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缘于熟悉
来源:作者:紫藤时间:2013-03-26热度:0次
读罢《地矿手记》,我真的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想和可敬可爱的地质汉子们交朋友的冲动……(莫言)
亲切缘于熟悉
——郑金兰《地矿手记》读后
去年,哥哥从青海出差回来,递给我一本书,说,这本《地矿手记》很值得一看。他购买了很多本,发给了地勘院的技术人员。那时,他并不知这本书已经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不久,我给甘肃的秦锦丽打电话,她正好参加“大地文学走进山东地矿”采风活动在济南。秦锦丽在电话里十分认真地说:“李曼,好好读读郑局长的《地矿手记》,它对我们地勘行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有很大启发。”
我作为在地质大院出生,在地质大院成长,在地质大院工作的第二代地质人,“地质勘查”、“野外一线”、“攻深找盲”等等这些词语,真的是听得太多,看得太多,写得太多,太熟悉了。人们往往因为熟悉所以感到亲切,因为熟悉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
我开始读《地矿手记》,没想到会读得泪流满面,甚至泣不成声。担任山东地矿局局长的郑金兰曾经是潍坊市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工作。她说,“来省地矿局之前,我曾以为最苦的是农民,可转换工作角色之后,通过基层调研,才知道最苦的不只是农民,还有我们的地质工作者。我曾多次听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的同志们介绍在一线工作所经受的种种艰难和困苦,有的同志甚至极为形象地总结出了地矿人的几种死法,就是渴死、饿死、摔死、被野兽或毒蛇咬死,等等。”作者实事求是的讲述,让我想起了我的两次采访。
2011年,为纪念九〇二大队建队50周年,单位需制作一个电视宣传片,我陪省电视台赴瑞昌矿区,拍摄V8电法所在野外作业的场景。当时正值酷暑,恰巧遇到三名年轻的地质队员大汗淋漓,顶着烈日工作,导演看了非常感动。为了展现地质队员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导演让他们仰天大笑,他们笑了,导演不满意,让他们重来,他们又笑,导演还是不满意。不知是第几次,他们终于放声大笑。看得出,他们是在强颜欢笑,笑声里带着深深的无奈,我的心被刺痛了。我也有儿子,如果我的儿子也经常在苍茫无际的戈壁大漠上,在渺无人烟的深山旷野里,在陡峭奇险的山坡上,在炎炎的烈日下工作,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我能不心疼,能不担心,能不牵挂吗?去年9月,我赴萍乡市白竺矿区,认识了小廖。小廖从小生活在农村,但之前并没有想到地质工作会如此艰苦。“我在金竹坪差点把命给丢了。”小廖话一出口,我禁不住感叹:又是金竹坪!这是一个让九〇二队物勘院的弟兄们刻骨铭心的地方。上饶县金竹坪属次原始森林,方圆二、三十平方公里无人烟,常有狗熊出没。那一天,小廖带着一个老乡去踏勘,因为植被十分茂密看不清脚下的路,老乡走了一段路之后不敢往前走,小廖便提出来他走头。走着走着,小廖突然脚下一滑悬在空中,“糟糕”,说时迟那时快,他迅疾抓住身边的藤条,马上意识到自己已被挂在悬崖边!“当时我脑袋都蒙了,非常害怕。”老乡也吓坏了,赶紧把小廖从悬崖边拉了上来。“回到驻地,我跟同伴一说,他哭了,我也哭了。因为他也有类似的历险。”小廖说:“那次如果不是我动作快,我就摔下去没命了,今天就不能跟你坐在这里讲话了。”说完,小廖哽住了,眼里闪着泪光,我立即转过脸不敢正面看他。是啊,谁的生命不可贵?谁不珍视生命?稍稍平息,我问:“你成家了吗?”他点点头,告诉我,两个月前,妻子已生下一女孩。“我已经有两个多月没见我女儿了……”话毕,小廖再次泪光闪闪。
野外地质工作实在是太苦了。“由于工作苦,待遇低,城市姑娘看不上,所以大部分都是找的农村媳妇。”“少数人找上城市媳妇,成为农村人眼红的‘双职工’,但也因为工作流动性太强,四海为家,难有定所,极少与家人团聚。”作为山东地矿人父母官的郑金兰丝毫没有回避这个事实,丝毫没有掩盖地矿人的生存状态。“如果不是我们地矿人历经千辛万苦为我们的共和国找出那么多的煤,我们这个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不是我们地矿人历经千辛万苦为我们的共和国找出那么多的铁矿和金属矿,我们的冶炼企业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不是我们地矿人历经千辛万苦为我们的共和国找出那么多的金矿,我们的黄金储备从何谈起呢?”……每当想到这些,郑金兰总是心潮难平,于是,她提出“我们有责任倡导、弘扬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地矿精神,使其能够成为凝聚地矿队伍,再创新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此同时还提出“我们还要善待这支队伍。而‘善待’,不能仅仅喊在嘴上。……在野外工作,我们要求尽可能地搭建一个较为温暖的‘家’。”
郑金兰不仅是一位亲民的领导,而且是一位有开拓精神的实干家。她一直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干成几件像样的事情也许并不太难,但要创造性地干出点成绩却很不容易。”她在担任潍坊市委副书记时,多次深入了解、体察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说起农业方面的专家,她如数家珍;说起潍坊农业史,她无比欣慰。因为她是潍坊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个履行者。她用朴素而淡雅的笔调,写下了《三农手记》。“干一行,就要成为这一行的行家里手”在郑金兰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调入山东地矿局后,为了尽快了解、熟悉地质工作,她深入基层做调研,俯下身子听基层职工“讲故事”。听完故事后,她既有理性的分析思考,也有现实的探求。山东省经纬工程测绘院勘察二院“华山论剑”的故事使郑金兰无不感慨:“一个知名品牌的问世,除了要具备精良的技术,优秀的品质,还要有一丝不苟的执着精神。经纬工程测绘院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块知名品牌,靠的不是一两个人、几个人,而是一个优秀队长锲而不舍的精心打造。”为了“找回一个矿产资源山东”,她认真研读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加快山东、陕北、晋北、鲁西、两淮等大型煤炭基地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加强南方缺煤省去和边远地区的煤炭勘查”,山东地矿局抓住了发展的有利契机,明确了“争取用5年的时间,取得一批矿业权,提交煤炭资源量300亿吨,铁矿资源量20亿吨,金矿资源量350吨,铜铅锌矿产资源量50万吨,铝土矿资源量1000万吨……创造潜在经济价值10万亿元以上”的奋斗目标。
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分析比较,使郑金兰看到了差距。2007年5月,郑金兰带领考察组赴内蒙古、山西、浙江、江西四省区学习考察。在宁波,听取了浙江水文队队长舒绍虎的介绍后,她思考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鲁北院和801队与浙江水文队专业性质相近,可为什么在经营上差距如此之大呢?说到底,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机制创新不够,缺少发展活力,没有在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因此经营领域拓展不开。浙江水文队能做到的,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学人家的经验,就得好好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必须找到‘疼痛点’而不能只是不痛不痒地发发感慨。”
以日记的形式,发现问题,归纳、借鉴成功经验,不仅是郑金兰的生活习惯,更体现出她的一种智慧、一种气魄、一种责任。我被她平实、真挚的语言深深打动,在她的字里行间,被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所感染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