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大海之歌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10-29热度:0

    住在海边、喜欢大海,喜欢写关于大海的诗歌和散文,当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结集出版的时候,请岛城著名的评论家吕铭康老师帮助写一个序言,读着写好后的序言,很感动!



优美的大海之歌
——于向阳著《大海情韵》序

    
    于向阳是我的好朋友,小我6岁,我们得以相识,以至于相知,完全是以文会友。在2010年到来之际,他突然提出让我为他即将付梓的散文集《大海情韵》写篇序时,我顿觉有些受宠若惊,但我们毕竟是老朋友,确实是难以推脱,那就只好老老实实地从命了。
    于向阳,笔名:向阳,网名:海歌。1949年生于青岛。现在是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学沙龙(蓝月亮文学社)负责人。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2003年起参与主编由《岁月》合集(作家出版社),2005年主编 《记忆中的颜色》合集(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诗歌个人专集《大海听歌》(中国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主编出版《山海日月情》合集,2008年1月和12月先后主编出版《琴岛情韵》和《海天蓝月亮》两本散文集(作家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和11月先后主编《梅花象春天开放》和《月亮在大海燃烧》两本散文集(作家出版社)。他在文学创作上收获颇丰。
    我与于向阳是在1973年结识,现在算来也有37年了。那年,我自告奋勇为青岛市市南区文化馆开办《市南街头诗画》(位于青岛繁华的中山路、德县路口的宣传橱窗)并任主编。那时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大打派仗,文学爱好者几乎没有发表自己作品的园地。我是为了在这块文化荒漠上,奋力开辟出这么一小片文学绿洲。酷爱文学的24岁青年于向阳,正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文学创作激情,给《街头诗画》不断投来诗稿,很快我们就以文会友,渐渐地成为了文友。他的为人厚道且谦虚好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大约是进入新世纪之初,我们在一家书店邂逅相遇。尽管是30年过去了,但他对文学创作的执著却是有增无减,这与我是非常相同的。他告诉我,现在除了在报刊发表之外,还一直在网络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他自己还在一些网站的论坛担任版主。
    于向阳不仅写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如今他发表、主编了这么多的散文或散文集,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跨进新世纪以来,散文发展朝气蓬勃,究其原因:一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发加快了,生存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尤其在经济大潮里闯荡的人寸时寸金,没有时间读长篇文学巨著;可是读一些小散文,费时不长,茶余饭后,或在紧张的经济谈判空隙里足可以欣赏一番。二是因散文这种文体很适应新世纪时代的要求。散文是个性化,自我言说的、心灵对话性的、生命体验的、真情实感宣泄的文体。现在每个人的个性越来越鲜明突出,数字化网络高速发展,都市文明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既为人的生命流入了冲突的欲望,也造就了某种程度的挤压,有一种心灵抚慰的需要。于向阳的散文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所写的作品多是短小精悍,使人读了感到欣慰、愉悦,满足了心理上的需要。这是非常的难能可贵。
    我在拜读了于向阳《大海情韵》的全部书稿后,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是于向阳的散文都是源于生活,这是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他写《榉林山的夜晚》、《贮水山的月亮》、《我们院里的大槐树》、《青岛的春天》、《怀念我的梧桐树》、《童年的雪》、《难忘的老屋》、《崂山仰口茶山行》、《飘在北京的日子》等等,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我们读来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实际上就是于向阳文笔的魅力。难怪他的个人感悟是:“人生,好像一首歌,各种旋律始终伴随着您的生活。时代、是人生之歌的母亲河,伴随着您,也伴随着我。”
    再者就是于向阳的散文很注重“感情就是艺术”。因为他曾经长期写过大量诗歌,所以在他的散文中能够着意展开美妙的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进行构思写作。可以说,饱含诗意和感情的散文,总是使人读来如品甘茗,回味无穷。他在《榉林山的夜晚》中就深情地写道:“就这样,悄悄地,我恋上榉林山的夜晚,恋上榉林山的夜晚的静,恋上榉林山夜晚静美的思绪,恋上榉林山夜晚飘逸的空灵,恋上榉林山夜晚空阔悠远的暇思,恋上榉林山夜晚自由奔波的灵魂。”在《我与月亮相约》中,他饱含感情地写道:“月光下,我喜欢孤独地徘徊在沙滩,看月亮,听海浪,看月亮把海面映成银色,一排排海浪在月光下像盛开的花丛,向我欢笑,奔跑,在圆月中天的夜晚,在沙滩,独自看月亮也是一道优美的风景。”他在《落叶的感慨》写道:“我感到小小的叶子也值得赞美,叶子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人们,最后悄然离开,和大地拥抱,化为泥土,变成植物的肥料。联想到我们平凡百姓中的每一个人,人的生命也很短暂,在几十年的生命拼搏中,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业绩,但是,只要你在平凡的岗位认真地工作,不断地学习,善待你的家人和朋友,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的人。”显而易见,于向阳很清楚:散文是心灵的歌,侧重于表达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抒发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感情是赋予各类艺术散文生命力的基因。优秀散文中的哲理,大都不是一般的干巴巴的议论,而是蕴含在生活情感中的哲思,是蘸满审美情感汁液的理念,在对人物事物景物感悟的过程中有情感的参与,分析升华的结果有情感的融入,寓理于情,读之可在感情的熏陶感染下感悟到生活具象深层的哲理。散文是心灵的歌,侧重于表达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抒发真情实感。
    三是语言朴实无华。于向阳的散文,显然一直是在这方面努力。读他的散文,就如同是听他在语气平和地娓娓道来,著名散文家孙犁说过:“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这是非常精辟地概括。朴素美是因为,朴素缩短了散文家与作品的距离,显得真,是真情实感的记录;朴素缩短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显得实,是身边生活的反映;朴素缩短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如品茗促膝抵掌谈心。高尔基就说过:“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十分朴素的,因为朴素就是美”。于向阳在《冬日的心情》里毫无雕琢地坦言:“我是一个曾经的老知青,种过田,教过书。自从儿子在2002年离开青岛去北京求学、创业,我感悟的好多人生哲理就没有办法天天对他讲,通电话也就是吃饭,睡觉,穿衣等嘱咐。现在,我们哪个年代的人大家都是一样,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孩子不在身边就像少许多许多,也经常感到空虚和孤独,上班的时候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挤车,计算,报表。业余时间就是网络。聚会。然后只有在晚上才能孤独的在电脑前寻找那一丝温暖的曙光。”在《我的童年的快乐》中写道:“我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呢?那个时代没有计划生育,由于父母养育我们七个兄弟姐妹,挤住在不到十六平方米的一间平房,生活很清苦,我们的穿衣吃饭是父母的主要负担。幸亏那个时代是计划经济年代,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我们的衣服先由老大穿,穿小了然后给老二,最后像递接力棒一样传到老小穿的时候,已经是补丁加补丁了……”多么真切实在的话语,相当感人肺腑。
    现在,于向阳已经退休,还被一个房地产单位请去继续工作,而他的业余时间更是忙忙碌碌。原因是他除了自己继续刻苦读书写作外,还一直完全是义务性质地忙于网络几个论坛的组织管理工作。像是青岛新闻网的《蹉跎岁月》就是他担任第一版主,栏目始终搞得红红火火,人气很旺。他不仅在网络上发起活动,并且还经常组织网友们开展各种面对面联谊活动,彼此直接切磋交流,增进感情。许多网友由于有了于向阳的这个网络平台,得以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于向阳又把这些网友们的作品汇编成一本本散文集出版。年逾八旬的军队离休干部王宗云,就是因为经常在于向阳主管的网络栏目发表作品,而被于向阳引荐成为了青岛市作家协会和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其实这种类似情况,还有经常活跃在这个栏目的30 多位网友。于向阳这种助人为乐精神,真乃令人叹为观止,可敬之至。难怪他主管的这些网络文学栏目总是好评如潮,获得奖励。
    当今时代对散文的呼唤,要有思索,要有理念,诗意地关爱世界,关照生命,关注弱势群体,摒弃精神堕落,“以人为本”和对生活前进有哲思启示的散文。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好朋友于向阳正是在这方面继续努力着。我衷心祝愿他在文学创作上,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能够听到他更多优美的大海之歌……

                                                       2010-1-10于青岛“夹缝斋”


(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