学大行其道,李岩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兴致勃勃,迭出佳作,引起大家的关注与好评,以至于他的笔名“格里”比真名实姓还广为人知。这些年,他写过散文、诗歌、小说,也相继出版过散文集和长篇小说,甚而与人合作翻译过外国作品。不过,我以为其中成绩最大的,当属他的散文。过去的旧作不再多提了,就拿这部请我作序的《风景在路上》来说,鲜明地体现了李岩散文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人在旅途、眼在画里、心在情中”的游记,而游记正是散文中的一种。按照文学教科书上的定义: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并称的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和游记等等。她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形散而神不散,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描述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琐碎的片段人生,然通过诗意优美的语言,抒发传递出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情感。显然,李岩的作品已经具备了这些散文的要求。
    《风景在路上》共分三个专辑。一是“青岛美风情” ——以景观描写展示青岛地域的历史人文。二是“祖国美如画” ——行万里路赏万里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三是“风景在别处” ——游览异国他乡见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编排内容上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先是描绘自己生活的城市风光,继而浏览齐鲁大地、万里神州的青山绿水,最后则是放眼海内外的异国景色。如同电影镜头似的,从特写逐渐推成大全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仔细揣摩品味这部游记式的散文集,我感觉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作者是一个眼光明锐的人,能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场景中,看出不一样的风景和美感来。不管是在他久居的海滨城市青岛,还是借工作之便观赏南疆北国,甚而走出国门远赴海外捡拾他山之石,都能够睁大热情的眼睛,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描写青岛八大关、栈桥和北九水、崂山等风景名胜的文章可谓多矣,而李岩却用自己的眼光得到了独特的观感。仅以那篇《八大关的魅力》为例,作者开篇就说:“青岛人为什么最青睐八大关?我认为最简单的回答是:闹市取静。”而后娓娓道来八大关的魅力所在,总结出三个字:幽、雅、秀。其中这样写道:
    春天的一个午后,和朋友走在雨后那一条海棠花盛开的路上,感到清新、淡然,温文而雅。晶莹的雨滴还挂在海棠花瓣上,娇艳欲滴,一阵清风吹来,小雨滴飘然而落,滴在面颊上凉飕飕的,很惬意。一对新人走过来,新娘穿一袭洁白的婚纱,头上插一枝淡雅的海棠花,在西装革履的新郎搀扶下悠然走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意。霎那间,霏霏的小雨飘然落下,高挑的新娘撑起了早就准备好的小红伞,雨中花街漫步,举止优雅,动感十足,渲染得整个八大关的午后都妖娆和妩媚起来了……
    细致的观察、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美丽景点的特色跃然纸上,有别于其他作家笔下的八大关,完全是李岩个人的真实感受,同时也会荡漾起读者心中的涟漪。需要指出的是:这段描写有色彩有细节,但个别文字简练一下则更好。
    其次,作者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无论走到哪里,看到什么样的风光,都不是单纯就写景而写景,而是从中寄托并抒发了深厚的情感。他在“太平角听潮”,去“仰望玉龙雪山”;他“追寻那梦中的彩云南”,“登临艾菲尔铁塔”等等,均由平常的生活断片中,咀嚼出友情、乡情、祖国母亲情的个中三味来。请看《刘公岛抒怀》一文,即是参观了甲午海战馆之后,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
    走着看着,看着回想着,我耳畔始终响着那威震四方的号角,眼前飘过一阵阵那漫天席地的硝烟。真是穿过时间的历史长河,重新回到甲午之年的渤海湾,历史悲壮的一幕幕重又在眼前层层浮现,令人心潮澎湃。如今,虽然已经历经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走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然而每当追忆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心中总有抚不平的激愤、震惊和心灵震撼……
    一个甲午海战,毁了最早的中国海军,改写了中国的近代历史,但也诞生了一批(以邓世昌为代表)铮铮铁骨的中华男儿……
    历史老人走了一个又一个轮回, 2014到来了,今年又逢甲午年,距离那个血火交织的黄海大战整整过去了120年。而日本当局的极右分子安倍晋三,明目张胆与中国为敌,觊觎我们的钓鱼岛,悍然参拜靖国“鬼”社,企图复活军国主义。呸!白日做梦。今天的中国人民早已站立起来,过去的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血债要用血来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刘公岛抒怀》抒发了鲜明的民族感情,具有激励后人的现实意义。只是表达立意还应再集中、再有力量些。
    此外,作者是一个勤奋有心的人,许多作品并不是应报刊相约专门采访体验写成的,而是结合日常工作出差开会、洽谈业务考察项目等等,抑或是与家人妻女旅游观光中的额外收获。有些城市有些景点,不少人都走马观花地去过看过,但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录和情感的抒发,李岩有心又勤奋,“于细微处见精神”,似乎时刻睁大眼睛,高举着敏感的照相机,去捕捉生活中的美。比之单纯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笔来讲,我更看重那些浸染着作者经历的篇章。《中山路78号》的怀旧之情,《美丽雨花石》与日本老人的对话,以及《趵突泉品茶》中难忘的邂遘等等,都使人印象深刻。再如《巴黎随想》,即是于探亲之旅“拾”来的美文:
    法国首都巴黎是我早就梦想前往的地方。
  前年终于成行。女儿在慕尼黑,和老伴探亲时一起去了巴黎观光旅游。巴黎是美丽浪漫的,因为它的开放式国度,走到那儿都弥漫着诗一般的罗曼蒂克,都市里蕴含着理性的建筑美,艺术的情感美。
    了了数言,点明了此文的由来与巴黎的特色,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致。随后,作者一一列举了这座欧洲著名都市的历史人文景观,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香榭丽舍大道在晴空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巴黎人喜欢在这样的阳光下,读一本书,尝一点冰激凌,饮一杯黑咖啡,品一杯红酒,吃一顿牛排,聊一段记忆犹新的故事。巴黎是艺术的天堂,大街小巷充斥着音符,或婉转,或凄美,缠缠绵绵,总之是清澈的,舒适的,浓香而清醇,舒适而微醺……
    好一个巴黎,好一篇随想,不禁使读到她的人亦心向往之了……
    我曾经当过多年的文学编辑,至今还兼任着山东省作协文学期刊委员会主任,编审并评论过许许多多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其中就包括一些游记散文。应该说,李岩的《风景在路上》是一部景情交融、寓情于景的好作品。个中原由就在我上述的剖析与评点里,此处不再缀述。不可否认,还有一些缺憾---前文略有提及,如果笔墨再精炼细致一些就更完美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非专业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而是一名酷爱文学的业余作家。他在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多年来读书思考笔耕不辍,取得如此佳绩,令人刮目。与其说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如说他有一颗珍爱生活、有情有义的心……
    这样的文朋诗友,在我们美丽的岛城还有很多,活跃在社会各界各个岗位上,用文学之火点亮平凡而宝贵的人生,也给城市增添了文化之光。他们与专业文艺家相映成晖,相辅相成,应该得到更高的承认和文学位置。前不久,他们在市文联和市民政局的关怀支持下,成立了青岛市当代文学研究会,推选原区教育局局长戴新阁为会长,侯修圃、孙延明、于向阳、王磊等为副会长。本书作者李岩也当选为副会长之一,可谓如鱼得水,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我与市文联领导牛鲁平、老作家尤风伟高兴地受聘为名誉会长,携手并进,竭诚为繁荣岛城的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风景在路上,追求在路上,幸福也在路上。我曾经多次在文学讲座中说过:热爱文学的人是幸福的人!无疑,李岩和许多像他一样的文友,是有追求的人,也是幸福的人。他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变成了诗文佳作,也为自己和后来者留下了一段精彩的记忆。我期待着李岩们再接再厉,去不断抒写出更新更美的续篇……
                            
                                                                 2014年元旦于青岛崂山


(本文作者许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期刊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学》社原社长主编、国家一级作家,第五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