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养命,文学养心

来源:作者:李树伟时间:2014-03-16热度:0

水土养命,文学养心

——读著名作家郭友钊的《阿钊行记》

李树伟/文

郭友钊我喜欢叫他老师,他尊敬地称我树伟兄。我们同属地质人,彼此有共同语言,也有共同爱好。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见过面,但是,彼此心中都有对方的一席之地。

今天,刚走进办公室,一本《阿钊行记》放在桌子上,迫不及待打开,第一篇《我行走,您知道》吸引了我的视线,什么都不干,认真地读,反复琢磨“四君子”的对话。

我忽然觉得,我身后的竹子,似乎在嘲笑我:“看看人家郭友钊,看着姐姐的闵绣四君子,感情深厚,我跟随您四十余年,天天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家无竹,可是,未见阿钊深情?”

我脸红了,是呀!“阿钊不但是位严谨的地质科学家,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家、诗人,心中还有一朵盛开的烟花。”

读着与兰的对话,领略了北大荒的凄凉与寒冷;知道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每年能产出300亿斤粮食,可养活13亿人口一个月的奇迹;记住了“雁阵惊寒”的地方远在嫩江河畔;留恋着春的美景与志向,想着有一位怀揣祖国的赤子,真挚地扎根在一个地方,看着别的花草穿芽、别的树长叶、别的花盛开,是何等的胸怀!

读到对菊的倾吐,野三坡的美景、传说,踏着如水的月光,走进读者的脑海,梳理着被《阿钊行记》弄乱的四季,领略步步登高的春天,遥望脚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尴尬,真正读懂了,一个人可以多次走向春天,走进不同地方的几个春天,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里,扎下愉悦的根,开出快乐的花。但是,快乐也不一定是美事,有的东西不会开花,没想开花,一旦开花就会面临物种灭绝的风险。

读着阿钊的文字,时而妙龄少女,憧憬美好的世界,时而健壮少年,意气奋发地面对事态的残酷,时而又像伟大的哲学家,把人世间的存在,分析的条条有理。特别是对29种桦树的感慨:让读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注意到了自己和桦树一样的命运,不轻易间发出:我为何而生存,将如何生活?的呐喊呢!

谁都不会猜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读《阿钊行记》的,那种洒脱,那种澎湃,那种敬佩,真像登上“一揽三山”的感受,那种随文跌宕起伏的感觉,像伴他升仙,飘忽不定,一会山,一会柳,一会轻岚仙草,随美女扔掉背包,把眼光飘到了亭外。阿钊没搞清楚美女所指的是那一种花,她们的身影已经漂浮在草丛中啦。

还有,那些涌动的山岚,如绵、如絮,雪白雪白的,笼罩着两位美女,一阵紧、一阵松地把一位穿红裙掌白伞的小美女,捧上了蓝天。这哪里是人间啊?这明明是仙境吗?

谁都知道旅游是个苦差事,就像我们地质人,整天行走于深山老林,但是,从阿钊的眼里,苦就是乐,读到这里,想起了“三光荣”,“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之魂”,把地质队打造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功勋卓著的英雄队伍。“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体现了奉献精神,它要求地质工作者热爱地质事业,献身地质工作。“以艰苦奋斗为荣”体现了创业精神,它要求地质工作者从国情出发,正视地质工作的客观环境和生活条件,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物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在劳动态度上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进取精神上要有奋发向上,勇于改革,善于探索;在品格风貌上要提倡先人后己,廉洁奉公,是“三光荣”精神的核心。“以找矿立功为荣”体现了奋斗目标,为国家和人民找大矿、找富矿,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

这些正像阿钊“面向大地,叶子的另一面”,一样:“叶子的正面,都很阳光,而叶子的背面,都不很阳光”一样,任何工作,都有阳光的一面,也有不阳光的一面,在深山老林里的地质人,看真山真水,像居住仙境一般,这不就是以苦为荣的实际表现吗?

而阿钊的梅,又把读者扔进了五大连池,领教了一个出色的地质人,把五大连池的奇山、圣水,异常的生物、雅致的生活,以及探讨了火山会如何新喷发,会如何再次改变五大连池的未来。

阿钊用一位“黑”导游的杞人忧天,展示了地学博士阿钊的大迷惑,喷发时间仅有几百年的五大连池,会不会再次喷发呢?站在没有山顶的火山口,阿钊看着火山,自豪地认为:内在也虚心。

第一他断言:五大连池的山,是火山喷发带来的,其二,让读者知道了什么是火山,什么是盾火山,其三就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石头“玄武岩”了。

因此,我说:阿钊博士心中的梅,才是我们地质本行,那种精髓的挚爱,让语言脍炙人口,委婉道来,专业,由浅入深;透彻,从现象谈到本质。

他笔下的“黑龙江五大连池”,是我们地质人的绝唱。《阿钊行记》是华夏儿女现代版的《水经注》,我爱《阿钊行记》更爱阿钊胸怀,他展现了新时期地质人的风采,真可谓:水土养命,文学养心!阿钊,你能创造出《阿钊行记》,这本精美绝伦的好作品,哥哥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希望所有的地质人都应该读一读《阿钊行记》,那里涵盖着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学识,一种让人奋进的精髓!《阿钊行记》文笔雄健俊美,既有古代地理名著的风范,又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我断言《阿钊行记》在中国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一定能带来深远的影响。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