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地的关注情怀

来源:作者:杨玉贵时间:2013-04-27热度:0

              对土地的关注情怀
  ——读许大伟、杨玉贵土地诗选《聆听土地》
                      叶橹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家园,从古至今,不管是文人墨客对它所作的诗性歌颂,抑或是耕耘在土地上的农民出于朴实感情的热爱,都是体现着土地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血肉联系,对土地的热爱,是一切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诗人们内心涌动的情怀。艾青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所以一直为人传诵,就是因为它表现了诗人的伟 大情怀的同时,也在心灵深处沟通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内心的共鸣。
  我手头的这本诗集《聆听土地》,是出自两位在国土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公务员的手笔的“业余诗人”之作。当他们把一种对祖国和人民的工作责任感与日常生活的亲眼所见的种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时,就难免会产生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诗情的涌动。公务员的身份往往给人以只顾埋头工作和处理琐碎事务的印象,而许大伟和杨玉贵这两位“国土卫士”,在他们的履行公职之余。居然满怀诗情地关注着周围所生的变化,并且把他们内心的所想所思所爱所憎,以诗笔描述和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难得的品格与情怀。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诗作,并不是那种大白话式的顺口溜和假大空式的打油诗。我读他们的诗时第一印象就是,在他们笔下的中国农村大地上,除了依然有着种种承袭着农耕传统的农事而外,就是它正在经历着许多意想不到和意料之外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位“业余诗人”对农村的农事沿袭和现时巨变,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心知肚明。许大伟笔下的《农夫》,在一系列片断的生活场景中,描述了种种农事的诗化意味。像“阳光铺满弯弯的脊背/生活饱满成晶莹的汗滴”;“鲜艳的时装在满是老茧的手中裁剪/春夏秋冬便走秀登场”;“播种收获与收获播种的轮回/让田野丰腴而充实/你,也成了田野播下的种子/根扎进土里了,很深很深”。这些诗句既有着对农民生活的真实而诗意的描述,更有着对他们的生存价值的肯定和讴歌。没有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的关怀与热爱,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不仅如此,当他把目光定格在某种具体的耕作行为时,同样赋予了诗性的表现。且看《犁田》:
  鞭儿甩出清脆的吆喝/老牛沉肩低头/保持最感人的姿势
  力量注满犁杆/被满手厚实的老茧/握得光溜锃亮
  板结了一个冬季的心情/一陇陇翻开/田野就阳光起来
  黒色的泥土松软温暖/宽阔丰腴的胸脯/等待再一次孕育
  这首诗不但对具体的耕作行为进行了诗性的描述,而且在后两节诗中,其艺术表现具有很大的张力,“板结了一个冬季的心情”,“宽阔丰腴的胸脯”,既可以看成是对土地的描述,也可读成对农民的心情和胸脯的表现。我在读到这些诗行时,充分感受到诗美的享受。
  如果读许大伟的诗大都以对客观事物的诗性描述的呈现他对土地的关注的话,那么杨玉贵则经常以自我情感的投入而表现他作为土地之子的情怀。从《一个乡村国土人》到《我无法面对他们》、《今夜,我与乡村对坐》等一系列诗篇中,我们看到他不断地倾诉着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就是《一个乡村国土人》中的“他”的情怀:
  他一直不忘那些春天里如芽的心事
  它们把根和忧伤安静地慢慢地伸到更暗的土里
  明亮的阳光下
  他看见的土地就像一张张白纸
  释放着人间的酸甜苦辣
  诗中的他,其实就是自我的化身。正是在这种对土地的感受中“释放着人间的酸甜苦辣”里,他写下了《脚步,是写给土地的情诗》。他在诗中写道:“脚步/是写给土地的情诗/不知名的晨曦常常钻进我们的诗句/从动情的那一年凝成诗的一切/土地因有我而高贵/我因有土地的诗而坚贞”。这些诗句中表达的情怀,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国土人”的骄傲和忠诚。
  正是因为许大伟和杨玉贵都以一种深情的关注情怀凝视并聆听着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才有了他俩出于深情关注而写下的这些诗篇。然而,并不是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令人欣慰的。他俩作为“国土人”,也因为目睹着许多令人忧心如焚的现象而痛彻肺腑和慷慨陈词。在我们的土地上所发生的像任意掠夺耕地的无节制的开发,为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而不惜污染土地河流,这种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民生的恶果,在许大伟的诗中像《长满野草的麦田》所写到的:“麦田和老者,被遗弃在/空荡荡的村落”,“长满野草的麦田里/那个弓一样的老者/舞动着干枯的手/竭力挽救着丰收”,他还在《断流的小河》中描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现象:“无数的管道排放着贪婪/污浊染黑了清绿/仰肚的鱼儿,以死的抗争/鸭子和鹅的欢笑,消失在/静静的水面/失血的小村,面黄肌瘦”。这种令人心碎的情景,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绝非个别现象。如果任这种荒诞罪恶的行为无所顾忌地肆虐,何谈民生的安居乐业?
  杨玉贵作为同为“国土人”的身份,除了看到这种种行径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外,更是直接地以守护人的角色大声疾呼:《无法言说的伤》、《守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等诗篇,一方面表达了他的忧虑,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守护》一诗中表达的“不计后果的文明/在母亲的身体上留下痛苦的疮痍/流淌的血液不停地喧嚣着忧伤/守护,从教训中重新拾起对生命的追求/坚守的信仰里/决不能让大地母亲再有哭声”,这种类似誓词的诗行,虽有点口号化之嫌,但也的确坦露了他作为“国土人”的心声。
  从许大伟和杨玉贵的这些诗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虽属“业余诗人”,但其诗性情怀却是跃然于字里行间的。在他们眼里,许多日常现象蕴涵着诗的韵致;在他们的心中,许多惯见事物深藏着诗的意味。这正是作为诗人的最基本也最可贵的品质。所以他们虽属“业余诗人”,但都具备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基础。这也正是我所期待于他们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他们二人具有同一的身份,但作为写诗时所投入的视角,却是显示出不同的眼光的。许大伟偏重于客观的描述中透露出的诗性呈现,杨玉贵则更多地从主观感受出发直抒胸臆。这种不同的投入方式,形成了他们诗中的各具风貌。我们不必从中判断各人这短长,而只需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吸取诗性的营养。也许对于他们来谈,更多地阅读一些经典诗作,从中学习和领悟诗歌作中诸多意象的运用,语言的精炼、张力的凝聚、观察的角度、体验的深化等等,便可以在他们今后的写作中获得必要的启迪和提高。在我们这个充满巨变与活力的社会现实中,任何一个生活领域和社会群体,随时随地都会呈现出它们的内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呈现过程,往往就是诗人从中观察和体验生活进程中的诗性蕴涵的机遇。能够获得这种先机的诗人从而就会有机会脱颕而出。许大伟和杨玉贵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风口浪尖上的博击者和冲浪者,能不能在这种博击和冲浪的行为中,进一步提炼自身的诗性品格而在创作中更上层楼,完全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了。
  这就是我对他们两人的期待和希望,也是一种祝愿罢。

                                                                                                                 2013.3.28于扬州
  注:
  叶橹,原名莫绍裘,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评论界享有权威地位,师从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对诗歌文本及重要诗人的出现,有着卓越的洞察力,发现或推介了艾青、昌耀、闻捷等许多当代重要诗人以及著名作家陈美彬。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