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的架构与历史的碰撞
——读李乃庆的长篇小说《秦楚情仇》
我读过李乃庆的长篇小说《秦楚情仇》(载《小说月报》2012年增刊长篇专号),被作者构筑的宏大叙事结构所吸引,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载沉载浮。当时,隐隐约约觉得作者应该还有话说。我的期待终于有了一个结果:《秦楚情仇》下卷在《小说月报》长篇小说系列2014年卷一推出,使我的阅读梦得以延续。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早有人取得成功,而且不乏好的作品。从这个方面来说,李乃庆并不是第一个“蹚水”的人。然而,以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的积怨恩仇为基调,以英雄壮士为了复仇而与暴秦抗争为线索,让众多的历史事件,随着历史人物的复活得到再现,还原他们的本色,李乃庆的尝试,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关于秦楚两国的冤冤仇仇,台前幕后,还有在这场多幕剧中你伏我出的人物,《史记》、《战国策》等浩如烟海的史籍,已提供了太多的史实。如果过多的依赖这些蓝本,很容易陷入“文言变白话”的窠臼。小说是想象的产物,史实是这一想象自由驰骋的“酵母”,李乃庆做到了相辅相成。众多的历史事件,让我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仅有这些,不过是一种罗列,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如何在这些片段之间埋下草蛇灰线,这就要看作者能否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艺术的真实把它们穿接起来,不留刀砍斧凿的痕迹。创作这样大部头的小说,李乃庆有他的先天优势,长期在地方史志办工作,对一些历史事实的求解,使他对战国时期乃至秦灭六国以后,秦楚两国的纠葛发生了浓厚兴趣,深入研究,大胆假设,仔细考证,简练以为揣摩,有了自己的识别、判断和思想。作为小说家的李乃庆,他曾写出过长篇科幻小说《人类灭亡》,长篇小说《无路之路》、《史官》等,对长篇作品的操刀有了驾轻就熟的从容。在《秦楚情仇》中,那宏阔的叙事,恢弘的容量,很容易让我们想见他的勤奋,他的广积厚发。他充分利用了“职务之便”,考证了大量的秦简,借鉴了文物考古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化腐朽为神奇,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到位,更为可亲可信,写出的历史事件更符合历史真相。“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李乃庆应该是当得起这一评价的。
关于秦楚两国的恩怨情仇,非三言两语能够评判。如何把众多历史人物贯穿起来,以人物的出场保持历史的延续,李乃庆煞费苦心。张良这个人物,倾注了作者满腔的热爱。作为秦相的昌平君被秦王嬴政杀害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项梁兵败逃亡,张良与仓海君逃亡……张良在秦兵的追杀中,始终不曾泯灭刺杀暴君的使命。为了刺杀秦始皇,一路艰难的追踪,直至博浪沙刺杀失败。通过张良的逃亡,让他与项羽、刘邦、韩信、陈胜、吴广、田臧等人认识,为以后这些人物的登场做了铺垫。张良与项伯的至交,为“鸿门宴”的上演埋下了伏笔。
早在读中学时,我就爱读陈胜吴广起义的课文,后来知道出自有“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鲁迅先生语)之誉的《史记》。在一部历史小说中,如何写好陈胜吴广,确实不容易。陈胜吴广在蕲县揭竿而起,是源于秦二世征发徭役,他们路遇暴雨,逾期按秦律要砍头。陈胜首义,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陈胜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物,他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他的失败,同样发人深思。他手下的一些大将,拥兵自重,圈占地盘,自立为王,给秦兵创造了反扑的机会。陈胜失败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为历史的回声。
陈胜反秦的星星之火,给英雄豪杰灭秦复楚长了志气。项梁、项羽、刘邦等纷纷起兵,反秦起义风起云涌,顿成星火燎原之势。在叙述这些反秦人物事件上,作者循着历史事件发生的脉络,有条不紊的叙述;有时也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有序推进,从容不迫。
关于一些历史人物,作者是有所偏爱的。比如刘邦,他待人倨傲,对于儒生贤士来访,他常常箕踞,甚至爱边让侍女洗脚,边会见来客。在《秦楚情仇》中,刘邦接见郦食其时,依然如故,但他接受了郦生的委婉批评,当即向他表示歉意。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多数情况下,写他们,更多取材于历史,当然也不乏市井传说。比起项羽,刘邦似乎更爱人才,也懂得礼贤下士,听得进别人的主意。所以他能够先于项羽占领咸阳,来圆“先入关者为王”的梦。他还善于采用怀柔的政策,“仁义之人”“仁义之师”的名声,在咸阳赚得盆满钵满。他被皇宫里的豪华所慑服,准备过过皇帝一般的生活时,张良、樊哙的劝谏,使他幡然醒悟,撤出皇宫,屯军霸上。当然,他也写下过抢占函谷关以阻遏项羽的败笔。而在趋利避害上,刘邦算得上一个“老江湖”。与张良私交甚厚的项伯,背着项羽向张良通风报信,想让他避开项羽对刘邦的进攻。刘邦善于化害为利,保全自己,机智的与项伯称兄道弟,攀上了亲家。鸿门宴能够脱身,这也是刘邦高于项羽的地方。
我对历史上的项羽一向深抱同情。他气贯长虹,“力拔山兮气盖世”,太史公的《项羽本纪》使其经久不灭。鸿门宴,垓下之战,乌江自刎,因为司马迁的史笔,注定要让我们永远记住。读《秦楚情仇》,鸿门宴不仅仅是让我们复习的一课。鸿门宴上的项羽,似乎没有主见,缺少主张,在刘邦面前,把范曾的劝谏忘到九霄云外。素有“屠城”之好的项羽,对刘邦心慈手软,还出卖了向他提供情报曹无伤。读至此,我常常扼腕长叹:要是项羽胸有机谋,杀了刘邦,恐怕历史就要改写。如若没有刘邦,大概也就不会有西汉,也不会有我们汉族。人的内心是一个矛盾的产物。
韩信,在《秦楚情仇》之中,不是一个重要角色,或者说,历史还没有为他搭好表演的舞台,所以作者对他惜墨如金。他是在陈胜兵败,项梁、刘邦等英雄相会之时,投到项梁麾下的。好像,讲究门第出身从那个时候就有了,出身寒微的韩信自然不被重视,注定要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日子。他渴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所以他要抓住任何一次机会。可惜上天不垂青韩信,也不帮助项羽。韩信的两次劝谏,不但得不到项羽的采纳,还受到他无情的讥讽嘲笑。时势造英雄,楚汉相争的战火还没有烧起来,韩信还没有出场的机会。关于韩信这个人物,作者所写的只是一鳞半爪,却颇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
关于秦始皇的暴政,赵高的奸诈,李斯的委曲求全而不得全身,作者倾注了笔力,从文学的角度,让我们认识了秦王朝灭亡的不可避免。
我觉的,《秦楚情仇》是一部值得人坐下来读一读的长篇之作。只要你深入其境,想必不会“如入宝山空手回”。
下一篇: 不要批评——读《不抱怨的世界》一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