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的一次采访扎记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08-14热度:0

    一群活动在青岛文坛的老知青,已经退休,却成立了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从来没出过书,自2003年起,却利用网络不断命题进行创作,至今已经出版了35本书,本本都是超过20多万字的“大部头”,累计字数已经远远超1000万字。堪称皇皇巨著,史上之最。

    榉林山下
        活跃着一群青岛优秀的文学知青
本刊特约记者 大风
    8月3日上午,是这群文学知青又一次聚会的日子,此前他们为2014年出新书开展了一次征文活动,现在正在评议总结。青岛新闻网、传媒网、半岛新闻网、青岛知青网、齐鲁知青网,还有新创办的《青岛当代文学》《青岛知识青年》杂志社的名字都出现在现场,看得出,网络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是很重要的。
对主编于向阳的采访就从上网开始了。
    记者:大家都是先在网上写东西,最后走到一起来了?
    于向阳:是的 ,十多年前,那是青岛还没有这些网站或栏目时,我和内蒙知青刘东斗,松竹就是中华知青网的管理员,并在《老知青之家》《青岛知青网》配合武汉的知青松峰山,青岛老三届一起管理论坛,并在青岛新闻网,半岛网,传媒网,齐鲁网成立了《蹉跎岁月》《似水年华》《老知青之家》《散文随笔》《当代文学》《中国散文家》等版块,我担任版主管理员,同时我在各个网站上有自己的博客,可以说是爱好文学的原因吧。
    记:您已65岁!不累吗?
    于:也许是工作比较方便,每天平均我在网上要待八九个小时,因为从小喜欢写作,所以是累更快乐着!
记:对您的大名,《青岛日报》的读者不陌生,好像是商业系统的报道干事。
    于:我曾经是青岛39中学生,1968年12月下乡潍县(现潍坊市潍城区,编者)那时昌潍地区知青办也办有个小册子《广阔天地》,经常发表我的文章,小说《雏燕展翅》(刊发在《广阔天地》的刊物中)。
在70年代街头盛行诗画廊,各区文化馆都在街头大办宣传栏,我当时也参入其中,也也曾经用钢板,蜡纸油印过他们的文学杂志。
记:后来社会开始下海潮,孩子长大了,不花钱?老婆也没下岗,总之,经济压力下,你仍不为所动。
    于:我当时是商业系统的报社通讯员,为企业写过许多新闻报道,曾经在70年代与其他文学爱好者在街头办过诗画廊,也曾经用钢板,蜡纸油印过他们的文学杂志。我在1973年起,就参加了青岛文联和青岛文学举办的各期学习班,在老一辈文学工作者的熏陶帮助下,不断取得进步,在1976年,青岛市商业系统举办大型的历史教育展览会,我担任文字编辑和讲解词的编写,展览会开幕,我的文字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记者: 您感到你们最有成就的出版物是什么书?

    于:我们出过30多部散文集,但是我感到最值得提及的是为青岛写历史的文集,其中《记忆中的市北!、2、3、4、5集,》《行进在市北1、2集》《四方民俗故事》《走四方》《影象青岛》《崂山风》《青岛街巷里院传奇》《闲谈青岛浮山后》,这13本书写出了青岛的历史故事,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记者:能简单讲述一下你们这个群体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好吗?
    于:我们蹉跎岁月论坛的老知青青岛老三届是一个下岗职工,在农村插队十几年,由于是离职失业,没有养老保险。在今年春天,突然患心脏动脉瘤破裂出血,生命垂危。医院通知:急需缴纳人民币二十三万元进行手术,他的家庭属于低保救助户,媳妇无业,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我们论坛的老知青,专业军人,机关干部,作家,工人,农民闻讯后紧急动员起来,纷纷解囊集资,看望。大家还到全国各个大知青网站,发出救援信,仅仅十天,十几万救援款就汇集到医院,青岛老三届在大家的关心救助下,生命保住了。我们还以蹉跎岁月老知青论坛的名义给医院赠送了一面锦旗。
青岛市嘉峪关路小学要建立图书馆,得到消息后,我们论坛的知青作家们都手提肩抗,把自己出版的书搭车赠送给学校图书馆,为此,我们许多知青朋友被聘为嘉峪关路小学的课外辅导员。大家都感到为孩子们献一份爱心而自豪。
    我们蹉跎岁月论坛的朋友们利用网络这块园地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做了许多好事,暂时就不一一述说了,在去年四川抗震救灾活动中,在迎接奥运到来的时刻,我们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诗歌朗诵会,红歌会,声援灾区,支持奥运,大家踊跃参加政府组织的对灾区的捐款捐衣物,棉被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记者:时光匆匆,网事如歌,我们青岛的知青朋友们利用宝贵的时间在网络上互相交流思想,文学创作。确实为社会,为论坛作出了奉献和付出,但是,大家无怨无悔,继续走下去。因为他们都爱好文学,文学是他们的精神食粮,祝愿他们在今后的文学道路上走的更远!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