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亭”妙对“沁”诗情
来源:作者:许忠芹时间:2013-12-13热度:0次
“芳亭”妙对“沁”诗情
——《红楼梦》中“沁芳亭”题联赏析
文/许忠芹
《红楼梦》中的各式对联美不胜收,这些对联浓墨重彩,为时、事、景作了全方位的铺垫和描述,其中有一副写景的对联,对环境的营造可谓独具匠心,这就是宝玉所题“沁芳亭”的对联。
小说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写大观园竣工后贾政引众清客首次入园游览,其间有这样一段叙述:“从曲径通幽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桥上有亭。”贾政命宝玉对此景点题额撰联,宝玉以“沁芳”题额,并吟出一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曹氏假宝玉之手,寥寥几笔,便将沁芳亭所处之境,了然呈现于读者面前,清新自然,晶莹剔透,浸润着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言。真可谓:“芳亭”妙对“沁”诗情。每读到此,恍若置身于沁芳亭之上,眼前呈现出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画面。
作者善于捕捉美的境头,选取了“沁芳亭”周边的景物,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描绘。上联写溪流之翠,水光澄碧,似是从绕堤的垂柳那儿借来了翠绿之色,不言水,而堤、柳、篙,置亭于水中;下联写泉水之香,香气外溢,仿佛从隔岸的鲜花那儿分得了芬芳之味,未提风,而岸、花、香,让人如沐风来。上联写堤柳之翠,是远景,诉诸视觉;下联写隔岸之花,是近景,诉诸嗅觉。题联视野由远及近,感官由视觉至嗅觉,从不同角度体现沁芳亭周围的环境。
题联运用了夸张、通感,突出水的特点。“三篙”,极写水之深,是夸张,“一脉”写水的形状。“翠、香”,是由“柳”、“花”引发的联想,看到隔岸的鲜花,似乎闻到了流过眼前的溪水的芳香,这是通感的手法。这种表达,使水的形象更加具体、鲜活,既增添了审美情趣,又丰富了景物内涵。
这副题联重在写水,采用了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借“绕堤”、“隔岸”暗示溪水;借“三篙”、“一脉” 渲染水深、水形。“篙”与“脉”紧扣水景,突出主题。借“柳” 烘托出水的“翠”;借“花” 烘托出水的“香”。题联将水色、水质及周围环境糅合起来,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整副联承袭了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以诗的笔法描绘“沁芳亭”。题联不用“借柳三篙翠”与“分花一脉香”的平铺直叙法,而是采取“柳借三篙翠”与“花分一脉香”的倒装句式,不仅仅是出于律句平仄的需要,更是为了使语言更像诗句。此联句法特殊,是诗歌炼句修辞的一种技巧。此外,题联炼字之精、炼意之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借”、“分”,用字极其精妙,是拟人手法,把景写活了,这令人联想到林黛玉《咏白海棠》诗的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香”中的“偷”、“借”,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题联,已臻化境。
此联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沁芳亭”清幽宜人的景色,韵致空灵、语言清丽,极富亦诗亦联的艺术效果。全联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却处处写水,待细读慢品之后,方能回味出诗情画意之美!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