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火花理想的行走

来源:作者:陈玉福1号作家时间:2014-09-07热度:0

  ——杨文军《尕河的余温》序

    今年夏天,电视剧本《烽火陕甘宁》的创作如火如荼,还有几本书稿的合同也让我焦头烂额。既有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有出版约定,还有省内外媒体的采访邀约,这些都不能怠慢,耽误了哪一项都不好交代。正在这个时候,收到了同乡杨文军的QQ邮件,这是一部作品集,附信希望我能给他的作品写个序。我虽犯愁,但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因为,几十年前的我,和他一样,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连日来,这封信就像一只风筝牵引着我的思绪,终于有一天,我用一个晚上品读了部分作品,是作品中那种动人的奋斗和坚韧的执着吸引了我,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想起了无数个文学爱好者的艰难历程,因此坚定了与读者分享这部作品的想法。
    作品集的名字叫《尕河的余温》,部分文章是作者近几年来求学、奋斗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名文学青年在人生初期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的多方位呈现。他的大部分作品有思考、有幻想、有挣扎、有奋进……作为文学道路上的早行者,我感到欣慰,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新人的加入,文学将失去生命力,人类的未来也将因缺乏文学的光辉而黯然失色。《尕河的余温》中有的抒写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奋斗,有的抒写人生的悲欢离合,有的是对社会阴暗面的强烈抨击,当然也不乏歌颂友谊和爱情的篇章。作者抒写了许多自身遭受的苦难,从成长、挫折、疾病、失败等酸甜苦辣中默默地走了过来,如今经过考试有了一份工作,是人生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这就足以证明,天道酬勤,命运总是眷顾那些善于努力和不懈奋斗的人。作者曾走投无路,几次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慢慢地经历了时间的洗涤,逐渐地走向了成熟。作者将此感悟行诸文字,诉诸笔墨,笔触所到,激情喷涌,这使我面前的这部作品集逐渐地清晰起来,这不正是苦难给予我们的丰硕收获吗。作者站在亲历者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真切地体会到那种生存环境中年轻一代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以及奋斗中的挣扎和无奈。最令人欣慰的是贯穿作品中的精神意象——毫不妥协和不屈不挠,还有勤奋和坚持,这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正是催促我们敢于求真求胜的意志力量。这就是生活的火花,理想的行走。这些蘸满了生命情感的思索,使这些文字富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阅读的情趣。
    古人说,诗穷而后工。杨文军正是在困险环境的磨砺下,幽愤郁积的心境里写出了这部作品。《一个滚烫的梦想》,写当今社会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农民工是战斗在当下中国经济建设最前沿的一支重要力量,正是他们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不断前进的动力。《那一刻的一份信》是对那些渴望幸福的人们的生存追索,是希望脱贫致富的呐喊。《春天的彩信》通过友人的一条短信,展开了寻觅春天的心路历程,让人想起了宋词中“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的惆怅,那种对江南春天的向往,身处北方乡村的渴望,最后从积雪的融化中找到了春的足迹,这种追求美好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秋菊颂》通过时令和菊花的对比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怒放的品格,作者和菊花心有灵犀,争先开放,寄喻了作者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性格,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姹紫嫣红》长诗,富有哲理,“进屋/开灯/光明//出屋/关灯/黑暗//一个娴熟的动作/带来光明与黑暗。”这种司空见惯的细节,正所谓人人眼前有而笔下所无,作者扑捉到了,作者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了哲理。所谓诗心,正是不同于常人的这一点点回眸。《蓝色的草帽》是一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作品以一位涉世不深的农村姑娘和一位年轻的技术工人的交往过程,揭示了当今社会理想和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和冲突,情节曲折,很是耐人寻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从杨文军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个青年人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看到了一个青年对生活的触摸和对希望的理解。作者善于思考,勤奋不辍的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作品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文章立意还不够深刻,描述也略显生疏,语句的精准生动还需要锤炼,构思的巧妙照应也有待完善,有的地方,叙事、写景、抒情还没有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这对于一名初学写作者来说是难免的,艺无止境,在此提出来和作者共勉。
    我希望杨文军在今后长长的文学之路上,不断进取,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来。
    是为序。
                
                                         
                                         2014年9月3日于北京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