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贝一份如兰的记忆

来源:作者:郭友钊时间:2013-02-05热度:0

             拷贝一份如兰的记忆 
 
  元旦过后,收到文友余根峰的新著《幽谷兰芳》。
  与余根峰先生曾有数面之缘。2009年冬,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曾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召开代表大会,时任所长的陈国栋先生送给了我一本《地质学家话山水》,其中就有余先生写的一篇《武夷丹山甲东南》美文,文中那发自肺腑的溢美之情,以及出自地质专业的精巧之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不曾想到,余根峰先生在科技管理岗位并参加实施地质调查项目的同时,竟然还能有报告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确实让我吃了一惊。
  余根峰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就职于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从业已达30年——前15年从事矿床预测研究,后15年从事地质科技管理,曾先后9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而在工作之中,余先生常常感动于身边的那一代代地质人,感动于那些为共和国地质事业无私奉献着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地质人……这些感动,拼成了余先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业治铮院士,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上世纪80年代任南京地质矿产所所长。这样的背景,应该是有权力的,然而,在同一单位的业师母,1981年理应上调工资,却被业所长压了下来,指标让给了别人,直到退休,业师母都还是拿着1956年审定的工资级别。业院士时常出国,在我国物资紧张之际,按国家规定可免税带几大件回家,可是他“连一个美元都没留,每次回来都如数交公。”一台14寸的彩电几乎陪伴了他终身……
  ——金庆民研究员,世界首位深入南极腹地进行科学考察的女研究员,世人赞誉她是“极地红莲”。金庆民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去了新疆,成了当时哈密地区惟一一名女地质队员。怀孕后,她仍然坚持工作,临产之时想从哈密坐火车赶回老家绍兴,却在半路上生下女儿。在新疆工作20年,她与女儿见面不多,女儿不认识她,管她叫“小舅妈”。“小舅妈”要去南极之际,给女儿留下了一封信:南极十分危险,此行我如果出了意外,要照顾奶奶,安慰爸爸,并好好学习……
  ——陶奎元研究员,火山地质学家。他的研究打破了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片面论述:“中国境内根本没有火山,有关火山的知识都来自境外。”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我国召开。陶奎元组织提供的T324地质考察路线,北起南京,途经六合、杭州、新昌,南抵雁荡山,多国学者在此路线上留下了足迹,多个地质公园也在此路线上建立了起来——六合国家地质公园、新昌国家地质公园、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
  ——叶念军研究员,水工环专家。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的身影就出现在了芦山县地质灾害排查的现场。2010年华北大旱,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河南抗旱找水行动的第一线……只要是应急、只要是国家的需要,就总会有他忙碌的身影,但在表彰大会上却不易找到他的影子,此时的他多已出没在了办公桌旁或野外现场。
  ——芮行健研究员,矿床地质学家。阿尔泰山,在蒙古语中意为“金山”,在此工作25年的芮行健成了阿尔泰山的“活地图”。调回南京后的几年,芮行健的心中总是难以放下自己工作过的地方,总是在思考,“‘金山’应不仅仅只有沙金,应有更大的原生金矿”。于是,他再次舍家重返阿尔泰山,与同事一起在1986年发现了多拉纳萨依金矿,实现了阿尔泰山原生金矿从无到有的突破。
  这些,仅仅是余先生记忆的片段。他写了下来,分别成为《海洋地质的开拓者》、《极地红莲》、《再写火山神话》、《应急救灾排头兵》、《石碑,矗立在阿尔泰山》等文章,收集在《幽谷兰芳》中。
  《幽谷兰芳》一书由赵鹏大院士为之作序,并号召年青的一代地质人读《幽谷兰芳》以励志。作者余先生在后记中说道: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用笔墨记录下地质科技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物故事,形成“可以拷贝的记忆”。
  我也欣喜地拷贝了余先生这份用优美、从容、精确的文字保存的记忆,在心灵深处弥漫着如兰一般的芳香,并成为我走向野外的动力。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