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舞动生命的音符

来源:作者:陶复元时间:2014-03-31热度:0


   
     案头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海子的诗》,是人们对逝去的诗人海子最好的纪念。我无法想像1986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海子的心情,但是,他留给我们的一句诗:“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这一切或许早有预谋。一个来自安徽怀宁的青年诗人海子就这样定格在1986年3月26日这一天,留下他25载的诗意人生足迹。在他自杀的前2个月,他写下了至今还广为传诵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这首诗让我们的内心都充满了美好。
  我们的青年诗人海子从1982年就开始诗歌创作,他在1984年发表了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做为笔名。从1982-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如泉水喷涌般的激情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作品。海子虽然年仅25岁,但是在他短暂生命里迸发出的超强光芒,久久不息一直照耀延续至今。可见诗歌是舞动生命的音符。
    喜欢诗歌,有意思的是,喜欢在不同心情读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 海子的诗》放在书桌子上,最常读的时刻是早晨,每次读海子的诗,就像太阳每天是新的,让我们感觉鲜活与清晰。海子的诗歌,就像一杯浓浓咖啡,让你细细品尝其中的甘苦。尽管有时候读不太懂,但是感觉是美的,有时天真地想,美感常存在,也计正因为是我们读不懂。
海子诗歌可圈可点之处在于,是他的深遽哲学思维,他的比干剖心赤子情怀,将诸多西方现代诗歌手法与汉语语言创造性融合在一起,在他的笔下,诗歌的语言是庄重的,神圣的,就像被生命的火燃烧过。同时,海子诗歌追求上的是基督教式的虔诚与自我表现,海子渴望成为太阳,我的理解是,在诗歌文化意象表现上,血液、火焰、飞翔,这些东西不仅仅是海子诗歌的主要意象,也是他的诗歌理想。海子是善良的又是温和的,他不会伤害任何人,能够受伤害的,只有他自己。自我牺牲的精神令他渴望燃烧,奉献自己。
    在海子的诗歌里,土地其实只是天空的另一种形式。土地也是红色的,与海子热烈颂扬过的火红的山楂在色泽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被海子更热烈地颂扬过的麦子,也因为对梵·高的海子式发现而呈同一种色调。太阳,作为红色的一个辉煌意象,它使得海子的土地也拥有了日落和日出的涵义。的确,在海子眼中,只是日出和日落才最具有诗意,正午的阳光往往是残酷的,它是事物的中间状态,很难唤起海子的激情。
   海子生前饱尝寂寞,处在艺术与生活的边缘,作品只艰难地发表了50首,留下了包括300首左右抒情诗、七部诗剧在内的250万字遗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具才情和影响的是那些抒情诗。海子的成功维持了一种校园对于诗歌的热情,其人其事其诗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写诗冲动,让校园成为最初保证诗歌不死的堡垒,成为年轻诗人的必经之地。由此形成了北大和上海诸高校这两个被自身运作所强化的营地。从诗歌本体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子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海子是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向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做到了极致。然而,他既没有完成现代汉语诞生伟大诗人这一历代愿景,也没有发展出有效的诗歌的方法表达更大范围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们当下的种种处境。因而在海子极致的面向,后来的诗人退却、绕开了,退却自有别的社会原因,但诗人们确是在他的空缺之地寻求。 
    海子的诗歌语言简约、流畅、坚贞有力,而他诗歌的内容在时空上得跨度更是常人难以企及。
    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海子?我说,当下的写诗早已不是海子可以代表和概括的,任何人不能仅仅知道海子,而我们应该超越海子,这件事情还没有完成。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