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美是“真情”
来源:作者:关东人时间:2013-12-23热度:0次
文章最美是“真情”
---读赵德平先生散文集《心灵独语》
江其田
赵德平先生的散文集《心灵独语》(长白山出版社出版)是我用午夜和凌晨的时光阅读的。静谧的夜晚,或皓月当空,或繁星闪烁,一人独坐书房,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文友的佳作,那一种心情是何等的惬意。
德平先生的散文集《心灵独语》是他从20来年撰写的散文中,优中选优了39篇散文辑录成书,为广大读者奉献的一道文化大餐。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行为高尚的人在谈话。我说,读朋友书,这谈话就变得更加愉快和亲切。读德平的《心灵独语》,便真如和德平在论文品茗,促膝交谈,对德平的认知更进一步。
《心灵独语》从多方位、多角度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赞美和对人生、社会、大自然的思索与感悟。文字热情洋溢,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抒发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与眷恋,寻找自己生命与文化之根,是古往今来散文创作的永恒母题,而喧嚣浮躁、诚信缺失的现代都市生活,也更加让人们深切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并召唤起对自己童年往事的美好记忆,在这类作品中,既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恩,又有对亲情的回味。德平先生的散文集《心灵独语》,似乎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条红线,仿佛就是“情”。在每一篇散文里,都与“情”相牵连。在《手擀面》篇散文里,字里行间,您能读出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妈妈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做水拉面的,而是只做手擀面。这样能省下来一些油,使全家一个月的饮食中多一点油星。母亲的手擀面切的不是很细,很均匀,软硬也不是掌握得很准,但每一顿,我们都是肚皮撑得很鼓”,我永远也吃不够的‘手擀面’。在我远离母亲在外求学的他乡,也念念不忘母亲亲手做的面。特别是在伙食不很可口,以及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慈母的手擀面’成为我望梅解渴般的一个精神动力。每当放假回来,妈妈都要为我做上一顿手擀面。而这时我都是一次狼吞虎咽。大三那会儿,母亲的年岁大了,手脚也不是那么灵活了。为了安慰老人家的心,我只好帮着老人和面,擀面,切面。或者故意说母亲切的太粗,不如换点切面好。其实我是非常想吃妈妈做的手擀面,尤其是在远离家乡的一段日子以后,这种想法尤为强烈。”从这质朴无华的字里行间,您是否体会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的情怀?
父亲是是一位有文化、有学识、有一定领导水平的人。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并不是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而是在教育子女时,以“情”相待。“小的时候,爸爸常用‘古训’教导我怎样做人。记得七十年代,那时中国大多数的平民百姓生活都比较贫困,生活物资也极度缺乏,家庭好多用品要相互串换使用,到东邻家借一杆称,去西舍家取一盒火柴,是常有的事儿。遇到借东西这类事,妈妈在家一般是不叫我去的,一来出于母亲心疼我年幼无知,二来出于娇惯。爸爸则不然,不知他是出于父亲的面子和威严,还是有意的锻炼我,只要有出外求人的事,总是指使我去,我若拗着不肯,便招来一顿数落:‘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你张嘴说话,有人打你嘴巴不成?’‘借一个东西都不敢去,长大以后能干什么?’那个时候,我才七八岁,对这些所谓的‘古训’懵懵懂懂,似乎明白点,但又不能说清楚,不过受教训的次数多了,深刻的内涵搞不明了,大概的意思还是懂一点,父亲希望我这个男儿日后靠自己有所发展,有所建树。稍大一点后,需要自己独立做的事情多了,对爸爸常说的话,便有了一些理解,尤其是升入大学之后,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增多 ,我便深刻的理解了那些‘古训’的含义。”是啊,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不敢说,不敢闯,缺乏拼搏精神,能立足于世吗?”“长大以后,爸爸常用警言告诫我如何做事,如何为人,他常说‘人熟为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老实人常在’。这些饱含了许多哲理的名言,给了我许多启迪,教给了我许多人生真谛,有人说情义无价,而情怎样产生的呢?它靠的是相互的交往了解,天长地久,靠的是坦诚、忠厚心灵的呼唤。回想大学毕业即将分离的场面,回想久居他乡,回归故里的情形,回想同室工作几年的同志间的坦诚,我深深地感到,在恢宏的世间,茫茫的人海中,谁也离不开一个情字,而珍惜用时间检验的,用诚心换来的情谊比什么都重要。”《父亲的“古训”》看来,爸爸的“古训”,对德平以后的成长真正的起到了决定性教育的作用。
在一个大家庭里,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倘若没有亲情,家庭还有温馨和谐吗?所以说,亲情是维系一个家庭友善、美满幸福的红线。德平先生在《六哥》这篇散文中对六哥“情”写得那么浓,那么感人至深:“在我们兄弟姐妹中,六哥是最能干活,最能吃苦,而话语又是最少的一个。早些年,家境贫寒,父亲身体不好,其他兄长在外地或分家另过,而年岁不大的六哥,则承担起了长兄的责任,打烧柴、挖猪菜、拣煤渣、土豆,样样都干;托坯、打墙、扒炕、抹房,样样都行。母亲心疼六哥,怕累坏了,不让他干,可六哥特别懂事,不管母亲怎么吼,怎么拦,他总是默不作声地跟着母亲干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困难时期,六哥替家里分担了许多忧愁。”
然而,六哥是个命运短暂的人。“……记得与六哥生前见的最后一面,是他发生不幸的前20天,当时正值机关篮球比赛,六哥到市政府大院推销运动服装。在大楼前碰到我,他连车子都没有下,只是打了一声招呼,嘱咐我帮他的单位推销运动服。万万没有想到那次分离竟是我们兄弟的永别!在六哥出事的那天早上,我握着还有余温的手臂,怎么也不相信他会真的去了。六哥,如果早知道这样,那天遇见你,我应该把你拉下来,多多的看一看你那由于奔波劳顿而消瘦的面容;多听一听你对弟弟关怀的话语,以减少我心灵上无法形容的痛楚和遗憾。六哥的不幸让亲人们悲痛万分,也让同志们倍感遗憾。工厂的一位老工人师傅跪在六哥的遗体旁哭着、喊着,要替六哥去死,好多老邻居也都哀叹:好人怎么都寿短呢?与六哥接触过的人都说,六哥身上好象有一团燃烧的火,他走到哪,哪里就有了热情,哪里就有了希望。而我说,六哥就是一团火,他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看,从这这篇仅有1442个字的散文中,您是否看到他们兄弟之间的亲情,是多么难舍难割!这种亲情又是多么难得可贵啊!谁读到这里,能不为这兄弟亲情而潸然泪下啊·?
爱情是一把火,它时时刻刻燃烧着你、他、我。德平先生在爱情的征途上,可以说倾注了一腔热血。他们夫妻举案齐眉,互敬互爱。在《陪妻逛街》这篇散文里,可以窥见一斑:“……我与妻子很少一起徒步去街里的,倒不是不想去,而是闲暇时间总是碰不到一块。上个周六,正巧是我的生日,一大早妻就唠叨,让我向单位打电话请个假,一则结婚十来年,没正经八本的过一次生日,这回要好好过过,还说我的鞋和裤子早就该更新了,人不去没法试,正好挤个时间,还有纪念意义。我无法拒绝妻的建议,妻显得特别高兴,梳洗完毕,穿戴整齐,今天我们也要潇洒一回,好好肩并肩手挽手地压马路,回味一下初恋的感觉。
从新世纪广场下的金街、银街精品屋,到西柳服装鞋帽批发市场,买鞋子时,夫妻俩挑得眼花缭乱,作者还是自作主张地买了一双。而后感叹地说:“陪妻逛街可真的不容易啊!”但是,作者必定是陪着妻子逛了一趟街,从这个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纯真无瑕,家庭是那么的幸福美满,从中也让读者从中看到他们爱情的“纯金度”。
德平的《心灵独语》散文集,渲染的是人间真情,当厚重的情感在心底澎湃汹涌的时候,最能打动心扉的,依然是那默默的给予和付出。通过对真挚深厚的人伦亲情的描写,体现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切思考。
身为人父的德平先生,他教子有方。对儿子寄予很大希望,望子成龙的心情是迫切的。在儿子上大学时,他曾不断给儿子写书信。书信写得是那般深沉:“任何度过大学剩余的时间,我不想多说了。总之,你要多加珍惜大学这段极为有限的时间,刻苦学习,掌握知识,培养本领。......一个人想立足社会,没有真正本事不行。没有真才实学,不管哪个行业,不管哪个部门,社会科学也好,自然科学也罢,你总得有过人之处;不管哪个专业,还是哪个层面,样样通样样松肯定混不下去,最终一事无成,可能就是碌碌无为。”(《父对子说(一)》)。对于儿子的前途如何定位的问题,他建议儿子应该列入议事日程;对儿子的婚姻问题,他不想干涉过多,但也“以身说教”的方式,为儿子的婚姻大事把舵。
如今,同学情越来越被人们所渲染得大红大紫。德平先生如今也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当然怀旧的心理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在这个年龄的节点上,往往回忆起当年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年代来,回想起当年风华正茂、青春燃烧的年代来,他的情感似驰骋奔放在大草原上的骏马,不可遏制。“我们都做过学生,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或多或少,或近或远,或高官或庶民,都有许多同学。也许同学间已失去了联系,可一旦有机会使同学们相聚在一起,那可就不一样了。那充满热烈与亲切的气氛;那泪眼盈盈的面容;那颠狂的没有约束的热情的感染、融化、陶醉。同学间的那份情感那么纯朴、那么真挚、那么圣洁。什么高低贵贱,什么贫富尊卑,什么功过是非,什么荣辱得失,已根本不存在,时光也像倒流到了先前的那一个起点上”《情满同学会》。“那次在春城,我们大学同学相聚,毕业十年了,大家山南海北,各自东西,费了不少努力,还是没有聚齐。虽然人不全,可同学久别重逢欢乐喜庆的气氛依然是那么浓烈。火爆的场景此起彼伏,冲动拥抱、潸然泪下的场面频频出现。我们海阔天空瞎侃;我们放开海量猛喝;我们无所顾忌嬉戏;我们歇斯底里高歌......那是一个狂欢的日子。在当年我们上课的教室里,同学们又把桌子摆成一个椭圆,大家坐在那里,感到又回到那韶华青春的学生时代,又回到了那紧张的然而又是单纯的校园生活。眼前的同学们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沧桑,十年的社会洗礼,脸上布满了成熟,但当年做学生时的那种稚趣,那种天真还是清晰的留在每个同学的面容上,这是永恒的印迹!大学四年中,尽管每位同学或多或少的有过苦恼,有过悲伤,有过不愉快,有过彷徨,可当我们相会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而且当谈起那难忘的学生生活的时候,有的非常兴奋,有的泪流满面,还有的声音颤抖。”
在高中同学会上,德平先生拿出了《一张毕业照》:“毕业20多少年了,彼此之间的印象已经模糊。有的甚至是一点烙印都没了。同学们望着这尘封已久的《一张毕业照》上的不太清晰的照片上的同学。当年同学在学校一起学习、调皮、玩耍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如今,我们已都各奔东西了,有的出国,有的做了大官,有的发了大财,有的成为了教授,也有的已经呜呼哀哉,有的成为了路人,也有的结成了连理。然而,不管怎样,我们曾共同的拥有了昨天,拥有了同一个起点。更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为能够走过二十年这不平坦的人生旅途而庆祝,更为我们能平安地走完今后的岁月而祈祷。”《一张毕业照》。看一看,同学情不是用嘴说一说那么简单,那是一份深深埋入心底的情感,是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一份真情。
德平先生是很重感情的人,不论是“圈里人”,还是一般同志,他都用一颗真情之心去对待。在“圈里人”中间,他用勤奋的笔写圈中的朋友以及所发生的故事。“走向社会以后,与我一同回到小城来的3名同学、校友组成了最初的社会交往小圈子,我们四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单身男女贵族,尽情地享受着时代的恩赐。成家立业,各自在社会上有所发展之后,妻子、丈夫加入到了圈里,爱人的同学好友也成为圈中的一员。与此同时,最初的两个圈里人走出了这个圈子,离开了我们这座小城加入,到了更大的圈里去了。“圈里人”进进出出,像走马灯一样,他没有统计过,但动人的故事确能数得过来,像嫩江遇险、上元夜话、果园郊游、狗窝醉酒等等,都能使他回忆起一幕幕陶醉,一场惊险,一个个滑稽,一缕缕温馨。圈子里的情谊醇厚、至真。他无不感慨地说“如今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浮躁了,往夕的朋友们也都在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所处的圈子变得越发复杂起来,圈里的人奔波着、奋斗着,甚至是在苦苦地挣扎着。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一个人交往圈子有时变大、有时变小、有时还会变多,可能属于这个圈子,也可能属于那个圈子。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牢牢记住曾经拥有的纯真,曾经结成的纯情,以及不应泯灭的真诚。”(《圈里人》)。
德平先生是一位“父母官”,在大安市乐胜乡担任乡党委书记期间 他对“衣食父母”是倍加有爱,情满意长的。他没有盛气凌人的姿态,他不会装腔作势,高谈阔论,也不会对自己的“衣食父母”指手画脚。 他把老百姓当“亲人”,他认为,一个好的基层干部,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真诚的心、热情的心、同情的心、宽广的心,用这些心去面对群众,用满腔热忱去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把架子放下,把自己融入到老百姓队伍里。把群众看作亲人、朋友、用真心、动真情,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心。他感到,当好一个好的基层干部,光有真诚和善良还不够,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懂得法律知识、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去稳妥地解决矛盾和问题,才能做到上级有号召,群众一呼百应。这样做事,才能让群众“服”才能取信于民。您说这样的“父母官”,老百姓能不拥护吗?“下乡到村里开会或是找社员座谈,我到村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炕热不热乎,如果没有烧火,就自己动手,拿柴禾,点炉火,把炕烧热。然后,坐在炕上与干部或党员群众交流思想,讨论工作,征求意见,宣传政策。热炕头了蕴育了干部、群众间的鱼水深情。要想充分享受热炕头,最好是在农村朋友家做客的时候,热炕头上放一张方桌,亲朋好友团团围在桌旁,不管菜多菜少,也不管是大豆腐、土豆丝,还是大葱、小白菜,只要有酒,大家便会推杯换盏,陈芝麻烂谷子侃上一阵。之后就着热炕头美美睡上一觉,那感觉,回味无穷。”《难舍热炕头》。你看,这就是《乡官》:“论级别为最小,但论责任,极其重大。因为只有这个乡官,才是基层的直接与老百姓相接触的‘官’吏”。作者本人根据亲身经历归纳了三个 “太”,既事情“太”杂、责任“太”大、承担矛盾“太”多。
在癸巳之夏,由于工作关系,德平先生离开了乐胜乡,去到一个新的单位就职。消息不翼而飞,第二天一大早,乡政府大院车水马龙,老百姓自发地开着四轮子、骑着摩托车,从四面八方赶到乡里,来欢送他们的“父母官”,为他们的“父母官” 送行。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为什么眼里总含着眼泪,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里的平民百姓!”(赵德平语)。
正如白城市作家协会主席丁利在《序》中所言:“ 德平兄的书稿,洋洋洒洒一派真情。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人从社会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体现出浓浓的的温情。充满了回忆,充满了不舍,充满了激情,也涂满了对幸福的感知。”,他又写到:“生活本身是七彩斑斓的,富有情趣的人总会在这七彩世界里描绘出更优雅的人生。生活本身也是乏味无尘的,只有懂得在繁琐中领悟人生真谛的人,才会在夜以继日的琐杂中感受真情与美好。”德平正因为他这样“盘点岁月”,渲染人间真情,才会“一路走来”,把厚重的情感寄托给亲人、同学和朋友。
总之,我是怀着一种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德平先生的这部散文集的。就是在这种“情”的意境中,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有一次的洗礼,让我从“情”字中找到了做人的航标,学到了为人处世的真谛。
朋友,倘若您有机会,不妨也来拜读一下德平先生的散文集《独语心灵》也许您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吧!(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