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名闺阁——李清照
江其田
认识李清照,是从游览济南潄玉泉内修建的李清照纪念堂开始的。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她出生在山东济南柳絮泉畔的一户书香门第人家。父亲李格非是一位闻名齐鲁的著名学者、文学家。母亲王氏,是岐国公王珪之女,汉国公王淮之孙女。王氏生长在以诗书传家的仕宦门弟,“工词翰”、“亦善文”。
李清照因自幼生长在这个素有教养的家庭里,受到了文学氛围的熏染,长大后便能赋词写诗,且辞章华丽,富有独创性。故世称“擅名闺阁”、“词人第一”。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少年时期,正是宋神宗的黄金时代。所以,她在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充满幸福和欢乐的生活。从《点绎唇》词赋中就可以看出: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刬铲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你看,她荡罢秋千,便懒懒地揉一揉纤细的手,好似露水很浓,让花显得消瘦,薄薄地出一层虚汗,都透过了轻柔的衣衫。
看见有人来了,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子走路,头上的金钗慌乱中滑下来。带着羞涩走开,然后,倚门回头看,装着在闻没熟的青梅。这首词活脱脱地把李清照聪明活泼开朗而又顽皮的儿时形象跃在纸上,令人耳目一新。
她在济南名泉之一的溪亭划船游乐时,也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海鹭。”
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李清照经常回忆傍晚在溪边的阁亭上开怀畅饮,有时醉得不知回家的路。直到酒兴已尽,才乘船回去,却误入了荷花茂密的地方。于是,便奋力划船,寻找归路,惊飞了河滩上的水鸥和白鹭。
由此可见,李清照少女时代性格开朗,情趣兴浓。她在少女时代,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诗歌词赋、笔记小说、轶闻逸事等书籍。她不仅博览群书,还习音律、学奕棋、攻书画。她十几岁时,就已经能写“清丽可读”的小诗。十七岁那年,李格非的好友张耒曾写了一首《读中兴颂》诗,这首诗被人传颂一时,和者甚众。李清照也写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诗,这两首诗虽在艺术上尚不甚完美,但却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她在诗中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指出了唐朝安史之乱的起因,乃皇上过度淫乐所致,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向了李隆基。
李清照的这两首诗问世后,顿时诗名大震,不少人夸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在十八岁那年,父亲李格非对众多向李清照求婚的儿郎进行挑选。最后,李格非选中了当时礼部侍郎赵挺之的三儿子赵明诚为婿,并与当年(1101年,徽宗是中清国元年)与赵明诚结了婚。清照的少女生活从此结束了。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是幸福的。赵明诚比李清照大三岁。赵明诚自幼酷爱金石书画,他在《金石录自序》中曾自述:“余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由此,赵明诚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杰出的金石学家。
在生活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言谈融洽,诗歌互答,志趣投合,是天生一对,天意指合的姻缘。夫妇二人悉心于祖国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之中。
不久,赵明诚“负笈出游”,为时较长,这一段时间的分离,给李清照带来了无限忧伤和不尽的思念。她听不到丈夫赵明诚的琅琅的读书声,看不见明诚捧着书画兴冲冲归来的笑脸。她独倚阑干,望着窗外淅淅春雨,以及被风吹落的春花,心中涌上了一股难言的惆怅。“柔肠一寸愁千缕”,正是她当时真实情感的流露。在夫妻分离、倍受熬煎的时期,李清照曾写出了许多缠绵绯恻,动人心魂的词章。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李清照用叙事写实的手法,形象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万般思念之情。
李清照中年的生活是十分痛苦的。靖康二年(1126年)北宋宣告灭亡,同年三月,丈夫赵明诚南下为母奔丧,她留在青州城,整理书画文物,准备装船,但各地经常发生兵变。无奈,只好携带一件由蔡襄书写的“神妙贴”逃出青州城,赶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与丈夫赵明诚团聚。当她到建康后,略备水酒,邀请了一些在建康的亲友聚首,尽管花光月景如何好,美酒酸梅如何合人口味,这些都不能排除她悲凉的情绪和思念故土之情。于是,她又写出了一首《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李清照蒙受国难家仇、耳闻目睹当时的这种局势,悲愤填鹰。她以沉痛心情写下了“南京尚觉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的诗句,字里行间充满对南宋当局的不满和谴责。更让人悲伤的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患病误用错药而命丧黄泉。从此,李清照在生命的旅程中,日子更加清苦、难过。
由此可见,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凄苦不堪的。当时,由于她的亲族相继离去,她更显得无依无靠了。加之,年老多病,无人照管,其心境之凄凉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极度凄凉悲戚的环境下,她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风来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词,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她凄凉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记载,大约于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后,词人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悼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不少于七十二岁。
李清照的一生写有大量诗词文赋。据《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著录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均遗失。流传至今的仅有词七十八首、诗十五首、文三篇,以及《打马图》及赋、斋。其代表作有《漱玉词》。她的诗、赋、文虽流传下来的很少,但这些诗、赋、文在当时也堪称于世。如今,我们读到的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读后仍觉力透纸背,震撼人心。
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女词人,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李清照生前寓居的遗址——山东省济南市漱玉泉畔,修建了一座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为纪念堂题词: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现在,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瞻仰李清照的故居,以示对故人的哀思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