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八十岁老兵的文学梦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9-05热度:0

一个八十岁老兵的文学梦
——怀念活跃在网络文学的青岛作家王宗云先生

     活跃在网络文学的青岛作家协会会员王宗云先生在2013年8月12日离开了我们,终年83岁,从他2005年12月开始上网发表文章至今已经8年了,8年来,他始终是青岛新闻网文学论坛的一面旗帜,一个终生追求文学的老兵,他通过网络文学论坛和新书的出版,发表了一千多篇文章,200多万充满激情的文字。
    记得在八年前,我接到岛城著名评论家吕铭康老师的电话:“向阳,给你们的论坛和蓝月亮文学社介绍一位75岁的老人,原来是青岛潜院宣传处离休干部,喜欢写文章,介绍到你们论坛,参加你们的征文比赛和出书,要多照应啊!”
    吕铭康老师是我四十年前在街头诗画廊认识的大哥,岛城著名的诗人,评论家,山东散文学会的理事。当年他负责编辑市南区文化馆的诗画廊,我当时是青岛市许多爱好文学的作者之一,在各个区的文化馆的诗画廊发表了许多诗歌,对于老师的指示必须遵命。
    经过见面了解得知:王宗云先生是辽宁大连人,1930年10月出生,16岁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3纵队。该军前身是抗战时期的山东军区第2师警3旅,后改称第四野战军40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并多次立功授奖,1950年4月,王老随40军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战斗胜利结束就马不停蹄地北上安东(今丹东)。
    1950年10月随40军赴朝作战,该军在抗美援朝期间是第一个到达鸭绿江北岸的部队,随后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是志愿军中唯一历经战争全部战役的部队。王宗云先生那时是战地随军记者,写了大量的战地报道。1953年回国后到大连军校当了政治教员,60年代到青岛潜院任政治教官,在七十年代担任国家六级部的军事代表,曾多次参加北京国庆大典。部队离休后王老老有所学,学会了打字上网,活跃在青岛新闻网和老年大学,多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和摄影作品。
    也就在2007年,在青岛新闻网活动的作家们成立了“蓝月亮文学社”,活跃在论坛的青岛作家协会的六十多位会员准备编辑出版我们的第五本散文集《琴岛情韵》,我们热情地邀请吕铭康老师参加主编我们的新书,请山东散文学会的老会长许评老师为该书写下了五千多字的序言。
    《琴岛与琴岛的对话》是我们选用王宗云先生的第一篇散文稿,他的这篇散文三千多字,抒情描写了青岛与鼓浪屿的美丽,其中人物风情描述地生动活泼,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作家刮目相看。
    在我们2008年编辑出版的《真情象梅花开放》新书中,王宗云先生的五篇散文稿:《红亭颂》《雪松赞》《我的“上山下乡”经历》《沿海泊河漫游》《我儿子一家与古玩城》被选入出版。
    我们请青岛作家协会主席郑建华为新书写序,郑建华在为我们蓝月亮文学社出版的新书《真情像梅花开放》的序言中写道:“始终对这样一群人怀有暗自的钦佩。一群不分年龄,不分行当,身份各异,心情各异,珠子般的散落在城市的四周街巷,各自过着自家日子的男女老少,仅仅因为一个单纯的爱好,被“青岛新闻网蹉跎岁月”这只吸铁石轻轻一吸,竟凝聚在了一起,久着,并将长久下去……当有人质疑网络不真实甚至伪善的时候,这样一群把文学当精神食粮的真实的人正向你徐徐走来,坦荡走去。”
  在庆祝新书《真情象梅花开放》的庆典大会,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郑建华热情地为大会致辞,王宗云先生竟然用速记把郑建华的讲话全文记录下来发在我们的文学论坛。
  庆典大会后,王宗云先生和几位老同志找到我,提出想加入文学组织青岛市作家协会,和山东省散文学会,我把他的这个要求转告了作家协会主席郑建华,得到了郑建华主席的大力支持。在2008年秋天,我们蓝月亮文学社的王宗云、吴宝泉、滕学臣、刘书章、马玉良、宋培常等20多位老同志同时被批准加入了青岛市作家协会!
  2009年元旦、我与吕铭康老师又组织蓝月亮文学社的作家们专程去济南,拜访了山东散文学会的老会长许评老师,并且介绍王宗云先生和三十多位我们蓝月亮文学社的老同志加入了山东散文学会,那年、王宗云先生已经79岁!
而我们这个活动在网络的群体正如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郑建华形容的那样:   “淡淡的吟诗,絮絮的作文,讪讪的诉说,娓娓的道来,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情说爱,在大情大爱里,一本接一本的书印出来了。那些岁月的细痕和心情的碎迹,带着虔诚溢着爱意轻易的融化在字里行间了。记忆的碎片被糅进了他们的文字里,并在那里悄悄的永恒。”
  王宗云先生在我们这个群体,始终是我们的楷模、走在最前面的人,2010年10月28日的《青岛早报》34版‘五月的风写手专栏’,刊登了王宗云老先生峥嵘岁月的文章《在朝鲜前线过春节》。
  王宗云先生的《蓝色畅想》、《感恩妈妈》等多篇文章都发表在青岛新闻网我们的蹉跎岁月论坛,被推荐到首页,创下了点击率的历史记录。
  王宗云先生每年都到国内旅游,全国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老人的身影。2013年初到欧洲八国写了大量的文章和拍了数千张照片全部发表在论坛。今年4月8日到30日,还和三十多位朋友一起游历了云、桂、黔的名山大川,归来后还发表了多篇图文并茂的游记。
  王宗云先生是我们蓝月亮文学社最年老的作家,在论坛上德艺双馨,德高望重,口碑极高。既是我们的文友,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这次全国旅游回来在发表游记和照片的同时,写的唯一一篇文章就是推介和祝贺我的新书《青岛街巷里院传奇》被中国作家协会网首页刊登,让我深受感动。他对我说:“他准备出版一本散文集,等我有时间的时候帮助他策划一下!”后来他虽然又参加了我们庆祝《蓝月亮美文集》六本书同时出版的聚会,但是,他病了,没有来的及完成他最后的心愿。但是,他又有三篇文章被收进六本《蓝月亮美文集》中,这六本书现在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上架销售。
  他的儿子讲述王宗云先生的最后时刻:“父亲走得很安详,很高贵。那天晚上,一直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突然坚持要坐起来,让我们为他梳头,整理衣服,他还惦记着参加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的结业典礼,说要早点出院。半小时后,他就静静地睡着了,永远闭上了眼睛。但是,父亲的呼吸声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他的脉搏也将永远和我们一起跳动。”
  年届八十三岁的王宗云先生带着微笑和未完成的文学梦离开了我们,我们蓝月亮文学社全体朋友在青岛新闻网论坛隆重地纪念这位值得尊重的老人。正如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郑建华叙说的那样:“我知道你们的路远的很,你们用热情点燃的文学之炬正在燃烧,你们用真情汇集的文学之水正在流淌,你们用心灵指引的文学之路正在攀登,你们用梅花映缀的文学之花正在绽放。”

  让我用蓝月亮文学社老马聊斋的一首诗词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笔奏金声,英雄颂,情如雨泻。

  君清健,轩昂潇洒,目慈颜悦。

  谈吐风云抒浩气,襟怀山岳显高节。

  老将才、托夕照烟霞,真辉赫。

  文风雅,高品格;神韵出,情难绝。

  喜交游俊彦,往来豪客。

  战马昔提挥日戈,吟笺今唱朝天阙。

  雄心在、挽岁月流长,平生乐。


附:王宗云先生在生命弥留之际的最后一篇评论文章。
喜读于向阳的长篇新著《青岛街巷里院传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内容提要: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一百多年前,德国殖民者侵占并建设了这座城市,从而这座城市成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唯一的亚洲战场,日本殖民者战胜了德国殖民者占领了青岛,使青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书用散文形式详尽介绍了青岛各个建筑,各个老街巷、老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故事,让每一个来到青岛的旅游者读懂这百年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本段摘自中国作家网散文频道)

    大家都熟悉海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个人创作出版和主编散文集多达26部,依然勤奋好学,笔耕不辍,最近又发表了30余万字,包括有79篇描述青岛的历史故事的长篇新著《青岛街巷里院传奇》,在中国作家网散文频道上发表后反响热烈,受到了网友的好评,如有的网友说:“青岛是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殖民奴役的城市,需要有这样的作品留给后世!”中国作家网散文《热门排行榜》上,《青岛街巷里院传奇》多日来一直被列为首位,居高不下,热门排行榜一共12列,按章节发布的于向阳这本书占10列,可见《青岛街巷里院传奇》这部新著在中国作家网受到网友热捧的程度。

    ①我兴趣盈然一气呵成地读完本书,读后感到这本书不仅是写岛城的街巷里院故事,实际上包括了青岛古往今来的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写街巷里院也不是写“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只眼”的家庭邻里生活琐事,而是要透过写街巷里院的变化,反映青岛和伟大的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读后和吴宝泉部长有同样的感觉是:“ 一本城市档案的书”,一部形象生动的青岛史话。作者把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标题是难以忘怀的记忆,记载了三代帝国主义统治青岛的遗迹和故事,岛城的民俗风情以及青岛的山山水水的今昔巨变。第三部分是说说岛城那些百年老企业。只有第二部分写的是青岛的街巷里院传奇故事,我同意中国作家网的网友的评价; “于老师将青岛并非久远却易被人遗忘的历史通过貌似微小的街巷里院做了还原”,街巷里院貌似微小,实际并不微小,作者拟定了这样一个“以小见大”的书名,显然是出于谦虚又能够给人们以新颖的感觉。于向阳是“老青岛”,他上山下乡返城后多年活跃在商业岗位上,接触面广,他又广交朋友,注重挖掘青岛史料,正如有的网友说:“他知道的东西多,例如说到青岛的大小浴池如数家珍呀……”所以他在这本新书里披露了不少青岛的新史料。但是他又不囿于个人亲身见闻,而是从书籍网络中搜集岛城史料,包括在档案中查找青岛史料,..功夫不负苦心人,所以才能够写出这本有分量的书。

    ②写青岛历史的书籍不少,本书的特点是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切入,但是又不同于个人传记,甚至于都没有具体交代本人身世,而是结合自己所见所闻用浓重的笔墨来描述青岛的史实,显然同一般介绍城市史料的书籍不同,作者是用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散文笔调来描述,这样读来感到亲切生动感人。全书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青岛的挚爱,体现了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对于青岛有一颗赤子的情怀。确实是体现了“前世之事,后世之师”,可以作为 “传家宝”来传给青少年一代,让孩子们懂得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个人梦同中国梦也是息息相关的。

    ③作者的语言是流畅的,感情是真挚的,没有堆积华丽的辞藻,没有华而不实的描述。但有的段落可以看出来有仓促成篇的痕迹,按照于向阳一贯精益求精的要求,在正式出版前肯定还会作调整和润色的。

请点击超链接,进入中国作家网散文首页阅读于老师这本精品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2013-05-06/161667.html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