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来源:作者:叶志炜时间:2014-09-16热度:0

    自古以来,并不缺乏“上马杀贼,下马吟诗”的儒将,譬如宋代的岳飞,岳飞单以一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便足以文才留名千古了,而明朝的戚继光也以能诗著称,只听他诗集的名字——《止止堂集》,即可以感到他身上自古文士的谦抑自持。历史上像上述两位文武双全者,大抵都是以杀敌除贼的军事家或者是安邦定国的政治家身份流芳百世,饱读诗书是帮助他们建功立业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像黄仁宇先生这样,以抗倭除寇的将军退而著文章,继而成为大历史学家,古今中外也只此一人了吧?-
    大概是因为黄仁宇先生这样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文字另有一股深邃的力量,读《万历十五年》,仿佛在与一名洞察历史的长者交谈,虽然言谈和蔼气氛轻松,但是却时刻感觉被一双冷峻犀利的眼睛所注视,内心肃然之情油然而生。洗耳恭听之后,发现文字客观凝练,内容也明了简单,所涉及人物屈指可数,可仔细凝想,背后却包含非常强大的力量。-
    所以阅读《万历十五年》,我总是带着崇敬的心情,读了四遍,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激动 而透过这钢韧一样寒冷透骨的文字,我总能回望过去沧桑的历史! -
    读《万历十五年》很容易把张居正和管仲联系在一起,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相,又是以改革著称。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终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过,管仲过世后,齐桓公即死于内乱,齐国也因此而陷入动荡纷争中。苏洵在《管仲论》里说:“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意思是功业的完成,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所出现的预兆。因而苏洵评论管仲:“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苏洵的观点实在是很精彩,他已经跳出窠臼,把握宏观,能够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前后连贯的事态,于此,他对个人的是非评价也不再局限于一时的功过是非,而是把个人的作用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从长河流动中做出评判。-
    他的论道固然精辟,不过在我个人看来,他对管仲的评价不失偏颇之处。既然万物交替必有其因由,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失误无法避免,那么作为人类个体又怎么能避免为人的失误,我们能够做的也仅是竭尽所能避免错误。管仲鞠躬尽瘁一身,比起许多“食君之禄,不做忠人之事”的为官者已然令人敬佩,我们当然不能再苛求他一生无过事事了然。残缺固然是一种美丽,不过完满更令人期待,所以当管仲回顾管仲作为伟大政治家的一生时,对于他生前没有对国家用人做妥善的布置,以致引发国家动乱,苏洵就不得不表示深切的遗憾了。-
    虽然管仲和张居正经历相似,但是他们死后的待遇却不可同日而语。
    管仲死后齐桓公得知易牙、竖刁作乱,这时候他还知道仰天长叹遥想管仲:“如死者有知,我有何面目去见仲父?”。张居正就没有这份荣幸了——他死后,被万历皇帝下令诏夺上国柱,太师,随之家产也被查抄,最后家族离散,惨不忍睹。两者个人的结局互异,不过对于他们所精心服务的国家,结果都是一样的——随着他们的离世,“春秋霸主”,“大明王朝”也已如强弩在末,积重难返了。 -
    张居正曾引用《华严悲智偈》中的偈语说明自己的处境:“如入火聚,得清凉门”,能像他这样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困境而又坚定不移者,其决心不能说不壮烈,可是为什么其结局又是这样的惨烈呢?-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给出了他的答案: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名裂。”-
    最后一句话显然是针对张居正的,从这段话里,我们得到了张居正个人以及大明王朝悲剧的根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思想的力量无穷无尽,但是正因为伟大所以极难控制,由此也容易形成两种结果——进步处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处抑制国家的发展。个人的不幸,其实是国家的不幸,一个国家的思想深受束缚以一成不变的思想维系社会,其人民也必然受困牵连,任何寄希望于冲破牢笼而又开天辟地者,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过去的历史起义成功推翻旧统治建立新王朝并不乏案例,但是这些成功只不过是换一副新的镣铐继续锁住国家思想。张居正想做一个尽忠职守的臣子,他看到了国家症结所在,并尽力补救,可是他所服务的国家其实不需要多此一举,以一己之力去改变并抗争,结果自然显而易见。-
    风起于清萍,从清萍的摇动中即可预感劲风来袭;秋起于落叶,从落叶的飘落中即可知晓季节变化。对于未来,我们对于国家心怀期待,于我们个人又有所憧憬,从细枝末叶中,我们即可感受未来,那么由我们的今日,自然可以知晓我们的未来!今日,我们在现实面前如何实现理想,在强大的思想禁锢面前,我们又如何成为其主人而不受其束缚?-
    孟子早在前年之前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安于稳定,惮于变革,可是国家的发展又无法在时间的流淌中固定于一个陈旧的模式,那么我们就只有植入忧患意识——人之生而以忧患始,人之死而以安乐终,忧患让我们时刻警醒,忧患让我们时刻反思,因忧患而遥想国家的长治久安,并及于个人家庭的幸福快乐,如此思想的窠臼在我们面前微乎其微,而我们又可以随着思想的步伐放飞理想追逐时代的进步,最后又随着个人的一步步前进带动于整个民族的前进!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