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见了七十七年前的血腥——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
来源:作者:王德亭时间:2014-12-15热度:0次
我闻见了七十七年前的血腥
——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
O王德亭
如果说临近年底的这个月有什么读物对我产生了强烈震撼,那就是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疮疤,我们不愿意揭开它,但有人迫使我们这样去做。何建明以史实的文笔,向我们呈现了七十七年前,日军屠戮南京人民的悲惨一幕。那血淋淋的现实,迫使我们勿忘国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竭尽绵薄。
继1982年日本文部省公然修改日本教科书,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后,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华历史,为军国主义翻案的阴谋不断酝酿,公然上演,日本执政大臣甚至以参拜靖国神社为荣,并觊觎我神圣领土钓鱼岛。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更是否定那段侵略历史的急先锋,不断诋毁中国人民,实施其远交近攻,孤立中国的图谋。七十七年过去,日本当局从来不肯为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反悔,为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惨痛伤害而道歉,更不肯迈出几十年前德国总理勃兰特跪地谢罪的勇敢的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大屠杀》的问世,就有了还原历史,引为镜鉴的功用。这篇作品,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史料,征引了日本侵华士兵的日记,引用了日军的战时报道,访问了很多南京大屠杀幸存的人,把大屠杀的血腥事实呈现给我们,让我泪湿书卷。
不论日本当局为否定南京大屠杀编出怎样的谎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容抵赖。在国民党南京城守司令唐生智乘船逃跑,失去指挥的守城官兵群龙无首,放下武器后,日军却毫无体恤怜悯之心,把投降的官兵整建制地枪杀,把他们赶下长江淹死,关进仓库烧死,捆起来用刺刀捅死。下关、江东门、扬子江畔、燕子矶、普德寺,这些曾经陌生的名字,因为浸透了无辜的中国人的鲜血,让我们感到不再陌生。市民徐长福一家的遭遇,杨老先生的遭遇,玉带巷李福义父子的遭遇,家门佛门皆挡不住日本兵的屠杀刀枪。一部《南京大屠杀》,无疑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诠释,这诠释是三十万南京同胞的血写的历史!就在南京被屠城前,日军少尉井田敏明和野田毅开始进行一场罕见的“百人斩”竞赛,一个斩杀106人,一个杀了105人。这是屠夫的行径!日军进城以后,继续进行所谓“扫荡”,逢到男人不问青红皂白,就当成“中国兵”枪杀,遇上女人先奸淫后残杀。梳篦式的搜索,把大批的中国人杀死在防空洞里,枪杀在家中,甚至连寺庙这样的佛门净地也不放过,用蛇蝎心肠、丧心病狂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就这样,七十七年前的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成了一座死亡之城。我们手无寸铁的同胞任人宰割,灭绝人性的日本兵从来不会因为你放弃抵抗,因为你是无辜平民而收手。这就是他们的作道,为了迎接占领南京这一“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占领他国首都”的“千载盛事”,进行了一场令人发指的屠戮百姓的所谓“扫荡”。
读《南京大屠杀》,我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日军惨杀我无辜平民的暴行。这样惨绝人寰的军队,绝无仅有!中国军民的鲜血染红了滚滚长江水,染红了这座“宁”无宁日的城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举国耻辱。南京大屠杀氤氲的血腥气,穿过七十七年的时光隧道,让我们不能不黯然,肃然,耳濡目染,闻鸡起舞,用我们勤劳的双手,用我们的聪明智慧,把所谓“东亚病夫”那段积贫积弱的历史扔进太平洋里。
2014年早些时候,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把九月三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十二月十三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日本侵华的那段历史值得铭记,抗日战争中死亡的3600多万中国人的血不能白流,30万南京人死于敌人的屠戮,数字中承载着不该被淡漠和遗忘的历史。我们并不希望延续仇恨,但在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日本右翼势力指鹿为马的时候,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国仇家恨,应该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中国人耳熟能详,感同身受,砥砺斗志,化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一书就是一面镜子,它以事实说话,那些对日本兵屠戮南京矢口否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人,它们的跳梁小丑式的表演,昭然于世,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警醒和警惕,居安思危。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