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绿色满城花香(一)
来源:作者:赵维峰时间:2014-05-19热度:0次
满 城 绿 色 满 城 花 香 (一)
---读张步青新诗集《城市之光》
赵维峰
你从远古走来,大象是你的风采,你向未来奔去,你是黄帝的故里。一言九鼎展现太行的雄姿,坦荡的平原,是你宽阔的胸肌。殷墟记录下你的兴替,黄河的血脉奔流不息。我们赞美河南,绿茵蔽日,花海香溢;我们热爱河南,五谷丰登,众心相依。有一位老人,写了一本诗集,为了赞美你,呕心沥血,倾心竭力。
张步青先生的第三部新诗集---《城市之光》,于2013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人们争相传阅,奔走相告。祝贺之余,我们欣喜地仿佛看到,诗歌像青翠欲滴的片片绿叶,把满城的绿化树装扮的枝繁叶茂;仿佛看到诗篇像满城的花朵千姿百态,争芳斗艳,花香四溢;仿佛看到诗篇像九朝古都的牡丹,姚魏紫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牡丹上的绿叶,同样吸引人们去评论欣赏,说不定会引来又一波洛阳纸贵,万人空巷;仿佛看到华灯初上,诗篇像楼群装饰的霓虹。伴随着繁星满天闪耀,更增添了天地融合,安泰和祥。
张步青先生是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的一位退休老人,年逾七十,高级工程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他陆续出版了三本诗集《勘探路上》,《时空沧桑》和《城市之光》,其中《勘探路上》和《城市之光》入围评选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2014年第五届中华宝石文学奖。他的作品《鼓浪屿的琴声》入选胡红栓主编的《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 2011--2012》,2014年第二十期文学期刊《大地文学》发表了他的新作品《青春的擦痕》,作品散见于国内二十种报刊杂志,多次获得全国大奖赛,并被收录多种版本。
张步青先生痴迷诗歌文学的劲头令人惊奇,让人怜惜。一个人独坐斗室,避开繁华喧嚣,独尝孤单枯燥,整天忙于诗歌的写作推敲,在诗歌的田园里,潇洒挥毫,激扬文字,抨击丑恶,歌颂良善,犹如一匹老马寂寞地跋涉在诗歌的羊肠小道,正像马致远的那首诗: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为一个作家诗人,一定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及时跟上时代改革的节拍,张步青先生正是出于这种目的,历尽艰辛,完成了诗集《城市之光》,并及时出版。他在该书的跋中说:“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而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作。在历史上,诗歌从来都是与时代同呼吸的,惟其如此,才能显示出生命力,当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不管你的初衷如何,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社会的人,最终就一定与时代合拍,《城市之光》就是这样诞生的。”
“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不光是河南的大事,也为中原的崛起释放更大的张力,这是河南人的大事,也是河南人的责任,作为河南人,都在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摩拳擦掌,我也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年迈了,不能再去爬山勘探了,但我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用诗歌与中原城市对话,或许是我能尽的一点微小之能力,于是,从2011年初开始,我便着手写河南十八个城市,我把河南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工业建设,从文学的角度,以诗歌的形式逐一介绍,通过回眸人文历史,点击文化积淀,展现自然风光,展现实业明珠,让人们感受到中原城市的血肉和体温,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接近欲。正是有了这种想法和冲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修改,有增有减,就拥有了18章128首诗歌的《城市之光》。”
张步青先生虽然感叹自己年迈,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使他壮心不已,笔耕不止。文坛队伍中,他像杨家将里的那名老家员杨洪,为杨府勤恳操劳,白发长须,关键时刻,随时出征。正像豫剧《五世请缨出征》唱的那样:“见尔等一个个健壮英勇,又好像七郎八虎保宋营。看起来杨家将威风不减,众女将胜过那百万雄兵。怀抱着帅令旗午门站定,说与给杨府的众将们听,咱出征可不为爵禄重,也不为讨封把官升。为的民安乐,为的国太平,为的杨家将世代好威名,从文广往上数一直到令公,咱辈辈都忠贞。丫环能上阵,家员显奇能,你呀你们看,那个老杨洪,他威威武武像个老黄忠,他呀他呀他呀,他白发苍苍也要出征。”
写文章一般讲究豹头猪肚凤尾,写诗歌也如此。一般开篇之作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过的,作者最了解书的谋篇与布局,我翻看许多书刊,其中大多数都是名人代写序言,而用诗歌写的真不多见。张步青先生亲自用诗歌的形式写了序言,在该书的《序: 天地之中》大量吸取了楚辞汉赋的营养,诗句工整对仗,情感澎湃激荡,毫无一丝忧伤心情,全篇大气豪迈,释放出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假如我们站在中原福塔之上,环视周围,极目远眺,大声朗诵这些诗篇,把酒临风,去国怀乡,其喜洋洋者矣。河南,壮哉,序言,美哉。
天地之中大河两岸/ 朗朗乾坤上下五千年/ 鲜红的中国结 千回百转 编制一个中国梦 /十八只火炬点燃中原大地的心跳 十八座星宿放飞十八道金光 / 携八百里风云/施十八般武艺/十八罗汉一起闹中原/
鸡公望着太行/手持龙泉宝剑 斩断羁绊/ 用愚公精神补天 / 加一道彩红/把北国江南的容颜 向河朔铺展 /披戎装跨战马 却不是炎黄战蚩尤/更不是木兰替父把军参/ 只为城更绿菊更香 /杜甫圆他的广厦梦 范蠡的事业更辉煌 / 中部崛起华夏复兴/不需要打坐 呢喃的禅语也束之高阁 / 每人一匹赤兔马 越太行 尽收江南烟雨天地辽阔 跳龙门,看古都新颜艳冠群芳/ 绿色的都城满城绿色 绿色的都城满城花香/
“郑州梧桐树的绿/染遍了整个城/构筑了绿的屏障/法国梧桐树喝足了黄河的水/她能拧出水的翠绿/让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都城/泡在绿中成长/每当春天来临,绿便寻词摘句,谱写绿的诗章/绿染过黄河湿地,越过沙岗,街心花园,城市广场,直到黄帝故里/邙山是序言,公园是标点,郑东新区是正篇/
绿是你的财富,是你生命的浪漫/绿了人的心情,绿了古都的容颜/狂躁在绿中安宁,奇迹在绿中诞生/一城英雄一城绿,绿了云月,绿了人们的记忆,黄沙一片,赤地千里,没绿过历史三千年,却能够绿染,未来的一代又一代/绿过黄河千重浪,绿过中原座座城/一群绿城在中原崛起,绿,浓了又浓/”
(《城市之光 》第2--4页《 绿色的都城 》)
《 绿色的都城》读完之后,让我们感到郑州绿意葱茏,生机盎然。问鼎中原的开篇之作,是要以郑州为中心,把绿色辐射到其它十八个都城,作者匠心独具,在绿字上费尽苦心,很明显“绿”字就是这篇诗歌的“诗眼”。
诗歌创作中有个典故,叫作“推敲”,来源于古代诗人贾岛的诗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代诗人舒婷说:“创作诗歌要有继承传统语言精华的能力,又要能及时吸纳当下语言的活力。自己写诗,有一种语言上的洁癖,有朋友说,你这种语言洁癖,迟早会把自己累死,也会把读者累死,但是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我原来的笔记本上,经常会在一首诗中空着几十个字,就是因为找不到我认为恰当的字来填补,找不到好的字,我宁可几年不发表这首诗。”
谈起诗词语言的精练与推敲,古代诗人王安石在他写的诗:《泊船瓜洲》中的“绿”字的应用也让我们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这首诗经常出现在高考试卷上,也经常出现在大学的研究生考试试卷上。它可以考你地理知识和语法知识。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古人写诗很讲究一个字用得是否恰当,进而反复推敲,古人传统地认为这一字很重要,称之谓:“诗眼”。当王安石写这首诗时,船停泊在长江北岸的扬州瓜洲渡口,隔着长江可以看到南岸镇江的京口渡口,南京的钟山到扬州仅隔几座山,指王安石的家乡南京到扬州的瓜洲渡口,并不太远,春天温暖的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岸的花草树木,头上的明月何时才能照着我返回自己的故乡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有两种含义,它是动词用作形容词。据说作者原本是“到”,认为不妥,改为“过”,又改为“满”,改动数十次,最后选定了“绿”字。这一绿字,把江南春色美景和春风吹动江面,形象地表达出来。遇上诗眼,细细推敲,慢慢琢磨,选取那些色彩鲜明并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字,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绿色的都城》这首诗歌,步青先生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王安石的写作技巧,他把郑州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巨大变化,都用一个“绿”字来表现,这个字在应用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引申出各种不同的含义,让人去细细品味。其中“拧出水的绿”,说明有潜力,有实力,有后劲,还可以理解成,踏实能干,热情好客等;“泡在绿中”其含义有生活在舒适宜居,幸福和谐,环境优美之中等,另一个意思还可以理解成法制健全,政策宽松,条件优惠;“绿,浓了又浓”,有吃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的含义。还有民生更加公平正义,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语不惊人死不休,“绿”字在诗中应用的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前后联想,感概万千。
王安石一曲“明月何时照我还”引起无数人的乡愁,而张步青三本诗集里也充满了厚重的乡愁,如果《岁月沧桑》的思乡情感还停留在作者的故乡,焦作市温县黄河岸边的村庄,那么《城市之光》则把思乡情感撒向了河南的十八座城邦,而《鼓浪屿的琴声》又让作者的乡愁投向了海峡两岸,宝岛台湾。三次乡愁的升华,表现了作者视野的扩大。正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张步青先生在诗集《城市之光》的首篇《绿色的都城》里,借喻绿色的梧桐树来抒发对郑州以及河南十八个城市热爱之情。咏物言志,咏物言情,咏物说理,是写作诗歌的一大特点。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思想与所咏的事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描写事物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进去,在诗歌中表达人生态度,美好愿望,生活哲理,生活情趣。例如南宋诗人的励志诗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它描写要珍惜青少年的美好时光,惜时如金,奋勇争先,不甘落后,励志教育的方式既温和,又激励。咏物言情的诗,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的后两句,用“晴”暗喻“情”采用含蓄的双关语言,利用谐音,巧妙地抒发了一个姑娘的思想感情。咏物说理的诗,例如: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全诗不是明言直讲,而是用比拟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比喻来表达的,全诗都是用隐喻,别具一格。它把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故有”半亩“之说,“一鉴开”,你一旦打开书,书里面就会一起出来“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指可以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美景,其书中丰富内容会陪伴你一起互动。诗歌的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问池塘的水怎么这样清澈,许,许多,更加。只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流过来。你为什么聪明过人?你为什么知识丰富?其原因是你读的书很多。2014年4月23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1995年的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就在今年这一天,第三届国土资源系统的“书香国土,智慧人生”读书大赛活动,由河南省商丘市国土资源局主办,读书大赛像一股暖暖的春风,把浓浓的书香伴着花香,吹遍河南大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