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教育的良知

来源:作者:赵福海时间:2014-02-02热度:0

          
                                       叩问教育的良知
                               ——读唐益舟长篇小说《凤凰鸟》
                                          ◎赵福海

  唐益舟的长篇小说《凤凰鸟》这本书,我是在2012年2月参加洛阳市文联和市作协组织的一次长篇小说研讨会上得到的。唐益舟和我一样,都是洛阳籍人,也是洛阳市作协会员,还是我的临县嵩县老乡。尽管在长篇小说研讨会上,权威洛阳作家都认为唐益舟的小说《凤凰鸟》写得不错。可我至那以后就没有和这位作家联系过,从前也不认识,到目前仍然没有什么印象。加上我读书比较挑剔,所以,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还是沉寂了一年零十个月。
  促使我阅读的,一是最近手边无书可读;二是都是身边的人写的,也想增进了解。没想到《凤凰鸟》竟能抓住我的眼球,叩响了我的心弦,一有空余时间就爱不释手,伸出我的眼睛不断地开挖,敞开我的心扉不断地咀嚼。竟在五天内,一字不漏地读完了!
  造成这样的原因,掩卷冥思:《凤凰鸟》,创作成功了!不仅语言优美独特,人物特征矗立,人物命运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小说所揭示的时代思想,韵味十足,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唐益舟的写作手法,很有点像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但它不是大场景大画面折幅式地展开,而是从一个小侧面小切入点,将场景徐徐展开,将故事徐徐展开,将人物命运走向徐徐展开。以细节说话,以人物自身存在的特征说话,以自然而然现实生活画卷说话。在时代大变革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在社会变革呈多棱型闪耀出多彩光环的情况下,在人性面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良知不断经受拷问的情况下,不急、不燥、不浮,用优美独特的中原风俗语言,锻造出具有中原人物特征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界“清明上河图”。
  《凤凰鸟》是社会问题小说,也可以称为教育问题小说,小说的“场”设定在一个河都市大型企业长期亏损无力支付教师工资的一个普通初级中学,重点聚焦“差班生”。政府不能管,企业管不了,学校教学设备长期不能更新,长期不进新教师,师资极端匮乏,教学管理和教育手段日趋没落。虽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如今已经成为企业的包袱,学校也像感情破裂多年的小媳妇,早想着改嫁他人。在这转型时期,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出现严重破缺。
  当时的初中教育,减负上边雷声大,下边雨点小,好像学校没那回事似的,而且学生负担有愈演愈烈之势。星期六,甚至星期天教师加班加点给学生上课,学生补课交补课费,家长学生老师要么麻木,要么有意见,都到了不堪重负的临界点。
  从教学上应试教育更加加剧,一切以考试成绩算账。为了分数,为了利益,班主任就把家长叫到学校,让家长带学生去医院诊断,开弱智证明,有了这个证明,学生就不用在期中或者期末考试中算分,因为学校要考核学生的平均分,老师为了自己的面子,在奖金或者其它方面不吃亏,成绩特别差的孩子被嫌弃。为了提高班级成绩,有人甚至劝差生不要参加中考,老师可以把家长叫到学校加以训斥,以至于一个老太太要和学校打官司。差生不愿上课,经常泡在网吧里,教师陪家长在游戏厅和网吧找学生成了普遍现象,教学生涯也是和厅吧斗争的过程,教师和家长深感力不从心。 
  从教学管理上,管理模式粗暴简单,师生人格互相得不到尊重,甚至互相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有老师在学生身上刺字的,有学生写遗书自杀的,有老师被学生毒打的,有老师被学生偷拍到网上捉弄的,教师成了怪物。这个差班被人戏称为学校的垃圾箱,学生在课堂上动不动就打起架来,学生和教师顶牛,家长到学校和教师、领导吵架,甚至动手,搞的老师进这个班就发怵。
  从教学环境上整个社会教师工资偏低,在城市里这个企业学校,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还在默默地坚守,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可学校里也有一些上班没有具体任务而混日子的闲人,但他们有背景,特别好怨天尤人,老是讲老师这个职业不能干。还有一些人埋怨老师是天底下最差的职业,起的比鸡早,睡的比小姐晚。少干活,抢荣誉,对工作得过且过,对学生多用惩罚的恶政来管理,不讲民主,手段和方法传统陈旧,对家长不客气,动辄叫家长,把学生和家长一起训斥,以至于许多家长不愿和老师打交道,觉得老师特别难说话。
  致使师生关系紧张,教学关系紧张,同事关系紧张,家校关系紧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扎扎实实搞应试。师生很痛苦,身心格外地累。
  作者很想改变这种教育状况,于是就出现了车薪的“暂研所”,出现了石近山这样一个差班生的班主任。
  石近山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教育界的一个典型形象。他出生成长在大山里,有山里人良好的品质和传统美德,但性格矛盾复杂,性格有缺陷,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显得束手无策,不善学习,以至于对两个女人都是有缘无份,这也是他性格的悲剧。再者,和他不和谐的城市生活吞噬了他的生存能力,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说是社会的悲剧,是说社会这么剧烈地变化,有点不顾一切的冲动,社会像喝醉了酒的酒徒,缺乏灵魂和理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泼脏水把婴儿也扔掉了。石近山就是这样一个“婴儿”,他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他竭力想改变这种状态,却无能力改变这种状况,最终选择了逃避,或者说是城市发展过速过快,这种“畸形”的文明把他赶走了,把他赶到暂时适合他能让他苟延残喘的理想地方——他的家乡,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家乡也不是他的避风港,因为社会的快速变化已遍及中国的角角落落,可以说这样的人无处可逃。
  但石近山也是一个坚强的人,是一个按照自己活法而生活的人,从这一点看,他是一个好汉。他固执他所认为美好的东西,对待学生,对待同事,对待邻居,他竭尽全力去帮助,对待荣誉,对待一劳永逸的生存方式(城市公务员式的教师),对待财产,他都不屑一顾,甚至对相依为命的女儿的未来,他也顺其自然。对待爱情,当遭遇别人来抢夺时,他也拱手相让。这个形象,应该说有点佛性,他是真善忍的化身。尽管这个社会问题很多,譬如,他从事的教学问题就很多,但社会还是大踏步地向前进,我国的教育也在大踏步向前进。
  林漓这个形象不是一个传统中所说的教师形象,她美丽,率性,有几分乖戾,纯真而又功利,虚荣而自视清高,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又忠于朋友,仗义。有几分才能,有教书的天赋。对待爱情她有占有的能耐,但很随意,被人弃,也弃别人。她有顽主的性情,很散漫地让爱情走光,没有忠贞的羁绊,以至于她无意中吸引了朱可靓,伤了爱她深沉的石近山。对教书育人,她没有育人的观念,她把教师看成一个暂时的行为,随心所欲地干着这个工作。
  林漓这个形象是时代的产物。一个从农村上了大学,凭自食其力而度过了大学生活,由于时代的风冲走了铁饭碗,走上工作岗位就成了在夹缝中挣扎求生存的打工者,同干一样工作,一个是铁饭碗,一个是打工者,有许多的无奈和不公平性,她过早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应付社会,和各种关系巧妙或生硬地周旋,没有屈服于社会,也没有屈服于生活的压力,而是率性地按照自己的活法而生活,而且很见成效。她说帮人考试就帮人考试,她说经商就经商,她说辞职就辞职,她说考研就考研,结果都不错。她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己的天资和张潇朱可靓搅在一起,又真诚地热爱小石想,并帮助了石近山。当车薪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立即发现车薪是一个和她情感接近的人,完成了对爱情的又一次试验。她不在乎同居,不在乎逢场作戏,但她对不符合自己情感趣味的人,一点也不留情,她心中还有一个最起码最朴素的观念,因而借酒泼了严处长,打了张潇,那一巴掌无论怎么说都很解气。
  社会变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思潮造就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人,林漓可以说是其中的一员。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尽管有许多的不忍,也想让她尽可能地完美一些,但,小说本身的逻辑和尊重社会的人性的自然发展是作者无能为力,加上作者对人物固有的见解,怎么也写不出另外的形态,也只有那样了,她就是她了,我们的社会造就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车薪这个人物,在各种程度上是一个理想的人物,在他身上寄托了我们时代的许多情感。这个名字也有些概念化,是“杯水车薪”的一半,小说无中生有的“暂研所”里,有一个叫裴水的退休教师,作者设计“裴水”是“杯水”的谐音,和“车薪”在一起,就是说,在变形的庞大的教育现实面前,用“暂研所”这样的力量想承救下一代,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这样起的名字,在小说里还有很多,如“车水”“马龙”,“钱福”“侯冀”,是说这样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这样起名字,虽然很概念化,也做作和别异,好像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它的深意,但只要读者仔细品味也能很快领悟到它的深意,这符合小说的创作习惯。
  小说还刻画了许多人物,如,教师张潇、王校长、董凌妍、张笑石、汪国泉、马晓冰、华雨薇、王舒楠、苏力军、徐心慧等等;如差班生刘丽娟、苏丹、刘露露、董闯闯、牛愉磊、刘波、李磊、许先涛、孔令阳等等;如社会人石近山的女儿石想、刘丽娟的奶奶刘老太太、苏丹的母亲、刘露露的母亲、孔令阳的父亲等等,这些人物也都刻画得个性独特,栩栩如生。
  作者想通过这些人物与这所学校千丝万缕的关系,来反映一些社会现实,社会矛盾,学校问题,可也想试图改变些什么。但小说就是小说,社会现实就是社会现实,社会现实需要小说去反映,小说应该在尊随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能太过违背社会现实。因为这种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不是石近山所能改变的了,也不是车薪一个“暂研所”能够改变的了。因此,作者只能尊随社会现实,以严肃、郑重、辛辣、甚至冷酷的文笔,揭示社会问题、教育问题,透过这些问题,叩问社会的良知,叩问教育的良知,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一起努力来改变之。
  作者以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和对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的觉悟透析,遵循小说的创作一般规律,以优美的文字,典型的人物(把鲜活的社会人,锻造成小说人)、生动的细节,成功地完成了这部洋洋五十万言的长篇小说。正如作者的开篇题语“你见过凤凰吗?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它是那个时期社会教育的一面镜子,对当前乃至今后的社会教育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警示作用。(约3978字)
                                                      2014年2月2日早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葱的味道

下一篇: 不能缺斤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