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奥秘的诗意呈现

来源:作者:陈国栋时间:2013-09-22热度:0

地球奥秘的诗意呈现
——《地球语汇》序
陈国栋

  为深奥复杂的地球科学写一部诗集?这听起来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想法。在地球科学和诗歌艺术之间,横亘着理性与感性,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几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人想要一跃而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诗人胡红拴却做到了。他即将出版的诗集《地球语汇》,正是这样一部跨越地球科学与诗歌艺术的创新之作。从宇宙洪荒到地球历史,从地壳运动到岩石矿产,从大气圈……到山水胜迹,《地球语汇》以独特的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关于地球科学的诗意画卷。
                 
  《地球语汇》是一种有难度的诗歌创作探索过程。这种难度首先体现在,诗人要以地球科学深奥、复杂和独有的名词、术语营造出诗歌特有的语境和意境,其难度不亚于沙漠中寻找绿洲、在石头上绽放花朵。在胡红拴笔下,地质年代、年代地层、同质多象、类质同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循环……这些专业性极强而又枯燥无味的专业名词无一不被他以诗歌的语言点化。
                 
  “穿过第谷(TychoBrahe)湿润的胞衣/喝过哥白尼浓浓的乳液/开普勒(Kepler)思维的天空/盛开了科学清香的玫瑰//把太阳聚焦在苍穹的焦点/椭圆的曲线/圈住了她青春的兄弟姐妹/层层的行星/围住了太阳/承接着她用大爱输出的体温”
                 
  ——(《行星运动定律》)
                 
  太阳系、行星、轨迹,这些被第谷、哥白尼、开普勒三位天才的天文学家破解的宇宙科学奥秘,就这样在不借助形容词的情况下,自然、巧妙,不露声色地在诗歌中呈现出来了。
                 
  《地球语汇》的难度还体现在营造“诗歌地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意象的晦涩,让人不至于陷入纷繁复杂的地学术语中不知所云。在这方面,胡红拴也是匠心独运。
                 
  “……启明星的雅号/放飞着心神的希望/暮色中点亮/月夜的神秘/一年225个日出日落/一天的自转/竟要超越一年的周期/西升东落的阳光啊/描绘着金星的烂漫/在那慢慢长夜/在那半年间的白昼/云层密布/高压熔炉/孤独有了充足的理由”(《金星》)
                 
  “日出日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而胡红拴在《金星》这首诗里恰恰就选取了太阳从西边升起东边落下这个意象。似乎十分熟悉,但又和我们平常见到的自然现象和说法截然相反,在一种强烈的对撞中引出的自转、周期等专业术语也就有了诗歌的温度,给人以阅读的轻松和温暖。
                 
  自然科学的严谨、缜密与诗歌的感性、抽象应该说是一个事物水火不容的两极。面对这个冲突,胡红拴竭尽全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他的尝试验证了一种可能,一种在自然科学和诗歌上架起一座桥梁的可能。
                 
  通读《地球语汇》,我们发现,诗人之所以能在地球科学与诗歌艺术之间自由穿行,其根本在于,诗人赋予笔下的地球科学以生命,并以一双穿越事物本质的眼睛,发现了地球科学的生命之美。与此同时,诗人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与地球鲜活的生命进行对话。
                 
  “40亿年前/你是地球襁褓中的婴儿/地球的五脏六腑/还是那样的稚嫩神秘/太阳系星际物质的吸引碰撞/给你创造了一次次/迅速成长的契机/脱去稚嫩的童装/抛去了童音浓浓的孩子脾气/没有懒惰推诿/有的,是你年少当家的勇气”
                 
  ——《冥古宙》
                 
  正是因为这种生命感的存在,使得《地球语汇》读起来给人一种亲近、生动、趣味横生的阅读快感。
                 
  地球奥秘的诗意呈现。在这一点上,胡红拴算是成功了。他的成功得益于他诗人和地学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得益于他多年来在诗歌领域和地学领域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
                 
  《地球语汇》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作品。对于地球科学来说,它开辟了一条科普新途径;对于国土资源文学来说,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当代诗歌来说,它为研究、写作、阅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诗歌写作的多元发展方向揭示了一种可能性。由此,《地球语汇》的出版获得了一种存在的意义。                 
                 
                               2013-9-17于北京
                                 
  (陈国栋,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