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胡礼忠的诗

来源:作者:刘月时间:2014-02-28热度:0

                          ——巴人河里纯净而狂放的诗人 
                              刘月


   巴人河,你究竟是怎样一条神秘而伟大的河流,怎么就能够孕育出胡礼忠这样纯净而激情的大诗人。
                                                               ———题记
                                      
   我常常这样问自己,现在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诗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不能提升我们我们的知名,也不一定能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这样一个诗歌的生存条件都都日益严峻的“市场经济”时代,商业文化挤压得诗歌这种严肃的文学日趋“边缘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定不移地写诗?
   我好久没有找到答案,在和湖北省恩施市的诗人胡礼忠相识相知之后,我心里才渐渐有了答案。
   2003年,我32岁,胡礼忠43岁,我们同在这一年开始写诗,当时未识其人真面,却时有耳闻——到邮局里去寄稿子,邮局的人说,龙凤坝还有一个叫胡礼忠的人也常寄稿子,还建议我去认识一下。后来认识了,才知道他上班的国土资源管理所距离我家只有两百米。我当面问他:你为什么要写诗?他说,说不上来,也许是为自然宗教的宿命在不经意间纷涌而至的乡愁,也许是为常年在外纠结于乡情镜像不可自拔,也许是想在痛苦和欢乐记忆中求索和找寻什么,也许是要忠诚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向度吧。得了这个回答,我似懂非懂。
   43岁的胡礼忠在辛苦的“劳动”中成长,他坚信“劳动是痛苦的艺术”一直把未成年时的“苦”当做一种幸福,以一种快乐的心态面对这些苦难,以一种感激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后来在基层干了20年,偶然受到吕金华发表在《恩施日报》上的一篇悼怀诗人陈航的文章触动,试着学习写作诗歌,就一发不可收拾,写上了《诗刊》、《诗潮》《民族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等百余种报刊杂志,得到了著名诗人阿红、谢克强、朱先树等先生的赞赏,其中《走进巴人河》《仙佛寺之悟》《南方 苗寨的六月》《巴地荡千觞》《巴岩 姊妹树》《秋天太阳季节里的狂欢》等影响很大的组诗以及《施南城 在这里》《五月的杨梅》《木耳山茶歌》《冬天,我心中的土镇》《我们拥抱太阳》《清江满江桨橹和渔歌》等诗作,并出版了诗集《清江流歌》《巴地荡千觞》二部及诗歌评论集一部。被评论家评为“中国强劲的民族歌手” “一个具有清江地理标识意义的诗人”“大地之子,以爱之名”。
   他用诗歌的艺术意境意象热情讴歌了21世纪以来中国恩施土家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热情赞美了中国恩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他的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把创作之根深深扎在民族大地的深处,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几个单元“清江流歌”“清江憧憬”“清江怒涛”“清江季节”“清江风情”“巴韵竞风流”“地润四季风”“荡漾古今水”“千山万古吟”,都突出了恩施的地域文化特点;二是把创作之根深深扎在普通劳动人民大众的大地深处,体现亘古的中国诗歌传统在现代时代精神的熏染下的裂变和创新;三是把创作之根深深扎在自己灵魂深处,将自己久违的激情真情和狂放释放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清新的语言和方式,创造出或深厚或刚健或富含生活哲理的意境及意象,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启迪。
才短短十年过去,他已经荣获了多种奖项,在2013年05月入选中国作家网发布的“中国当红诗人分布图”,现在不仅是湖北省湖北省很有影响的诗人作家,而且已经是“中国当红诗人”了。
我其实很早就想谈谈胡礼忠其人其诗,久未动笔。因为我知道,胡礼忠是一个正统而严谨的人,他的诗也是正统而严肃的,我与其说评论,不如说欣赏,古人云:“赏在,能以解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涩,则情乱于实;评而不真,则理失其真”(北齐•刘昼《刘子•正赏》),所以这几年,我把胡礼忠的诗,细读了许多遍,觉得他在以下几方面回答了我的问题,做得也好,做到了当下的许多诗人没有做到的事,填补了诗坛的一些空缺,值得当今的诗坛关注,值得诗人们关注。
 
            一 我是恩施人,所以我理当做个本土化诗人
   胡礼忠深刻地知道,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性。民族特性就是民族的根,就是民族的魂,就是民族的生命!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是什么呢?语言,文字,生活习性,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它是民族特性的关键、内涵和精髓。
   中国,21世纪应该是走出文化贫困的世纪。然而,事实上我们却有着太多的遗憾。中国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无韵诗等等所谓“诗”的泛滥,特别是一行诗的出现,甚至一句话、一个字皆为“诗”的荒唐,还叫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国学知识匮乏症”者的洋相、丑态,真是足以令人心寒!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诗歌,无韵不成诗。节奏和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诗的根,是中国诗的魂,是中国诗列于世界诗歌之林的标志。我们理应保护它,坚守它。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坚守中国诗文化的独特性,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们的神圣职责!中华新韵的兴起是民族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①
   胡礼忠深刻地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独特的;民族的,才是独创的。
   胡礼忠说,我是中国人,我是恩施人,我是土家族人,所以我要写我中国独特的有节奏韵律美的汉语诗,所以我要写我恩施的风土人情,所以我要写我土家族的独特风情,我要写我土家族的植物(《鄂西最大一棵水杉》《一棵紫油厚朴王》)。就正如他在(《鄂西吊腳樓》)说的“山川河流/ 你多么浩瀚曠遠/這承接天地人文的木質/是武陵 十萬大山多情的毛發/巧奪天工的靈氣/含蘊架構 巴地的风月/那穿梭24節的經瑋/曾是 一個民族承先啟后的精典/那如 土家織錦的良田/那如 蝴蝶穿花的情歌/或那 追云逐日的趕山號子/都是我民族肌膚”。
   鉴于这个认识,所以他首先给自己定位:写土家族民族风情,写恩施故土的美丽风景,写土家族的人,写我这个土家族人的喜怒哀乐……
   他给自己的创作确定了一个方向:把诗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家族深厚的土壤上。正如他自己说的“巴地的木质/擒縱 風水與愛情深注的根/無時不踏著 土地的心跳”“我一个巴山褶皱里/土家譜糸里硬朗朗的漢子/金木水火土是我根脈” (《鄂西吊腳樓》)
   “飞翔的翅膀后是阳光的道路/翅膀下  清江是我们的根脉”(《鹰飞翔的地方》)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诗作,发现他的文学的“根”扎得是这样的深,因为首先的这一步对“根”的选择十分正确到位,所以今日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相信,他以后还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请看:“那如土家织锦的良田/那如蝴蝶穿花的情歌/或那 追云逐月的赶山号子/ 都是我民族的肌肤/巴地的木质/擒纵 风水与爱情深注的根/无时不踏着/土地的心跳“
   “风风雨雨的伞盖/ 是阳光镀的金顶/ 那欲飞的龙凤搬爪/ 是借月轮绣织的花边”(《鄂西吊脚楼》)
织锦,情歌,赶山号子,木质吊脚楼,伞盖似的金顶,龙凤搬爪,这些都是土家族民族的独有景观。
   “踏天罡步 踩星斗/ 是 天人合一的温暖/ 十姊妹的情歌里 婆娑的叶/ 是轻轻的月儿 笼皱了巴地的婚纱/ 和鸣了花好月圆的鼻息/ 甜美的和谐  总是亭亭玉立/是我故乡 祈祷和祝福的圣母”。  
   “撒尔嗬的挽歌里/是 血肉再生的天堂”(《巴岩 姊妹树》)
   “主人 在清晨的早餐/为我端来米酒/碗中 有四个会说话的鸡蛋/我还没想好 祝福燕尔的话” (《在吊脚楼做客》)写出土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土镇是/月光镀亮的宝石/喊山的歌/在浓绿的山里/清江涨潮的爱情/在唢呐声里/阳光在谷穗的睫毛上/月亮在酒碗里/在男儿女儿情歌里/山里人的洒脱/在摆手舞的狂欢里/土镇人的粗犷/在雪花翩翩里舞蹈”(《冬天我心中的土镇》),描写了土家族特有的舞蹈——摆手舞。
   唱“十姊妹歌”“十弟兄歌”“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上的特有的祈祷祝福的仪式,而“撒尔嗬”是老人去世后人们在葬礼上唱跳合一的欢送老人逝去的歌曲。写民族的这些东西,写民族独有的这些东西,也就成了诗中最美的风景。
   胡礼忠在自觉不自觉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很好诠释了“呼唤民族自主性和本土化创作”这套理念,用他的诗歌给了我们一个榜样。
   他的诗,写生养我的老宅土镇和东乡故土,写生养我的父母远游不归的人,写牛角号喊山的号子哭嫁的悲情,写女儿会的辉煌摆手舞与人故跳丧的狂欢,写古盐道上的盐渍血渍与情歌,写容美土司巴人河柳州城三峡,写静默的老屋沉思的挂榜岩,写高山林海大峡谷悬棺群吊腳樓,写祖坟昭君跪巴岩姊妹树,写七夕节情思乡土里的恋歌,写秋风之鞋之瀑之箫之雨之思之愁,写舍巴日舍米糊梭布石林女儿会,写秋天的狂欢仙佛寺之悟……
   这些都是作为土家族人的胡礼忠生命中真实存在的,这是土家族文化的真实呈现,这是诗人身边的景物身边的人和事,这是诗人身边的文化风情。在选材上,在思维方式上,在思想上,他都很好的坚持了“本土化创作”这一理念。
  “你迎送了多少炊烟/多少 春花雪月/ 老迈而千秋的精神/石化为  武陵桃源盛景”                 (《鄂西吊脚楼》)
   我们现在的一些诗人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显出心态膨胀,咏叹之作呈现“泡沫性”和“仿制性”。“泡沫性”即把西方的价值观念无限放大,“仿制性”即对西方的表达方式亦步亦趋。当代中国诗歌文化走向何方,如何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问题?这个题目好大,值得每个有志于诗的人深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是诗的国度,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还是以继承传统思想精神技巧为主,以“西化”和“化西”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正确认识我们自己的诗。这就要坚持(中国)本土化创作。继承有强大表意功能和表音功能的优美的汉语,继承中国文化中发酵出醇香的意象,继承激活转化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感时忧国的使命感、“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要做到“三拒绝”:拒绝工具理性,拒绝使命感失落,拒绝文而不化,做到三呼唤:呼唤人文理性,呼唤重读传统,呼唤民族自主性和本土化创作。②
   请看:“诗意的水泊 产卵羽化的禅房/啄壳而出的蛾 带出两卷天书/一翅是挟持天问的风雨/一翅闪烁雷电的九歌”“腹中绵绵相生的楚辞/柔柔戏水的纤足/是远游的楚弦……是托起龙舟的肩膀/浪漫和现实的合流““在五月 我屈膝掬捧/天哭的端阳之水 为了/放逐的诗人/那蚀骨穿心的五月”“读罢端阳之雨/诗的触角伸向/千年风骚的忠骨”
   “我曾想 那喊渡的是良心/那一河相隔的/是黝黑的国殇/是报国无门的踉跄/我想是千年前虹的弧线/那慷慨的节奏/那悲壮入水的一跃/是没有腐烂 没有呛水的诗歌”         (《五月蚀骨穿心》)
   诗人用他的诗笔尽情痛哭“放逐的诗人”,用他的良心来歌咏屈子这千年的忠骨,为那“悲壮入水的一跃”尽情浇注自己心中的忠于国忠于诗的块垒。
   我就说,屈原,这伟大的民族歌者,屈原,这伟大的楚地忠臣,身为楚地人的诗人胡礼忠,不可能不写,在他的诗集里一找,在他的诗里找到了。这种忠于国忠于民族的精神,胡礼忠抓住并向往之学习之仰慕之,进而歌咏之。
   组诗《我问五月 我问怀王、怀王问谁》里他这样高歌屈原,在那个人们都还没有产生“祖国”的概念,人们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而选择自己服务的诸侯的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屈原第一个为了那个已经放逐了他的怀王,为了那个已经不需要他去报效的楚国,他悲壮地选择了汨罗一跃,在这人们都不爱国的时代,他对楚国这悲壮的爱,影响了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我们来看:
   “这绝然离世一跃 和心中呼唤的愤概与抉择/一个诗人 一个忠臣这辉惶壮烈 后人难追的一跃/汩罗给了屈子不朽水晶 水中诗魂不腐/……过多忧虑 与抱国无门忿怒的底火/让你 这枚久藏政治诠释的炮弹/无法在楚国定向爆破 你却弹向克火的水域/
   ……五月雷电虽击透千年  是否/可以击透人性或畸形的世态炎凉/水中燃烧的故事  可否/感动上下求索的良心  和世界/一切总在捆束良心 在阴阳中变脸/眼见冰炭  忠奸不能同炉”
   诗人胡礼忠就是这样热情地歌颂爱国大诗人屈原,在这歌颂中写出自己感时忧国的使命感、“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
他的诗集取名《清江流歌》,我们恩施人就生活在八百里清江流域,清江是我们的母亲河;第二部诗集取名《巴地荡千觞》,我们恩施在古代属巴国,巴国在《山海经•海内经》有记载“西南有巴国”,巴人始祖后照是太葜(即伏羲)之孙,恩施土家族人是巴人的后裔。
胡礼忠把自己最大的爱献给故乡与乡亲,他放开胸怀来歌颂他的故土,很好地进行本土化创作。
“多少悲壮的往事/我的祖训、我的族人、我的祖先/在风雨的洗涤中/又褪尽了多少传说中的神秘/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噙着忧伤的泪水/我们去寻找那把故土/把故土 摆成烙手的骨头/在我抒情的诗歌里/成为摔不碎的情节”(《冬天我心中的土镇》)
“面对/故土熟悉的民歌/是灵魂土地里/最抒情的故事/是山的朴实,溪水的音质/掳着我走出/沮丧和幽深的巷子/记忆的身旁/站立着撮箕口的老屋/和默默无闻/躺在土堆里的亲人”(《乡土里的恋歌》)
“抚摸木耳山的头颅/周身是碧蓝碧蓝的伤口/毛茸茸点燃的火苗/都是山的精血风吹不灭/山或站或卧/都是美人的姿势/是木耳山的风景/是茶马古道上的悠闲/一声甜美的采茶歌儿/歇在我的心上”,“看木耳山茶女采茶/茶女的纤手在巧织/三月的经纬/茶女的手是春燕的翅/剪裁碧绿的春/看茶女采茶/就有了十二分诗意呢喃/化成狂醉的蝶舞”(《木耳山茶歌》)
“他知道/这是和故土/最后的一面/憋了/很久的泪/象爆竹一样胀出来/象个孩子/哭出了声/他明白/其实/他抱在胸边的土/为什么越抱越紧”(《三峡恋情》)
“问声思接千古的傩神/可有旷古寂寞的神歌/咒语何等利器/让石化肉身有亘古刀痕/喊山号子/喊了多久/嘶哑的高音迭成千山万壑”,“何时在巴地的岩前/响起祭山的鞭炮和弥漫烈酒/曾沸腾过我/血液中的雄性/回乡或远游/我不能不向它叩拜/这是抒发一个子民的心中祭祀”(《巴地荡千觞》)。
胡礼忠以他的作品向我们诠释了,本土化创作不是一切都回归传统,而是执着追求“和而不同”,是反思诗歌,新解诗歌,改进抒情方式,进而继承诗歌传统又进行创新,做到真正的“凤凰涅槃”,写出了完美的现代诗歌。胡立忠以他坚实的脚步正向我们诠释这一过程。
胡礼忠以他的作品向我们诠释了,本土化创作就是要以自己的民族人民、民族生活、民族感情、民族风情、民族性格等等为自己创作之“根”,来进行创作。他的创作诗歌选择土家族的故事、土家族的风情、土家族的建筑、土家族的景点、土家族的古树、土家族的意象、土家族的民歌、土家族的精神,来实现精神的自由游走,在自己的生命里,获得了最大的自由。他的“根”是这样的深,直接导致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叩问灵魂的魅力。
胡礼忠说“在我看来,趋除功利纯正的诗歌写作是我生命的重要部分,是对一个民族精神高度和审美高度追求时的内心忠诚和诗性精神的虔诚。写作让我们贴近人性及灵魂,洞悉历史、现实与未来,更加敬畏我们脚下的土地和生命的提醒去发掘诗歌的内在精神。要求从字词开始,加强诗品和人品的修炼,找到平凡中的伟昂和美好价值,寻找文学活着的理由以及面对你曾相识而近在遗忘的民俗仪式,民俗意念、民俗器物所珍藏的趣味和品质时,文化血缘和传递。用人性光辉和诗滋润诗歌写作,永远忠诚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向度。”从这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对趋除功利纯正的诗歌执着的追求;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贴近人性及灵魂写作,将土地和生命以及民族文化化作自己诗歌源泉的执着;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叩问人性的灵魂忠诚于自己心灵的真实的写作的破冰之旅,这些,决定了他只能做一个远离物欲利益的纯净的诗人,这些,筑城了他诗歌的脊梁。
胡礼忠将根深深扎在土家族的民族土壤上,扎得这样深,扎得这样稳,以至于:他对故土的热情描写,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优美的旅游胜地;他对土家族特有民族风情的真实记录,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大山深处民族;他对乡愁的描摹对历史深刻的反思,向世人展示了现在土家族人在改革大潮中奋勇搏浪的英姿;他对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思想的观照,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一个古老民族的风采。胡礼忠已经成长成为了实至名归的中外历史上的独有的“清江流域标志性诗人”。恩施的土家族何幸,竟然奇迹般地拥有了胡礼忠!  
回答“我们为什么还要写诗?”这一问题时,他一笑“我是恩施人,所以我应该做本土化诗人”。
     二     我是普通人,所以我想要做大众化诗人
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就徘徊于知识分子的层面上,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式的诗,一直处于一种“神秘性”和“半封闭”的状态中。新诗在现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要走向市场就要走向大众,打破新诗文化质性上的缺陷,从而走向自身的健全与强大。②在现在诗歌被边缘化诗人空前失落诗的出版物举步维艰“新诗衰亡论”盛行的时代,诗人胡礼忠用他的热爱和信念用他手里的笔,写出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写出他的家乡故土故人,写出他“土得掉渣的土家”,他为什么在43岁这失去了诗的激情的时候突然拿起笔写诗,他自己说“ 也许是自然宗教的宿命在不经意间为纷涌而至的乡愁纠结和乡情镜像让我迷恋上诗歌写作、让我在痛苦和欢乐记忆中求索和找寻吗?”,我不能否定他自己的诠释,却能从他的文字背后读出一个正直无私的灵魂,读出一颗炽热澎湃的激情,读出一双睿智深沉而成熟的眼光。
“我是/一个 充满正义和激情的诗人”—— 《阳光下的枪声》
 中国诗歌有“关注苍生、反应黎民疾苦”的传统,古有《诗经》《离骚》“三吏”“三别”,现有《赞美》《手推车》《老马》,今有《除了》(郑小琼)《车祸》(杨邪)《蹲着》(林雪),这些写人的“苍生疾苦”“底层经验”的诗作在胡礼忠的作品中到处都是。
“阳光下  命运的皮球/很轻/里面只有空气没有良心/在权力的脚下/被踢得四处流浪/正义的观众们/失望愤怒伤心”“我看见他傻笑着/看不到他父母在阳光下/向权力下跪乞讨救命钱/为了延续他的/生命”“ 他可能这一生/都不能知道/他爹娘怎样为了他/举了债卖了牲口卖了房子/只为换来/几年甚至几十年/或者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期望”“我看见他爹娘的心和他/真像个滚着的皮球/被该承担责任的有权者们/一脚一脚地踢来踢去/踢得  绝望呻吟……/生命的弱者/被踢得遍体鳞伤/而另一边的会场/有权者们/正在总结 ‘学推办’的经验”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
这首诗真实地记载了一件事:一在校学生在学校意外摔伤,家长卖牲口卖房子,并举债近十万元治疗,三个月了,各相关部门没有说一句话,没有拿一分钱,孩子没有醒来。诗人用史笔写下了这件事,表达了他的愤怒。
胡礼忠深刻认识到不能让历史使命感在自己的诗歌中失落。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言“心正则笔正”说的是书法,而清代诗人薛雪把这理论引申到诗歌创作中:“要知心正则无不正,学诗者尤为吃紧。诗者,心之言志之声也。心不正则言不正,志不正则声不正,心志不正,则诗不正,名之曰‘歪’诗,不亦宜乎?”他经常把探测的目光投向灵魂深处而扪心自问:
 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从而在诗歌的广博大海中激发自己摆脱动物本能和种种异化状态,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做一个大写的人。
他的《阳光下的枪声》《五月十二颗星星》《五月 南方雨季母亲的哀伤》《五月 母亲的郁伤》《五月 挥之不去的思考》《又一个黎民》等一系列被总命名为“清江怒涛”的诗作,正如胡礼忠自己说的:“我只是/充满正义和激情的诗人/不能举起枪还击邪恶/我只是要用诗行作白药/去堵人民流血的枪伤/我只是要用诗的平仄/去作铿锵铁骨的扶板”。是的,胡礼忠就是这样继承我国“关注苍生、反应黎民疾苦”的诗歌传统,用史笔写诗,用正义作天平,牢记诗人应该有的历史责任,表达他的愤怒和谴责。
我国诗论,历来有委婉含蓄与直率豪迈两种风格,委婉含蓄多表现,偏重主观审美,表现内心世界,一般为少数文化精英所崇尚;直率豪迈多反映,主张在审美过程中,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比起纯主观审美,能动的审美反映要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更具有和谐美。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派,尤其是先锋诗派崛起于中国,只注重表现自我心灵秘密,不屑于表现人民大众心灵情感和功绩。他们反传统反崇高反意义颠覆母语形式晦涩难懂严重脱离民众。④而胡礼忠坚持诗言志,为时为事而作,关注民生国家民族的现实主义传统。其诗作从国家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内化精神,的大局着眼,生动描写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秀美山河优美传统和大改革浪潮中人民的拼搏进取,有浓郁的时代风貌,风土民情和豪迈的高歌,既现实又不法浪漫主义色彩。
胡礼忠是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计民生的,他写于2013年4月22日的组诗《雅安,不哭!》写于雅安地震之后,给予了逝者最大的悲哀,给予了劫后余生的人们最大的同情,请看:
“我怎也不能忘掉 人性的潮信/即使在坟场 还是在死亡的沼泽/即便在荒凉冷漠的地方 我都相信/会启动点燃 人间正义善良的引擎/生命线 这一秒一分的夺魂的钟摆/这生死之悬的漏滴 而引爆生与死的炸弹/让时间投掷了多少距离/灵魂还在废墟上掘进 还在寻找……一个共和国的儿子一小时抱紧他父亲那生命最巍峨的一页/在掩埋苦难的地方/我手中捧着从灰烬中找到的珍珠”(《灰烬中的珍珠》)
“芦山 芦山骇然青灰的语言/诠释着莽莽大地的苦难 悲痛/四月 虽九歌烈烈 山鬼啾啾/但土地伤痛的额头上 大爱焚香而来/在含泪的四月 谁也不会漏听/那多难而又期望的产床上 地震宝宝的哭声/那 生命召唤的曙光正割破阴霾和春寒/生命的蓬勃意象从瓦砾残碎的肌肤上露出/……面对自然 是否需要撕掉面壁的影子/悬崖边失足的赤子 及裂缝里搓磨着的血肉/在耗毁中猛然醒悟 我将血流的温度导入筋胳毛发”(《将血流的温度导入筋胳毛发》)
“我诅咒 不相信地壳内又释放了猛兽/哪些甚嚣的粉尘 肆虐的洪水 哪些发威的泥浆/在四月 在黑色的四月正啃噬同胞的骨血/随手一把都是悲雾 随口一杯都是江河祭酒/汶川悲曲刚静 玉树的伤刚刚痊愈/是谁惹脑了煞神 侵扰了你自私的领地又是谁/在损毁了你的毛发 你的元气/你在人民的家园里冲突 杀戳…… 山水之湄有多少踽踽独行的人/都在执烛呼唤逝者 都登上祭台苦苦追思/殇曲尽了 我退回梦外 悲泪刚好留到眼前” (《悲泪刚好留到眼前》)
国有大事,民有大难,作为诗人,理应写诗,所以胡礼忠毫不犹豫地写了。因为生我们作为人民大众之中的一员,回避不开,什么人都可能遇到灾难,我们要有基本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要有基本的悲悯情怀。。
“我在想那长跪着 反复/从起点 至终点的精神/是我们民族虔诚的源头……拨弄水的故事/土地面临干涸 水样柔质的诗歌正被污染/孤行的河岸旁 我不能象童年那样/忘情的让脸埋在水中 心情享受/那翡翠甜冽的水质……今天 还能找见/清晰的砂子/和无拘无束的鱼/肉体中的卵石 时光流速的思考呢/我们 最忠诚的叶蔟/ 和膜拜圣洁的高程/舒展那挥洒天空的海之泪/回到生命的故乡……我们耳旁的戈壁 沙漠/有多少 生命的碎裂/象酸雨声在绿洲环绕/浸湿一滴一滴的乡愁/从土地上唱着圣歌 寻找/回故乡的路/从鬓角 我就用/淡淡的水 洗净沧桑的躯体/然后 静静的听/美丽的时间和流水的声音/祈祷着 这轮永恒燃烧的绿焰”(《水 永恒燃烧的绿焰》)
环境恶化,土地面临干涸,,水样柔质正被污染,当“忘情的让脸埋在水中 心情享受/那翡翠甜冽的水质”只存在于童年的梦里,当“象酸雨声在绿洲环绕/浸湿一滴一滴的乡愁”的时代来临,作为诗人,理应用诗把这种深沉的忧虑用笔记下来,所以胡礼忠毫不犹豫地写了。因为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是我们大众的。对大众的关注,铸就了胡礼忠这个纯净的诗人。
回答“我们为什么还要写诗?”这一问题时,他一笑“我是普通人,所以我想要做大众化诗人”。
(作者单位:刘月  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