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部电影的胡思乱想——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中国智慧

来源:作者:李忠东时间:2012-12-04热度:0

    [序]

    一个华人导演在好莱坞讲述一部有关印度少年的故事。单就这一点,这部电影就有许多话题可讲。

    尽管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电影结束后,它给我的震撼与震惊仍超预期。到现在我仍然未能从李安的奇幻中走出来了,我已经深陷其中。

    有关这部片子的影评已经很多了,我自愧没有能力比他们写的更加专业,况且面对这样一部接近于完美的电影就象我们面对最美的风景一样,什么样的赞美都会显得苍白和多余。

这不是一篇影评,我只是换一个角度看看这部片子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的智慧]

    如果我说好莱坞的大片,都有一个普世价值,估计不会有人反对吧?这个普世价值就是正义战胜邪恶,美好战胜丑恶。但表述这样的普世价值,好莱坞最常用的个人英雄主义。无所不能的英雄和神人,上天入地,以正义的化身,拯救星球、世界、人类、国家、城市以及其他需要拯救的人们。

    拿好莱坞钱拍片的李安,却从来不肯屈服于这种潜规则。这个外表儒雅,融贯中西文化的可爱老头,总是用他的“狂野与激情”来讲述充满了中国智慧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中国智慧吧。

    1、山水画般的故事层次

    影片采用了一种最为简单的层次结构,远景是派向一个小说家讲述的少年时代。中景便是故事核心,少年派与一只孟加拉虎的奇幻漂流。近景则出现在影片结尾,当观众都以为派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影片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主角变成了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这个故事里,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派杀死了厨子,最终活了下来。远景、中景、近景,由远及近,三个层次虚实相宜。远景是背景,中景是故事的核心,而近景虚化的部分也许才是影片的灵魂,这是典型的中国山水画技法,也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智慧。

    2、庄子寓言般的空间布局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老庄的影响恐怕是最为深远的,他总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故事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奇幻漂流中存在两个空间,一是狭促的救生船,一是宏大的海洋和更加宏大的宇宙。为了生存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咬死了鬣狗。但面对更加强大的大自然和内心的孤单,派和老虎开始了以生存为目的共处。这难道不正是老庄的思辩吗?

    3、空白的艺术

    人物的关系上,影片简化到一个人与一只动物的最极端,然后又将简化了的主体,置于空阔且多变的空间环境,这种化繁为简的本事,是中国智慧的经典。当我们看到了无边际的蔚蓝色之中,那只红白相间的救生艇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呢?这样的画面我们经常在的国画中看到,中国画从来都不喜欢用颜料把画布填满,但我们看来,空白所能表达的内容更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意境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简单而玄妙。况且在中国人的哲学中,“有”和“无”历来就不是亘久不变的,历来就是相互穿插、互为包含、随时转换的。

    4、多神世界和多重信仰

    有人说中国是没有信仰的国度,这是说当代。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多重信仰的国家,佛教、道教、儒家甚至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可以大行其道,并且和平共处。影片中说印度有几百个神,派有三重宗教信仰,中国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中国决不会发生“诸神之战”这样的事情,我们学着孔孟之道,又跪拜在佛教诸神的脚下,对道教的大仙也心存敬畏。李安借着印度,却写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5、老虎眼中的影像

    在人与虎的关系中,影片中派与帕克成为凝视中的镜像,两者的关系在最终成为人与自我的凝视。这种充满哲学思辨的命题相当让人玩味。我们在老虎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老虎在我们的眼中,岂不同样看到老虎的影像?影片是不是要表达这样的哲学:人的善与恶,全源于自己心灵,别人不过是镜子。

    6、福祸相依的神秘岛

    当派与帕克即将藏身大海时,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类似于潘多拉星球的神秘岛,是无疑是周易中“否极泰来”的命运转折。这个无比美丽的小岛,长着奇怪的树木,生长着成千上万的狐獴,到了夜晚却立马成了杀人岛。没这个岛,他和老虎就活不了,但如果他呆在岛上,那他又会死得更惨。这完全就是中国人“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的辨证思想。这个拥有美好白天,凶险黑夜的地方,难道不正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吗?可是我们又能逃往何处呢?

    7、理性与心灵的纠结

    整个影片都充斥着理性与神性,理性与心灵的对抗。派在动物园看到了帕克眼中的善,但理性证明他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像;派最初用理性和科学精神来自救,但最终让他活过来的却是心灵精神;派和他的家人,用理性来对抗肉食,但最终又不得不以“肉汁饭不是肉”这样的“精神胜利”法来保证生命的存活。理性与心灵的对抗在影片中,有时理性占上风,有时心灵取胜。当派以为“心灵”足以感化老虎的兽性时,却眼睁睁地看着帕克头也不回地走向森林,这种理性与心灵的纠结在这里达到了极致。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理性重要还是神性、心灵更重要,也许李安想留给观众自己来判断,也许这个问题压根就不应当有答案。

    [最后的问题]

    引发最广泛争论的恐怕要算派讲的第二故事。主人公向观众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你相信哪一个故事”。答案的选择似乎涉及内心的善与恶,也关乎信仰。影片中通过作家替观众选择了最接近“上帝”的选项。但这是唯一的真相吗?有没有可能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呢?记得有一个“你相信谁是鬼”的故事,讲一个女人及男友与另外6个人去登山。她因生病,留在营地,而其他人在登山时遭遇山难,同去的那6个人回来告诉她,她的男友已经在山难中去世。七天后的夜里,他的男友满脸鲜血地出现在她的帐蓬,并告诉她山难中死去的其实那6个人,他才是唯一幸存者。这个故事的问题是“谁是鬼?”。

    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的序言中说,“我是一个心智与身体都较晚熟的人,个性比较温和、压抑,因为晚熟,所以我很多的童心玩性、青少年的叛逆、成年对浪漫的追求,以及我的提早老化,其实是一起来的。”外面儒雅,有着一颗老虎之心的李安在这里给我们玩了一把“谁是鬼”游戏,再次证实他的童心玩性和青少年的叛逆。

    如果派说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话,那么老虎显然是不存在的,他只是派的另一个自己。这个故事便演化成一个复仇少年的自我救赎。按照这个逻辑,少年派与老虎的奇幻漂流就是人如何面对自己的隐喻。人性中有关诱惑和考验,阴暗与光明的挣扎,这在李安的其他影片中经常出现。那只头也不回,决然离开的老虎,难道就是派的另一个叫邪恶的自已吗?

    算了吧,这样的隐喻不是我喜欢的,我宁可相信第一个故事。庆幸我们还有李安,他不但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充满中国智慧的视觉大餐,也将中国智慧带到了好莱坞。一部好的电影不必承载太多的思想,却可以镜像我们的内心。显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已经做到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