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写成的地质报告

来源:作者:赵维峰时间:2014-08-31热度:0

                  


                 用 诗 歌 写 成 的 地 质 报 告       

                  ---读张步青新诗集《山水履痕》                                                                                                
    
   
                             赵维峰



    张步青的《山野集》第三部诗集---《山水履痕》,于2014年5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了,前两部分别是《勘探路上》(大众文艺出版社),《岁月沧桑》(中国文联出版社),另外,还有献给一亿河南人民深情大爱的诗集《城市之光---中原城市群》(中国文联出版社)。同时,我也把这篇文章献给张步青先生,感谢他又为全国的读者提供了优质的精神食粮,胡红栓先生在百忙之中为该书写的序言,犹如给地质诗歌的园地里,注入了一汪清泉。


    当我拿到《山水履痕》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了金秋季节,我不顾秋老虎的炙热,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张步青在诗歌《秋天》中是这样描写的:“秋天是贵妇人,四季里她最富有,/水果,蔬菜,还有那成熟的豆和谷,/就是连衣裙,也是万紫千红。/秋天是绅士,常常昂着头,迈着很有风度的步子,/就是连那风,也是有刚有柔。/秋天是时尚的壮年,他在追赶时代的潮流,/城里的姑娘,在跳肚皮舞,/他在农村,干脆跳起了裸舞。/”秋天,农家忙于秋收秋种,颗粒归仓,大地一片场光地净,忙碌的身影不正像在跳裸舞吗?张步青用诙谐幽默的诗句告诉人们,经过酷暑炎热,转而金凤送爽,自己的作品也像秋天的贵妇人,秋天的绅士,秋天的风 ,也像秋天的庄稼收获了。
    

    《山水履痕》是《山野集》的第三集,也是最后一部诗集。我读后感到这是一个地质作家用诗歌写成的一份沉甸甸,厚墩墩的地质报告,是一种用科学理念加以文学的笔触写就的地质勘探人生的绝唱,是一种用青春的碎片,青春的擦痕粘牢结紧的皱褶,断层,是一个老地质专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自己埋藏多年的个人隐私和工作经历,全盘托出,让我们从中借鉴,从中受益。正如诗人在《老地质写报告》中说的:


    “我在花蕾的娇羞处下笔/  用秋天的金黄修辞/ 写出生命的绝唱/用键盘和鼠标/用硬盘和软件 /把矿苗产状品位和乡愁/一行行排列整齐/用汗水和足迹作为标点符号/凝聚起不知道疲倦的信念/仔细推敲风化和蚀变,收获储量/守在一片累弯腰的灯影里/完成了诗作的出版。


    《山水履痕》圆了诗人一个梦想,了却他心头的《一缕心事》。“向思念借一支笔/把诗写在白云上/让他在八百米高空飘飞/累了,就变成一滴雨/随一阵风,坠落红尘/生出几多涟漪/蘸一点牵挂,把诗写进月光,照亮独行的路/透过枝叶的缝隙,照到幸福人的心里/把乡愁扛在肩上,圆李白的梦/


    成为作家一直是作者青年时代追逐的梦想,可是,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城市和农村,人们都相处在《绷紧的生活》里。贫困忧郁,阶级斗争把人们都搞得不知所措,人们不但要承受物质匮乏的压力,还要承受精神打击的压力,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阶级敌人,牛鬼蛇神,人们的生活天天在惶惶不安中度过。这种生活就连一个寂静的小山村也不放过,大雪天,也不让人安然入睡。生活物质的贫乏短缺,让两个孩子吃一个苹果也要切成两半。而那“一双儿女的视线,跟着母亲的手走,/那一刀切下,/把一个父亲的心切成了两半/一半是对贫困的无奈,一半是对儿女的愧疚/ 。《绷紧的生活》这首诗歌从小山村的一个侧面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混乱局面。


    “那个恐怖的夜 /暴风雪奔袭的路 /乌云跑着 /带着几朵犬吠 /刺痛了鼾声 /。
      寂静的山村里 /人影,晃动 /儿时不透明的记忆 /有人跑出,有人跑进 /。
      房子在夜的门里 /盖着一条白被单 /
      是谁的梦呓,触动了那根神经 /还是谁在梦游,带动一片混乱。/ ”


    在一个令人恐怖的夜里,天气非常恶劣。暴雪狂骤,风雪漫卷,乌云翻滚,就连狗叫也像大朵的雪花和翻滚乌云一样,令人胆战心惊,人影晃动,人们从村里跑进跑出,熟睡的人们在梦中惊醒,让人感到村子里出事了,大雪覆盖着整个村子的房屋。“房子在夜的门里,盖着一条白被单。”这是一句很有创意,很经典的一句诗,人们不敢点灯,周围一片漆黑,大雪覆盖房顶,好像盖了一条白被单,既然下着大雪,为什么盖的不是一条白棉被呢? 让人想到那个年月的贫困,更让人联想到那条白被单下是否是贫困而死,冻饿而死,盖着一具令人恐惧的死尸呢?大雪奔袭的路是否就是奔丧的路?
    
    而梦呓与梦游的人在暴雪的夜里,像幽灵一样东游西荡,更让人碰到不寒而栗,那些梦呓者与梦游者可以随时用扣帽子打棍子的方式,把你打入另册,让人们整天处于谨小慎微之中,给看似宁静的生活带来一种绷紧的恐慌感。作者的这首诗寓意深刻地概括了那个时代人们被压抑的生活状况。

    “房子在夜的门里,盖着一条白被单,”梦呓梦游与诗句错乱相对应,说话颠三倒四,办事颠倒黑白,良莠不辨,痴人梦语,狂巅胡言,把人们的神经绷紧,把一个村子搞得一片混乱。这句诗吸取了美国诗人桑德堡的《颠倒的世界》写作手法:“我醒着入睡了/我没有看见东西,是东西在看我/我没有动,是脚下的地板在动我/我没瞅见镜子里的我,是镜子里的我在瞅我/我没讲话,是话在讲我/我走向窗户,我被打开了。/(《世界抒情诗选》)这种时空理论加以艺术化,这种颠倒反常的奇幻手法被作者巧妙地应用到诗歌的创作中。


    雪莲长在高寒的冰雪里,人参长在长白山的密林里,冬虫夏草长在春寒料峭的藏区里,这首精品诗长在《山水履痕》里。


    作者为什么要费尽苦力写下三本厚厚的诗集呢?他在《山水履痕》的后记里道出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渊源经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老地质青年时代,对文学苦苦追求的初恋和青春洋溢的文学创作的那股热情。
    

    “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艰苦的岁月里,从地质院校毕业来到川南一个地质队劳动实习,那是个有两千多人的地质队,文化气氛特别浓厚,我被分配到宣传科去工作,科长让我帮他办队刊,刻板组稿,油印编辑一人担,队刊办的有声有色,在机关留下很深的印象。从机关又到机台实习,在业余时间我把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那时全凭对文学的热情和爱好,一年后实习期满,我把工作之余写的一些诗歌手抄成一本“山野集”。当队党委书记到机台检查工作时,我很虔诚地拿给书记看,希望能提一些宝贵意见。谁知没过多久,便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一夜之间,“大字报”横空出世,说“山野集”是“反党反社主义的大毒草”,还要挖作者“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根”。宣传科长是工人出身,很憨厚,他私下里诚恳地找我谈话:“邓拓搞了个《投枪集》,(当时邓拓正在遭受“批判”说他的《燕山夜话》》《投枪集》是“射向党的一支支毒箭”。)你弄个“山野集”,你真是。我听了之后,哭笑不得,那位科长真是抬举我了,我怎能和邓拓相提并论?我知道科长没什么文化,他对我很同情。我一个初出校门的青年,哪里见过这阵势,我被吓坏了。既不敢反驳,也不敢要回集子,更不敢写大字报辩解,只有暗暗喊冤,我怎么会“反党反社会主义”?


    过了一段时间,整个队都跟着社会在“造反”,忙着斗“走资派”,这件事就不了了之,可我还是不敢要回我的那本手抄本的“山野集”,直到我离开那个队,也不知道弄到哪去了。到了成都水文地质工程队之后,“文化大革命”还在“轰烈”着,所有人都在“革命”“造反”,整个社会都在有秩序的乱着,所有的文学报刊都停了,基本上看不到文学作品,再加上“山野集”的余悸,根本不敢再想什么文学创作了。


    70年代,我回到河南水文地质队,随着社会的拨乱反正,不但以前的报刊得以恢复,新的各种报刊杂志也纷纷出现,读了一些文学作品之后,在80年代初又跃跃欲试,在一些报刊发表了一些文字,还加入了新乡市作家协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因为地质业务与文学爱好兼顾不全,只好搁置了文学创作。


    退休以后,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惨状令人痛心不己,我又拿起笔,写了几首诗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时我突然觉得那份久违的向往又回来了,那是对文学的向往,在向往之际,还有一种冲动,那是对文学创作的冲动。我意识到我的文学梦并没有死,那些曾经工作,生活感受和感悟都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写就忍不住,就这样我就又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诗稿愈来愈多,回想起多年前的那本不知去向的“山野集”再加上得了一些诗赛奖项,朋友的唆使便有了正儿八经出一本“山野集”的想法。”


    我觉得作者还是幸运的,你总算圆了成为李白的梦想。


    可是湖南省衡阳市有一位工人诗人叫张觉,20世纪60年代在湖南文坛中就显露出诗人的才华,在衡阳也很有名气。1962年曾作为文学新人参加了湖南省第三次文代会,文革中被打成“工人贵族”,其诗集《挥刀集》被批判成“向党挥刀”。在党的培养起来的张觉,以死来反抗“文革”对他的欲加之罪,证明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 。于1973年冬天,在大衣口袋里装满沉重的铁块,从衡阳市内的湘江一桥纵身跳入冰冷的江水里,结束了他43岁的生命。1979年,省会长沙文艺界人士集会,为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的文学艺术家公开平反昭雪,其中就有张觉,另外还有曾和丁玲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山乡巨变》作者周立波。


    明朝军事家于谦,运用石灰岩矿开采焚烧的过程,以石灰自喻,来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清清白白:“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唐代诗人洛阳籍的刘禹锡,被称之为“诗豪”,他曾在蜀地为官,监管淘金,后被贬官撤职。他写了《浪淘沙九首》,其中一首写道:“莫道馋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张步青在诗歌中把牡丹比作党,自己就是绿叶相配。朋友圈内称他是杨家将里的老杨洪,虽白发长须,但随时待命出征。他能够正确处理本职工作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时刻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文学创作,退休以后,又全身心地投入了文学创作。他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同时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新乡市作家协会会员。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国家储量奖,地矿部找矿奖,地矿部优秀工程奖,成为多套丛书的撰稿人,其文学作品散见于国内20多种报刊杂志。


    碧云蓝天,黄花落地,西风紧吹,北雁南飞,寒霜把树叶染红,岁月把霜林染醉。退休后的作者仍惦记着自己的岗位,仍念念不忘四川的凉山大漠的边陲,现如今你又用诗歌,重返旧地,唤回当年无心顾盼的雪月风花,柳绿花红。


    作者用地质断层这种自然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断层,揭示了它的危害性,用自己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把国家在前进路上出现的惨痛历史教训,用诗歌《断层》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引以为戒。它还可以引申为人生路上的各种断层。而衡阳诗人张觉的死,断层又有它的残酷性和毁灭性。我们只能回过头来分析已经发生过的断层,总结断层发生的原因,断层有它的阶段性和时代感,其实断层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从该书的后记可以看到作者在文学创作上就有两次断层,有些时候是迫不得己,有些时候是身不由己。好的诗歌在于它的生命之树长青,所以《断层》这首诗歌在中国诗坛和世界诗坛上具有独特性和永久性,就是再过几百年,读起来照样有它的现实意义。
    

    诗人嚼着横七竖八的断层/品着矿苗的产状/骄阳的味道/星光的味道/乌云的味道/风雨的味道/全在舌尖萦绕/让你一生忘不掉/。
    

                      
                     《断层》

             挺巍峨的一座山,却有那么多断层
             
             站着的,蛰伏的,  考问着勘探人的情商

             更可怕的是断裂之后,又被假意弥合


             整个一个时代  发生了断裂

             我的心,随着一盘上升

             我的躯体,却随着另一盘下降

             看着断距越来越大,我却难以抽身


             断层如迷,断层如梦,断层可怕

             我却绕不开它

             只能用虔诚蘸着汗水

             一次又一次擦拭


    在“文革”中,就出现了许多断层现象,文学刊物停刊,出现断层;电影戏剧禁演,出现断层;大学停止招生;出现断层;科技人员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物质短缺,出现断层;经济倒退,出现断层,政治运动不断,人民生活不安。断层断裂,让你难以抽身,让你卷入其中,断层来临,无论谁也绕不开它。断层过后,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还得用热爱祖国虔诚的信念,用勤劳的双手,一次又一次把断层留下的伤口擦拭缝合。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活跃着一支地学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胡红栓,张步青,张治萍,田建国等人,胡红栓主编的《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 2011-2012》(羊城晚报出版社)储量了196位地学诗人,他们都将成为地学诗歌流派的佼佼者。他们在地质勘探,地理测绘,地球物理,地矿海洋等领域里进行诗歌创作,多年藏龙卧虎于科技领域并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表了许多篇优秀科技论文,他们大都具有高级职称,长期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文学创作的高涨热情和诗歌创作技巧,诗歌多产量大,文学理论功底深厚,都有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和代表作,他们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市作家协会会员,他们是科技和文学的双栖人物,他们把诗歌文坛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英国诗人奥登,1973年在瑞典维也那诗歌朗诵会上因心脏病去世,因1946年加入了美国国籍,正因为这个美国国籍,让他在1965年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获得了诺奖。奥登在《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的序言中说:一位诗人要成为大诗人,要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中的四个
    1.必须多产;
    2.他的诗歌的题材和处理手法必须宽泛;
    3.他在观察人生角度和风格提练上,必须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创造性;
    4.在诗歌的技巧上必须是一个行家。
    5.尽管其诗作早已是成熟作品,但其成熟过程一直到老,而一般次要诗人,尽管诗作都很优秀,但你却无法从作品本身判断其创作或形成的年代,也就是说,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写一首好诗不难,难的是在不同的阶段,包括创作的最后阶段,总能写出不同于以往的好诗。我们必须相亲相爱,否则不如死亡。



    参照英国诗人奥登评判优秀诗人和优秀诗歌的标准,张步青的《绷紧的生活》写作技巧让人赞不绝口,其《断层》的时代烙印将凝固在大自然的岩层里,与恐龙蛋,三叶虫永存。张步青先生这几年诗集连续出版,除了三本诗集“山野集”之外,《城市之光---中原城市群》也在河南诗坛中赢了好评,被称之为河南的名片,“河南的《朝阳沟》”。作者的诗作引起了诗歌文坛的强烈反响,引起了文学界诗歌创作领域的高度关注,著名作家,诗人胡红栓对张步青的诗集作了很高的评价,并在张步青的诗集《山水履痕》一书作了序言,题目是《山野情思惯古稀》。

    
    胡红栓在序言中说:“这份《地质报告》从山野走出迷茫,/打开所有的心结/就是这本报告/收藏了所有的相思和疼痛/。”这就是一个搞了一辈子勘探地质的人,一个大山的儿子面对大山,做出的真情表白。”

     “《山水履痕》给我们的答案:不仅有勘探人的足迹和人生梦想,更有山野的八面来风,山水的无限柔情和古迹的厚重人文,这些看似满身风尘却饱含了朴实的诗意情感。诗人的感情是在生命的体验中产生的。他献身地质事业,亲近自然,宣扬大爱,抨击邪恶。使他的生命里,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美丽和潇洒。他脱离了金钱财富,仕途沉浮,争斗得失,实实在在,在地学诗歌中,更显得逍遥无欲,清新雅致起来。我想,不正是当下浮躁盛行的一剂良药吗?因此,他心中的山野变得格外的博大深远,他的感情由于与山野的亲近变得细腻和敏锐起来。既有粗狂又有细腻,粗狂到山野风雨一泻千里;细腻到一朵花的温馨,一滴水的柔情。”

    “掩卷静思,我的眼前又浮出一个画面:一个鹤颜童发的老人,一个行走在旷野山间的老地质,一个在天地间纵情放歌的老歌手的身影。”


     张步青先生说:孤独,但不寂寞,/我要继续剖析褶曲,对接断层,/我是列队沙场的一员老兵。/也许会有疼痛,孤独有时候是在享受,/还要在亿万年的路上奔走。/我对天举杯,迎风饮酒,/醉卧看山花烂漫,/激情时还要和火山留下的子孙谈情说爱。/仰天狂歌,我是大山的狂人。/让钻机和我一起呐喊,让恐龙当我的舞伴。/把山野装饰成歌厅,/让开矿的炮声演奏出轰鸣,轰鸣。/


     读着这样的诗句,老地质诗人又青春焕发,老当益壮。读着这样的诗句,我的眼前出现:大风起兮的刘邦,力拔山兮的项羽,明月几时有的东坡,大江东去的苏轼,闻到诗仙太白的酒香,看到毛泽东的北国风光,根植南国的橘颂,还有待月西厢,柔情蜜意,十里长亭,如胶似漆。

    你是现实主义,你是浪漫主义,你是豪放派,你是婉约派,你是山水田园诗人,你是地质勘探诗人。那里有黄米饭南瓜粥的香味,那里有麦当劳肯德基的西餐。在你诗写的报告里都可以找到元素,都可以得到论证。


    英国诗人奥登在得到艾略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写的《人的境况》时说:“有时候,我会遇到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就好像是专门为我写的。如果这是一部艺术作品那么作者似乎创造了一个我等待了一生的一个世界;如果这是一部“思想作品”,那么似乎正好回答了我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我对这样的书态度是,万分珍惜地去独占它,不想让别人阅读它,我希望它只是我的。艾略特的《人的境况》就属于少数这样的精选类作品。”  (W.H Auden 威.休.奥登:《想想我们正在做什么》)


    奥登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阅读好书就像爱情那样自私,万分珍惜地独占它,不想让别人阅读它,希望它只是我的。阅读和写作源于自身你所经历过的,别人也经历过的那个年代,所留下的让人不能忘记的烙印,这样才会引起读者与作者互动共鸣。张步青几乎用全部精力,把幽谷深底的哲理和时代烙印展现在诗集里,我们在独占它的时候,请写下感想,与读者分享。


    在那特殊的年月里,在那“绷紧的生活”里,在那“断层”的时段里,你的那本油印的手抄本“山野集”被留在了川南蜀地,虽然就那么几页,还不成熟,还很青涩,但那毕竟是你的初吻,是你的初恋,爱的情意时隐时现,让你牵肠挂肚,藕断丝连,川豫相隔,两地相望,青山隔远送,疏林不做美。为了重塑恋人的丰满,你不顾挥汗如雨,宽了衣带,减了玉肌。
   
   把诗歌写成的地质报告像一封情书紧紧地搂在怀里,就像一对亲密的情侣拥抱在青山绿水里,相互感受体温,享受雨露滋润,感受激情燃烧,终身为伴,以身相许。
     
   与地质相恋相依,《山野集》植下你血脉的源泉,生命的根基。《山水履痕》与诗人骨肉相连,难分难离,因为那里留下你基因的遗传,生命的延续。



                         2014年8月20日  于新乡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