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青铜的光芒——读吴昭谦《中国铜都铜陵史话》

来源:作者:章校中时间:2014-01-28热度:0


  关于科普作品,著名作家叶永烈曾经说过:“是科学和文学的交汇,要求它的作者具备‘两栖’本领:既能在科学中游,又能在文学中行。”
  
  《中国铜都·铜陵史话》的作者吴昭谦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本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常印佛在评价此书时谈道:“吴昭谦先生是我省(安徽)有名的地质科普作家。他以细腻的笔触,较深入地勾画了铜陵产铜的发展过程,虽然古代史料零星而又简略,但他仍努力让人们看到其发展的脉络,实在难能可贵。史话,尤其是矿业基地的史话,兼有科技、历史和科普的内容,必须做到准确、翔实,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作者在本书中也尽量向这一方向努力,并且还从美学的视角加以润色,以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其中也包括对自古以来民间传闻轶事的处理,既试图保留一些美丽神话的欣赏价值,又要避开其不科学的怪诞成分,这在科普作品中也是有意义的探索。”
  
  《铜陵史话》是《安徽省地质科技发展史》专题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书中,作者走笔行文,游刃有余,因为那正是他的专业范畴,是他驰骋的科学领域。吴昭谦,安徽地矿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省文史馆馆员;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曾任安徽省地质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数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研究着地质科学,同时笔耕不辍,写作出版了许多科学专著和科普作品。如:《安徽省科学科技史稿》(合著),《安徽省矿产资源》,《黄山探奇》,《地与人》,《皖山皖水话沧桑——安徽地质地貌史话》等,发表了论文、科普、文史长短文约千篇,荣获省(部)、市级奖20多次。
  
  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铜陵史话》,是作者在三十年前就已动笔草稿。后历经变故、几易其稿,终获成功。该书穿越三千年时空,传承百年地质找矿史,展现铜陵地区找矿的光辉历程,多层次、多方位地折射铜陵地区地理、人文和自然风光,熠熠光辉。

    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泄千里,到安庆,过贵池,便于下游处打了一个缓缓的漩。因为这里的南岸有一座中外闻名的新型工业城市─铜陵市。这里是中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看这里出土的众多青铜器,无不折射出古铜都的光彩。青铜器,是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1992年召开的亚洲文明暨中国青铜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有关专家认为:铜陵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硫化铜矿炼铜技术的地区之一。

  
    捧读《铜陵史话》,不禁为书中的很多亮点而震撼。无论是铜都三千多年青铜文化,还是遍地可见的古代采矿冶炼遗址,都展示着一幅幅宏伟壮观的历史画卷。我们似乎看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灼热的铜炉舀起紫色的铜浆,开怀高歌;又仿佛看到宋代曾任铜陵县官的梅尧臣在为采矿工人吟诗赞叹。还可回顾铜陵人清时与与英商攫取的铜矿开采权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又记忆犹新,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此成立了“华中矿业公司铜官山矿业所”,开始了大规模的铜矿掠夺。对此,铜陵人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护矿抗日斗争。

  “雄鸡一唱天下白”。解放后,国家第一个大型铜矿生产和冶炼基地在此迅速崛起。铜陵由县为特区,到70年代进而发展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工矿城市。于是吴昭谦在《铜陵史话》中说:“没有铜矿,就没有铜陵市。”铜陵,全国六个铜矿基地之一,其铜资源更是名列全国前茅,已探明铜矿床33处,大中型矿床9处,探明储量360万吨,保有储量300万吨。目前,在开采的矿山29个,年产矿石800万吨。今天,铜陵市正在长江之弦上,弹奏着古铜都改革开放的新乐章!
 
  读《铜陵史话》,更为可贵的是,从字里行间,你还能窥视到铜陵地下宝藏的无穷奥秘。那地下“五朵金花”是如何绽放的;那金灿灿的铜宝石是如何住在一座多层楼阁中的;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冬瓜上的铜矿勘查又经历了多次进进出出;铜陵金矿的大突破;天马山、黄狮涝、新桥矿的华丽转身……
  
  书中还追溯到人类史前的万年亿载:下扬子江古海的沧桑,构筑了宝藏的大摇篮;燕山期地壳运动打造了矿藏的原浆;铁帽、“铜草”的乔装打扮——这些自然界的趣闻轶事。同时,对铜陵山川的自然之谜,如双龙洞的地质地貌成因、天井湖为何常年冒喷泉水,“凤丹”为何质地特优?作者都以地质科学为钥匙,揭开了它的奥秘。
  
  在展示铜都古矿的揭秘历程时,书中自然忘不了代代传承的探宝之路。作者从国内外一辈地质学家开始,做了追踪寻觅。他们是:李希霍芬、张景光、章鸿钊、丁格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地质学家张兆瑾、赵宗溥,著名矿床学家谢家荣、孟宪民、冯景兰,两院院士:郭文魁、陈庆泉、刘广志、常印佛(双院士)等。当然,还浓墨重彩地记录了1949年后,在铜陵开始的地质尖兵团队作战。
  
  可以说,这部书有着青铜般的厚重和闪光,有着江湖水般的甘甜和滋养,定会渗透进读者的心房。

  (2000字  李夏  章校中)

《中国铜都铜陵史话》
作者:吴昭谦 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标准书号:ISBN978-7-212-06875-2

图片见 章校中(浮山雨)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468a40102dzpm.html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不能缺斤短两

下一篇: 呼唤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