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求进步——读《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来源:作者:绍河时间:2013-05-03热度:0

                        扬长补短求进步

                      ——读《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石绍河

    关注、剖析中国人的人性劣根,针砭国民性的痼疾,一直是当下不绝的话题。如最近出版的《郁闷的中国人》、《纠结的中国人》、《忐忑的中国人》、《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等,就直面当下中国社会的痼疾,堪称关注中国社会、关注底层人生的良心之作。这些著作为中国之忧而忧,为中国之焦虑而焦虑,为中国之忐忑而忐忑,但作者太关心脚下的土地,似乎缺少国际视野性的比对。

    最近,我在工作之余,欣喜地读完了近藤大介的《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一书,眼前豁然一亮,感觉别有新意。中国缺什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中国病在哪里?通过近藤大介对中日国民性进行观察、比对,一切都明了了。

    作者是一个日本人,不仅有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经历,而且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至今两人仍然彼此爱慕如初恋。在中国工作期间,作者天天乘地铁、挤公交,有意与周围的中国人搭讪、交往,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中国社会,感受中国文化。“我的心灵几乎每天都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冲击。”“我总是有冲上去和解这两种文化的冲动。”作者认为,中日两国虽然同处亚洲,一衣带水,地理距离很近,但除了都是黄种人、都属汉字文化圈、同受儒学浸润外,两国文化有天壤之别。中国始终以东方大国自居,日本早已脱亚入欧,按世界文明分类,中国属中国文明,日本属日本文明,“文化的距离就好像互相绕地球一周之后终于遇到了一样富有距离感。”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以天下兴亡大事或雄浑的自然风物为题材,充满着英雄豪情,而日本人笔下大多为情诗艳曲,弥漫着小资情调;在商务贸易中如果发生了某些问题,日本人会严格按照合同书来解决问题,中国人为了解决问题首先会修改合同书。这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认知上的偏差。

    作者通过文化差异的比对,指出中国人缺少优质的服务,缺少细腻的技术,缺少团队精神;日本人则缺少责任心,缺少广阔的视野,缺少年轻人的力量。书中的观点不一定全面,有些观点甚至片面,如指责中国人服务态度不好时,就说“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样”,实在有些言过其实。但全书娓娓道来,没有尖锐的批评,语言幽默风趣,态度诚恳真挚。透过现象看本质,切中要害,不啻一剂良药,可以让我们清心醒脑。

    中国究竟缺不缺优质的服务?这一点我们心知肚明。不然各级领导的报告中为什么经常要求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不然我们为什么会在窗口服务行业经常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不然我们为什么连最简单的“微笑”也需要咬着筷子反复练习。这一切恰恰证明我们国家缺少优质的服务。作者以他在中国生活的亲身经历来证明这一点。如在首都机场,这个事关国家形象的地方,按理应该是服务最好的,实际却不是这样。入境检查时,工作人员的动作缓慢,旅客不得不排起长龙一样的队伍,最长时间等待过50分钟。而且工作人员没有一点“阳光般的表情”,像是在甄别罪犯一样,上下打量半天,反复对比护照上的照片。坐出租车,付钱了却得到恶劣的服务,遇到司机不愿去的地方,乘客只好采取不下车等耍赖的办法才能达到目的,但途中要忍受司机不停的唠叨抱怨,要格外赔小心。这哪里是享受服务,简直是花钱找罪受。在餐饮店,会经常发生店员与顾客争吵的情形,就是中国人认为提供一流服务的“海底捞火锅”,在作者看来也不过如此。中国的服务业为什么发展缓慢,表面看来是缺少优质的服务,其根源还是“服务就是金钱”的哲学理念没有真正渗透到中国人的内心。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就是尖锐地批评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在很多方面各行其是,难以协调一致。而“一致性”和“团队精神”恰恰是日本人生活的智慧。在中国企业里,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很大,三年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跳槽。企业员工人际关系紧张,往往视同事为“劲敌”、“陌生人”,争功诿过,激烈争吵的情形比比皆是。年轻人应聘时着装随意,不守时,强调自我主义,个性张扬等。中国人个个都想当老板,都想成为人上人;中国企业大多是“自上而下式”,除老板之外,其他员工不但没有任何基本权限,而且还必须忠实的执行老板的决定,心里根本不会产生对公司的热爱。由于员工频繁流动,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后继乏人,企业业绩很不稳定。这也是中国企业难以创造品牌的症结所在。

    中国古代曾是首屈一指的技术大国,我们至今还为四大发明带来的辉煌而沾沾自喜。可现在,我们在技术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特别是细腻的技术。作者认为,中国并不是没有细腻的技术,而是没有使用细腻的技术制造本国商品的能力。现在很少有人静下心来一心一意从事自己的研究,没有人默默无闻的坚守,丢掉了滴水穿石的传统。“在这种流动性极大的环境中,中国人想要长时间稳定地从事技术开发真是难上加难。”作者以亲身感受证明,中国缺少细腻的技术:刚装修好的房子电灯不亮、水管漏水、地板松动等情况接连不断,连中国的牙签都容易折断。等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日本的百分之九十,最终会不会超越日本呢?日本一线企业的经理们这样回答:“高科技这种东西,从零开始追到90也很难,可是要从90追到100,那可真是难于登天。所以,在今后的数十年里,只要日本不断努力向前,在技术方面,中国不可能超越日本。”看看满大街跑动的日产汽车,摄影爱好者使用的日式器材,居家离不开的日式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坐便器,就可知道我们与日本在技术方面还有多大的距离。的确,中国未来在技术方面超越发达国家,道路将十分艰难坎坷,我们一刻都松懈不得。

    知道了自己缺少什么,也知道别人缺少什么,我们就应该醒悟起来,扬长补短,不断发展自己,不断壮大自己,在互相学习中求得更大进步,在精诚合作中谋求更大发展,在开放包容中达到求同存异。

    中日两国就如同两面镜子,应该经常互相照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