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科学与诗的辩证关系

来源:作者:陶复元时间:2014-08-13热度:0

【摘要】:科学与诗歌都是意识的产物,都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心灵的感知,都是在从事劳动的发现和精神再创造的工作,都一直行走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前沿,在真、善、美的探索路上,它们血脉相连。两者虽然一个重理,一个重情,但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事物,敢于在青灯黄卷中苦思冥想者一定会在二者情理融会之处发现诗意的绚丽多彩之光。
  【关键词】科学;诗歌;辩证

  一、科学与诗
  诗歌创作可以从科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中汲取思维方法、创作源泉和灵感,科学也可以从诗歌中采撷激情、活力和灵魂。科学与诗歌可以在互动中触发、钙化,在求同存异中不断发展。正如王蒙所说,“最高的数学和最高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章法,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诗和数学又都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人类的精神力量。那些从诗中体验到数学的诗人是好诗人,那些从数学中体会到诗意的人是好数学家。”(《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丰富的想象力预见未来的“科学诗”还是不少见的。辛弃疾有一首词《木兰花慢(中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讲,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这种科学论断,在七百年前的宋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唐朝诗人许浑有诗云:“久病先知雨,长贫早觉秋”,“鹤鸣山欲雨,鱼跃雨多风”;张祜的“雨气朝忙蚁,雷声夜聚蚊”,都可称之为诗的气象图。凭蚂蚁搬家和鹤鸣,便可作出天气预报。古代一些优美的诗篇,不仅使我们获得艺术享受,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然,获得科学知识。 在现代诗歌艺术中,也有不少诗篇直接运用科学成果或者与科学有着“心灵感应”。美国诗人桑德堡的《颠倒的世界》可以说是在把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加以艺术化,从一个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反的角度看世界,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我醒着入睡了/我没看东西,是东西在看我;/我没动,是脚下地板在动我/我没瞅见镜中的我,是镜中的我在瞅我/我没讲话,是话在讲我/我走向窗户,我被打开了。”(《世界抒情诗选》,诗刊社编)这种反常的奇幻手法被诗人习焉不察地使用在诗歌创作中,谁能想到它还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有着如此水乳交融的关系。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动共创的关系,促进了诗人成长和诗歌艺术的发展。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认为,雪莱的诗歌里,“一再地流露出科学所提示的思想。科学就是他快乐、和平与光明的象征。”在《女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郭沫若的诗歌不仅在意象创作上从自然科学那儿获得了灵感,而且在诗歌理论、诗的构思和诗的形式创造上,也从自然科学那儿得到不少启迪。翻开中外诗史,这种现象触目皆是。从闻一多提倡诗歌的“建筑美”,到艾青诗歌中强调阳光和光线的作用,都可以看出科学为诗歌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二、科学精神与诗歌
  诗歌创作需要力倡科学精神,需要用科学精神为诗歌注入新的生命。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精神,就是不懈的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和热爱真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的精神等等。它强调的是人生观、人文素养和心灵的修炼。科学精神的匮乏一直是我们国家从事原始创新的软肋,实际上也是诗艺创新的软肋。从古今中外科学大师和艺术大师的成长历程来看,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强烈的科学精神。
  1.独创和超越。成功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诗人一样,往往都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意识和成果可能就来自于他们的博学和阅历。这是因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少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解。科研人员在科研中发现:把思想具体化,在脑中构成形象的联想,能激发想象力。而想象力就是灵感的源泉,就是诗中意象发现的重要通道。独创:避免重复,避免老调重弹,每一首诗都力争比上一首诗写得更加独特精美,这是竖立在一个诗人前进道路上的一把最严厉的横杆,有出息的诗人总是不断地将它跨越。
  2.观察和感受。诗中最感人之处,不是概念和道理,而是细节,是常人忽略了的事物真性。这些细节以及事物的真性是诗人在细心观察事物中得来的。观察事物不仅是指看见事物,还包括思维过程在内;不仅要观察外部事物,还要感受自己的内心变化。这就是科学的观察。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说过:“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惯于辨别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特色;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感受,是诗歌平庸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在《严冬·通红的鼻子》一诗中这样表现一位寡妇的悲哀:
  田野是静的,但树林里更静
  也更明亮。
  越远——树木越高,
  影子伸得越细越长。
  ……
  圆圆的太阳,迟钝地
  好像老枭的一只黄眼睛,
  冷淡地从天上俯视
  这寡妇的重大的苦痛。
  这首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缘于作者对生活的用心观察。
  3.热情和执著。诗人,同科学家一样,他不仅以其卓越的创造成就赢得人们称赞,而且也以其人格魅力博得人们敬仰。诗人也应像科学家那那样,有着自己的精神使命——写出有深刻精神内涵和精湛语言艺术的精品,坚韧、认真、热情、忘我,能耐得住“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寂寞,以诚实谦虚的态度对待艺术事业,不排斥异见,不以真理自居,有开明包容精神,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高品位的作品。科学精神还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非功利性也是其重要的基本属性之一,淡泊名利,不屈从于权威和金钱等等。目前,诗歌需要外来的营养和刺激,正如哲学、心理学等对艺术的影响一样,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渗透和影响,或许可以激活和滋养诗歌艺术的发展,使其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三、科学诗
  科学诗要深入科学传播领域,为科学的进步喝彩。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诗是一切知识的菁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上的强烈表情……如果科学家在我们的生活情况里和日常印象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变革,诗人就会立刻振奋起来。他不仅在那些一般的间接影响中紧跟着科学家,而且将与科学家并肩携手,深入到科学本身的对象中去。”(《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科学诗要为科学普及作出贡献,并不要求科学诗去复制科学世界或者去介绍科学知识,而是要把诗人的心灵注入到科学本身的对象之中,发掘诗歌与科学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对应的感应关系,捕捉奇瑰迷人的科学世界在诗人心中荡起的反响。郭沫若把“电气”、“日蚀”、“月蚀”这些概念带入《女神》中的时候,谁能说他带来的不是崭新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观念?《天上的街市》《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太阳礼赞》等,都是运用天文、地理、物理、矿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展开想象而充满了诗情,成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优秀的科学诗总是把诗人的生命与科学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妙合无痕,进而使人们对充满生命情调和诗意的科学更加敬重、热爱和了解。当然,科学与诗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比如科学家多用思索看事物,诗人多用感觉看事物;科学家用道理说话,诗人则用意象说话;科学是逐步发展的,诗歌则不然等等。 科学已经渗透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科学的伙伴,诗歌也应像水质清亮的泉水那样,永不停息地浇灌着科学之园,使之永远葱郁秀丽,姹紫嫣红,并且使科学的芬芳和诗的清澈一起远播大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