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是怎样刻成的
来源:作者:陶复元时间:2014-10-13热度:0次
——-阅《我的南极之旅》有感
对于地处江南的台州市民来说,雪有时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尽管这样,还是难以抵挡住我们对雪的神往,脚步迈得更快更大了。“走,下雪了,玩雪去 ”。这是孩提时候最喜欢听的一句话。当然,对于南极冰天雪地里和蔼可亲的企鹅来说,想去看一眼,多多少少有一点点遗憾的,那毕竟是南极,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孤寂的南极洲,人就是站在那里都会显得无助与绝望。更不用说在南极洲从事科研工作了。
但是,就有一群这样的人留下来了。他们就是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总指挥陈德鸿为首的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全体队员们。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包括两船两队,即“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船,两队是南极洲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共591人。受10亿祖国人民的重托,于1984年11月20日离开上海,船队经过28天零4小时昼夜不间断地航行,于1985年12月19日上午9时30分从太平洋最西岸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岛阿根廷乌斯怀亚市。这是南极考察编队离开祖国后第一个停靠码头。这在我国航海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开辟了一条联络南美的新航线。南极考察编队抵达目的地乔治王岛后,经过权衡利弊后,最后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武衡主任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南极长城站确定在菲尔德斯半岛建站,具体位置是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日子里,南极洲考察队和海军“J121”船官兵们克服了南极洲恶劣的气象条件,仅仅用了45天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除去卸运500多吨物资的20天,只不过短短25天长城站就已经奇迹般屹立在南极洲大陆。同时南大洋考察队克服因南极考察编队装卸物资拖延时间带来的不利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顽强拼博圆满完成预定的考察任务。历史永远铭记1985年2月11日上午11时35分中国南大洋考察队胜利结束考察任务。
更让中国人为之激动的一天终于来临了:那就是1985年2月19日,时年的2月19日上午9点30分迎来了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
作为《我的南极之旅》的著作人金涛参与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探险历史任务的全过程。作为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之一《我的南极之旅》,以翔实的背景资料,深度剖析了中国挺进南极圈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这是攸关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缺席中国人的南极洲与中国10亿人口大国不相吻合。南极考察背后同样是一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博弈与较量。有经济与科技因素,有大国和平崛起的政治因素 。通过《阅读《我的南极之旅》深感我国南极考察的时代紧迫性与必要性、重要性。南极洲毕竟是人类最后一块没有开发的大陆,我们只有创造必要的条件,根据先到先得的开发原则,抢占制高点,夺取南极洲的开发话语权,从而真正造福于中国人民。
但是通过阅读《我的南极之旅》让我欣喜地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再一次在南极洲得到释放,这种忘我工作的劲头永远激励着国人,从长眠在南极冰源上的科学家高钦泉身上,读到了一种被鲁迅称之为 “民族脊梁 ”的朴素思想。他们就像一座丰碑镂刻在南极洲大陆。 让人们铭怀。正因为有你们在南极洲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品尝并懂得了什么是可爱、质朴、 认真、 勤奋、坚韧的生活品质。也懂得了什么是奉献与合作的理念与精神。
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科学家和海员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多角度地展现了各国科学家在南极的艰辛、真诚的友情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在他笔下,异国他乡,冰海雪崖,寂寞孤岛,也处处闪耀着令人着迷的光彩。
昨天的新闻,今天已成为历史。于是,本书也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珍贵回忆。书中近距离观察了那里的企鹅,海豹南极毛海狮以及众多禽乌们,而且亲眼目睹科学家们在波浪中、在冰原上、在广漠的天空,探索南极奥秘的无比喜悦。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