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山林雪意》(组诗)解读(二)
来源:作者:赵春华时间:2013-05-03热度:0次
雪洞
山谷到处是白茫茫一片
大雪在西北风的吹拂下
颗粒密度大了,雪地靴踩上去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好像地底下有人抱住我的双脚
执意让我停下来,静静心
找一块积雪较厚的洼地
试着挖一个雪洞
很快一米多见方的洞穴筑成
我匆忙爬了进去,躲进这白色箱子里
温暖又隔绝。在堵上出口之前
我想起罗伯特•勃莱头顶
那至今未融化的大雪,乱而不散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2013-1-10
解读:诗的大约四分之三篇幅是叙述,似乎很平常,也是我们一般能够想得到的。但诗人笔锋一转:“我想起了罗伯特•勃莱头顶 那至今未融化的大雪,乱而不散。”结尾引用了罗伯特. 勃莱的诗正好印证了雪洞以及诗人钻进雪洞的意义。这首诗是意象的写法,而罗伯特•勃莱则是美国“深度意象派诗”的主要推动者和代表性诗人,所以诗人左岸在诗歌创作上受西方印象派诗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在意象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自己着力的追求。
雪松图
踏过一条冬眠的河流,河对面
就是雪松群落的栖息地
它们几经大雪的覆盖
浑身散发雪花的肉香。背后的天空
蓝色的旗帜与他们互动
太阳偏西了,它们脚下的影子
四处扩大自己的黑色
更多看不见的博大
朝群山之外无限扩展。仿佛迎候什么
一群乌鸦,在雪地用翅膀描画
软体的黄昏。在这里
人类的傲慢迅速缩小,小到我忘记
一次爱情的来历随风而逝
不再提起
音乐是否存在性别
2013-1-11-11点30分
解读:又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好一幅雪松图!视觉加味觉,白色,蓝色,黑色,黄色构成一幅黄昏时刻的雪松图。这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图画。“一群乌鸦,在雪地用翅膀描画”,虽然有点儿煞风景,但也给这幅雪松图带来意想不到的绝妙艺术效果。
月夜雪谷
枯萎的时光从红松枝梢脱落
它漏掉的墨汁,浸满所有的沟壑
暗夜如约来临。仰望流水的天空
我会看到一位背靠繁星的樵夫
他是我的父亲,正在月亮的磨石上
打磨砍柴的斧子,衣袂飞动
有着石头的光芒,无声的暴雨倾泻
照射雪堆里深眠的动物
它们花朵一般的脸,一阵骚乱后的安静
现在雪谷的反光,越来越趋于
一块巨大的透明体,而它之上是父亲的明月
每次呼吸充满干净的白色
它们之外,我是悄然的第三者
命运的位置是暂时的,经过之后
只有故土离我的唇边最近
2013-1-12
解读:这是思念父亲、思念故乡的诗,通过夜月雪谷这一特定环境的抒写,联想到父亲当年在那样一个月夜打磨砍柴的斧头,那情景令诗人如醉如痴,现在想起来特别富有诗意。在这里诗人给予我们的不只是夜月雪谷的表面,而更是那夜月雪谷以外的情怀,那就是对逝去的岁月的回味与追记,以及对命运所处的位置的思考。
一个人的篝火
夕阳像打碎的蛋黄,流淌不可避免
白蘑菇的树冠,多了泥陶的颜色
雪谷起初橘黄渗透着桃红
之后犹如钢琴的键盘,黑白相间
这些光,排起长队,形成光怪离陆的
楼梯,从巅峰延伸到麓底
我就处于这个楼梯的腰部
长时间的跋涉,眉毛胡子甚至整个脸
都扑满了特殊的面粉。捡来一些
断枝干柴,燃起篝火,黑烟
螺旋升腾的下面,红色的物质
颤颤巍巍、左右摇摆,由小到大
进入了自由王国,便是婆娑的舞者
而油脂爆裂的声音,使很多藏在暗处的野兽
一瞬间改变了睡姿。火焰在我脸上跳跃
我回复了对火焰的关系
就像青草遇见了羊,谁都不说感激谁
2013-1-13下午4点
解读:黄昏的雪谷里,我燃起篝火,这个时候除了雪谷,就剩下了我与篝火,我与篝火的关系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相互陪伴不感到寂寞孤独。谁都不说感激谁,其实也不用说,篝火是我燃起的,它却给了我温暖。它是婆娑的舞者,在这沉寂的时刻又给我带来快乐。一个人的篝火一个人享受,在这寂静的雪谷,与篝火相伴别有一番情趣,一番情怀。
白马群
大雪过后,一群白马突然复活
这些冰雕玉砌的造型,比温度更美
那么多闪电,在雪原上奔驰
黑莽莽的森林,甩到雪线下
鬃毛的飞瀑,穿过红日的中心
惊起更大的空旷
四蹄扬起,足够烈风想念
远方之旅。它们打出的响鼻
吸收了苍鹰的飞翔,雪谷的蜿蜒多于迷茫
不能忽略,远远的,白桦树小屋
有着和这些大自然之子
一样的心脏。我要走进小屋
指认白桦树皮上的亲人
触摸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然而,它是炊烟的
2013-1-14中午12点
解读:“大雪过后,一群白马突然复活”,诗的开头使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的诗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里不是蜡像,而闪电般奔驰的骏马,使这静的冰雪世界产生出动的效果,这是诗人内心的沸腾,是激情的碰撞与宣泄,这是想象中的动。但不管内心的情感是多么强烈地奔涌,我也没有忘记和忽略那白桦林的小屋,这小屋实际上与大自然同样跳动的心脏,我走进小屋,触摸和感受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也即动的另一面:静,静的炊烟,静静地升起在白桦林中的小屋的上空。使这首诗表达出动与静统一的思想内涵。而这种动与静都是来自诗人内心的一种体验和感受。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