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 安详 抚慰
——读夏磊的散文集《一枕清霜》
文/王梅
一
这个周末的下午,阳光特别好,小睡片刻醒来,心情很惬意,不由得又拿起夏磊新出版的散文集《一枕清霜》,慢慢品读起来。
书本扑鼻而来的文化气息,会令每个像我一样爱书的人,有种阅读的欲望。低调而高雅的封面设计,没有哗众取宠的华丽标题,没有夺人眼球的缤纷画面,却透露着三联书店一以贯之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作者的优雅气质与质朴文风相得益彰,不得不佩服老牌书店的不俗品味。据说这是江西在三联书店出的第一部文学书籍呢!
读着这部著作里的每一篇文章,你会被作家的“多情”而打动: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喜爱之情,对祖国山水草木的热爱之情,造就了这一篇篇精致而细腻、感性而飘逸的文字。
作者的少年时光都是在故乡江苏南京一个叫八卦洲的地方度过的,那种对故乡深沉的眷恋、怀念和幽思,在文章里是那样的深情、浓烈,甚至有些淡淡的忧伤。
在《秋以为期》这篇文章里,作者在一个秋雨蒙蒙的窗前读着纳兰的词,勾起作者对故乡蓼花忧伤的回忆,想起秋日在故乡的暖阳里,田野上躺着读《诗经》的自己,想着秋日里干农活、捉螃蟹的日子。这些画面是多么温馨而诗意啊。
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我想在这个秋天去看蓼花,去回想一段乡间旧事;想去读一首纳兰的词,在有些凄恻的词句里寻找淡淡的柔情,我会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去重读《国风》,和那时的人们一起为”杨柳依依“而陶醉,为”蒹葭苍苍“而惆怅。”读到这些柔美的文字,我们的心不禁也会和作者一样变得柔软,变得安静。
在他的笔下,故乡少年的生活,就这样始终散发着淡淡的怀旧而略带忧伤的唯美气息。而这种淡淡的乡愁无一例外地贯穿了他的《花事如梦》、《冬日海棠》、《那时芦叶香》、《清明时节》、《亲近无为》、《菊花脑》等文章里。
对于那些岁月,那里的人和物,在作者的记忆里总是难以割舍。《冬日海棠》那泛黄岁月中冬日里消失的老剃头匠,《清明时节》里对家乡先祖的情思,《花事如梦》、《菊花脑》中被故乡八卦洲的金黄油菜花和菊花脑染黄的美好童年,和那泛着清香芦叶的粽子,都被作者审慎地、如数家珍地从箱底晒了出来,这些温暖的记忆和情愫,也深深地触动着缺少归宿感的现代人那柔软的神经。
夏磊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希望我们民族的血脉不要再被人为地割断了,让人没有了归属感,没有归属感的民族就会出现信仰缺失而没有行为底线。”夏磊文章中的这种“归宿感”,也见出了作家的某种担当。
江西是夏磊的第二故乡,可以说这片红土地上历练成就了现在的他,而对于这片土地,他也充满了热爱,他把这种爱也融入了自己的文章,《三清询道》、《遥远的婺源》、《纸上石塘》、《寂寞书院》、《灵山访贤》、《荒山问禅》《匡庐晚钟》等作品都可以领略到江西的风物、和悠久文化。
从道教圣地三清山到最美乡村婺源,从有文化渊源的庐山到古老的鹅湖书院、小镇方塘,无一不留下作者在江西这片山水中文化探索的足迹。我们随着作者游峻秀三清,思索道教的兴衰;访婺源最美乡村,探索徽州文化的内涵;听匡庐晚钟,回想庐山的过往云烟;甚至在雨中登无名小山和僧侣谈人生哲理……读者不由得为他的文化情怀感染,作为生活在江西这片土地上的我,无疑也受到了一次本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二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这话只适用于像作者这样勤奋的人,人生才有意义、有高度。本书附录里,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世旭先生也评价说:“夏磊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他关注历史、文化、自然,并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其中。”
而这种多年来对文化的思考、学习和热爱,也深深地熏陶着他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处世。记得有一次见到刚上任书记的夏磊,看去还是那样的书卷气,仍然是我印象中的那个诚恳而谦逊的人。在和我们的交谈中语气还是那样的沉稳,神情依旧是那样淡定,并且还和我们聊起挂职副县长期间他的几个捐助的爱心小故事。当时我想,这样一个经过深厚的文化熏陶、有胸怀、有慈悲心肠的人,他的绕指柔的领导艺术,比那种百炼钢的强硬手腕,效果一定要好上很多倍吧!
夏磊的文化情怀无疑是宽阔的,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从江南水乡、北国古镇,到西南边陲、青海湖畔,甚至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偏僻的布衣山村,都留下了作者的文字。
作为江南人,夏磊对江南的感情自然更深厚,笔触也更独到些。包括这本书里的《秋以为期》、《夜饮富春江》、《匡庐晚钟》、《画船听雨眠》《水墨江南》等等,这些作品不少都在《散文》、《散文选刊》、《海燕》等散文权威杂志上发表过,有的作品还还获得了第三届中华宝石文学奖,中国徐霞客文学奖等等奖项,入选了各年度的散文集和权威的排行榜。
在本书的附录里,文学博士刘畅对他的这些作品也做了精准的解读:“他从湘西、秦淮、富春江、江南古镇、书院等场景入手,展开对其背后传统文化积淀与地域文化特质的感悟和思考,对典故、诗词的信手拈来构成了相对厚重的文化内涵,情感与文化、自然的对接让文章显现出灵动而丰富的意蕴……”
夏磊在我眼里,不仅像一位自由自在的游子,在游历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中,不停地寻觅文化踪迹;他在每篇文章里都像一位感情丰富的思想者,一位善感的文人,对着春花秋月浅吟低唱,思索人生,感怀世事。
他有着江南人细腻、温柔的心思,诗人般的情怀,总是让读者随着这些思绪飘得很远、很远。这种灵动的笔触,总是给人一种柔美的感动。
当作者站在香格里拉的碧塔海边上,浩瀚的滇池让他内心泛起波澜(《一枕清霜》);当他站在明永乐年间建成的“明远楼”上,遥想当年,会情不自禁抒发豪情(《岁月秦淮》);当他独自在丽江怀念偶遇的雨妹时,内心的寂寞会像雨丝在心田飘过(《柔然的寂寞》)。
而那种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却又显得那么可亲。用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龚鹏程在序言中对他和作品的评价:“夏磊尤其有江南文秀之气,非草泽豪杰大声镗鞳之流。他的表现也很自然,不造作。”“他得过许多文学奖,可见这独白亦不真是独白,反而真诚动人,能引生许多共鸣。”
三
如今的夏磊名衔众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工作中,他从基层的一位普通团干,到敢于走南闯北的工勘带头人、副大队长,到如成为一个地质队的党委书记(期间挂职副县长),时光荏苒,丰富的生活历练和对文学的不懈追求,使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日臻成熟。
这种成熟,最淋漓地表现在《一枕清霜》这部作品上。其实这是夏磊继《一路书香》和《秋以为期》的第三部著作了,仔细阅读你会发现,这部作品内容更深厚精炼,写作手法更炉火纯青。读《一枕清霜》,无论作为一个像我一样热爱文字的人,或者行走在尘世间简简单单的人,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读着这本书,就像作者读古典文学的感觉一样:“令读着它的人都会禁不住会用温和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会为作者精美的文字,如诗的意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所感动,尘世的喧嚣和浮躁,在这里荡然无存,这个快餐时代无疑需要这样的读物来抚平我们无所适从的心。写到这里,我也觉得自己偶得这本书是多么的幸运了。
就像作者在一次访谈中说的那样,“阅读可以使生活变得更有诗意,追求诗意的日子不妨就从读书开始!”那么我们就翻开这本书,恣意地享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诗意生活吧。
当我重翻目录,发现作者的气质与这些书名、文章内容竟如此吻合,像江南吹来柔和的暖风。我突发奇想,如果让这个江南文人写写“大漠西风”会是怎样?想到这里我笑了,笑自己的想法不着边际。不过我在作者的后记里,却看到了他今后的打算:“尝试写写其他的题材。”这让我不禁佩服作者的勇气和追求,我和读者一样又有了翘首以待的心情了。
最近一次出差,特地到夏磊的办公室,对他的赠书表示感谢。却发现了一块牌匾靠在书柜边尚未来得及悬挂,仔细一看,还是他自己的墨宝,字迹飘逸灵动,一如他文章的风格。书法内容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而这部著作的书名《一枕清霜》就是取自这篇长联的最后一句。
作者在后记中感叹:“我们该如何在滚滚红尘里按神的旨意度我们自己呢?一点感动,几许安详,半头华发,大约就是尘世的抚慰吧”。我们谢谢作者在喧嚣的世界里给我们的这些感动、安详和抚慰。
上一篇: 品位人生感悟地勘精神
下一篇: 打捞失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