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鉴赏
来源:作者:陶复元时间:2013-11-10热度:0次
现代散文起源于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散文这种文风短小轻松活泼的文体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频频出现在报刊杂志,现代散文,一般来说,把萌芽于1918年《新青年》所发表的“随感录”作为开端。但作为抒情散文(或小品散文)的发生与繁荣,却在二三十年代,它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及特色,也自然表现于此一时期的作品里。像大家所熟悉的徐志摩散文就是这一时代的抒情散文中的佼佼者。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中,除了他的诗歌,就是散文了。徐志摩的散文给人一种既注重审美欣赏价值,又顾及历史文献价值,同时徐志摩善于运用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徐志摩的散文以自由与华丽闻名于世。这与徐志摩一直在追求散文独特韵味是分不开的。
徐志摩比较著名的散文有《印度洋上的秋思》原刊于1922年12月29日《晨报副刊》,《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原载1926年1月16—25日《晨报副刊》等分别写于徐志摩三次游欧期间。
徐志摩的散文,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即使不分行去读,读出来也是诗的体现.这是作者以诗歌的意境去表达,体现了徐志摩辉宏的诗歌语言艺术魅力.就《巴黎的鳞爪》这篇散文来说,文章的可圈之处在于,作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道出了巴黎人的不寻常之处:虽失意仍不失对人生的希冀;虽厌恶却不掩挚切的友情,贫困潦倒并不碍对艺术的痴迷;真诚而不势利,洒脱而不猥琐,这正是巴黎不和谐中的和谐,杂色中的同一,巴黎的诱惑在于斯,美亦在于斯。在生活中,徐志摩是注重于情感的,是性情中人.热情豪放得连他自己也控制不住.在《巴黎的鳞爪》里也有不俗地反映,更多地倾注了感情,使这篇文章染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就像糖含在嘴里,融化不开,甜蜜蜜的,在《巴黎的鳞爪》.里作者是如此深情地歌颂巴黎的:赞美是多余的,正如赞美天堂是多余的;咒诅也是多余的,正如咒诅地狱是多余的。巴黎,软绵绵的巴黎,只在你临别的时候轻轻地嘱咐一声“别忘了,再来!”其实连这都是多余的。谁不想再去?谁忘得了?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徐志摩散文的情感纯真、浓厚.
徐志摩的散文,最好的当属游记散文,我以为:一篇好文章全靠“文气充沛”。“文气”是文章的神韵所在,也最见作品的意境。这篇散文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生态散文的代表作,首先在于它的感人,其次是它完美的艺术形式。而感人的是志摩的真情投入。“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必然是直指本心,写出人性的共相,触及人性的本然,使读者会其心而同其心”,这篇散文便是了。我最喜欢徐志摩对初春康桥的那段诗意感悟,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朝阳是难得见的,这初春的天气。这也是康桥的初春给予了我们诗人徐志摩淋漓尽致的性灵展现.恰到好处地运用反复、排比手法,使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得以强烈地呈现,灵动的乐章情调得以洋溢,甚至写出了满纸的回音与乐声。
徐志摩就是如此娴熟地操作着语言,不但使它精确,而且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寻求语
言新关联的能力,选用机能性强的语词,使语言的内在世界丰硕而饱满,多姿多彩而富
于表情。曲折而非直线、起伏而非平坦。时而开门见山,时而九曲回肠,时而奔腾、时
而沉落,既一针见血、又十面埋伏。相当耐读,差堪玩味。功力之深,已达心手两忘的
境界。
提到徐志摩的散文,不得不提到“康桥情结”。大凡文人都会在其作品中体现情结,这是特定生活环境、人生社会经历所决定的。如漂泊情结、乡土情结、归隐情结、诗酒情结、悲愁情结等等。这一点徐志摩也不例外,诗《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与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篇诗文就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系列”。“康桥情结”贯穿于徐志摩的一生。康桥的自然之美、康桥的宁静使徐志摩失落在那里的梦幻以及他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使徐志摩对康桥难舍难分,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短暂停留的亮点,也是他一生辉煌的转折点,更是诗人一生的最快乐时光的所在。所以,凝固成为了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更何况离开康桥之后的生活决非如康桥的氛围,而整日奔波竟为了生计,更增加了诗人对康桥梦幻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的缘由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