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和他的《1988》

来源:作者:李忠东时间:2012-12-14热度:0


    韩寒的《1988》是在机场买的,在飞机上看完的。从成都到杭州大约两个小时,看了一半,从杭州回成都,仍是两个小时,看完另一半。

    25元,4个小时,这是我对这本书所付出的全部成本。那么收益呢?书的开始与结尾获得的阅读的快感,这也许就是回报吧。

    最应当崇拜韩寒的年龄,恰恰最不喜欢他。同样身处叛逆的年纪肯定不会去崇拜另一个以叛逆著称的小辈。所以韩寒的小说我一直是远离的。
 
    近年来,开始关注他的博客,总觉得他的谈笑怒骂要比他的小说要好,事实上他也是通过这些杂文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这也说明他是以小说出名,以非小说成名。

    召妓男、妓女、死刑犯,这是韩寒新小说的噱头。概括地讲《1988》就是一个召妓男开着一辆死刑犯拼凑的破车拉着一个怀着野种(至少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妓女去寻找内射男和死刑犯的故事。小说看上去很叛逆,和韩寒看上去很叛逆保持一致。

    叛逆可以说是韩寒的标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韩寒的所谓叛逆影响了上几代人对80后的整体评价。韩寒的叛逆是小叛逆,骨子里他比谁都传统。这就象家里一样,整天骂骂咧咧的那个小儿子其实比谁都孝顺,危机时刻挡枪子是他,年老体衰时养老送终的一定也是他,而那几个看似温驯的大儿子一旦翅膀硬了比谁都飞得快,飞得远。

    貌似叛逆的《1988》象是一个中国式妓女的血泪史,更象是男人的召妓秘笈。结尾以妓女患爱滋收场,并留下一个私生子给主人公。小说难免落俗,也不可避免地再次陷落在韩寒小叛逆、真帅性的局限。

    作为一部小说,暗娼那没有底洞的生活与晦暗的心理本可以更深入,死刑犯草蛇灰线般的隐喻也还可以做到更加虚实相宜,但作者太过老实地讲故事了,暴露出作者实诚孩子的本性。

    这让人想起韩寒的另一本文学刊物《独唱团》。千呼万唤、众星捧月,做足了排场后弄出来的不过“面若流氓,心如雷锋”的“银样蜡枪头”。好货不多,水货不少,形式怪异,内容单薄。

    韩寒说“韩峰是个好干部”,我说“韩寒是个好孩子”。他的叛逆不过是“上头”觉得是好时,他在台下竖中指,“上头”觉得不好时,他在台下一个劲的鼓掌。

    韩寒的小叛逆也就是那串刺耳的鞭炮,总是不合时宜地鸣响。“上头”要热热闹闹办喜事,他独自在旁边放着“报丧炮”(注:四川风俗,人断气是鸣鞭炮报丧),“上头”正哭哭啼啼出殡,他又在屋后头嘻嘻哈哈放喜炮。韩寒的鞭炮虽然刺耳,但破坏力并不大,所以办事的人家并不把他当回事,只当是叛逆期孩子的恶作剧。所以他才能自得其乐至今,他才会没有被和谐的力量干掉,他才能带领万千粉丝乐在其中,享受意淫的快感。

    “小叛逆”终归是韩寒表象,长着大灰狼的样子未必就是大灰狼。他的生活状态才是最真实的了不起,他的活得自我和活得自在才是最大的榜样力量。就象这本《1988》,如果不去寻求和强求它的深刻内涵,这仍是一本好书,原因是真实。

    我们每天看着的、听着的、想着的未必有勇气说出来,那怕是最真实的生活和现象。胆敢写出来,就是了不起。韩寒是那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但愿他能这样一直胆敢下去……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