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能英《金缕曲•与弟书》赏读

来源:作者:菊子时间:2012-07-17热度:0

 刘能英的诗词,我很早就关注到了,但印象不深刻。总体感觉是:她的词,被浓浓的宋词氛围包围,古典意味太浓,比较难于接受。拿老黄忠的话说:曲高和寡。
 直到读到她最近的词作《金缕曲•与弟书》,我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请看全词:
槛外蝉声哭。惜芙蕖,花开未半,闹蛾争扑。
愁看红泉流憔悴。明月清风影独。
听疏雨、凉亭幽屋。
连日积思终有梦。问人间尘障何时肃。
天不语,但摇竹。  
江城望极眉双蹙。想从前、家贫母病,稚肩劳碌。
春种棉麻冬锄麦。苕叶茼蒿果腹。
雪霜锁,沉疴凋木。
愿舍吾生添汝寿。便依然杨柳年年绿。
书到此,泪如簌。
 全词共116字,情景交融,一气呵成。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槛外蝉声哭”,第一句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人们自然要问:蝉为何而哭?很自然想到一定是作者惆怅集结,忧心忡忡。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鸣响之蝉声,在作者听来,就是痛哭之声了。
 接下来是何景象呢?你看那芙蕖之花,开放未半,就有闹蛾前来扰乱。红泉流溢,因为想到弟弟疾病缠身,而呈憔悴之状。明月朗照,清风吹来,也只是给人孤独之影。并且似乎听到凉亭幽屋,稀疏之雨声,滴滴哒哒,给人凄清之感啊。
 经历多日的愁闷思虑,也终于在迷茫中见到一线的希望啊。那么,这当下的困境,何时才能肃清呢?我问苍天,苍天不语。我手无所措,只好无奈摇竹啊。
 我伫立江城,极目远望,我想了许多许多。想到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有病。我们兄妹,小小年纪,终日劳碌。春天种棉、种麻,冬天就下地锄麦田,可生活仍是穷苦,只好用苕叶、茼蒿来充饥。这样的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生活渐渐好了,你年纪轻轻,就得了这么重的病,真可谓雪上加霜啊。
 作为姐姐,我能做什么呢?我们情同手足,相依为命,你可不能早早离我而去啊。我一定竭尽全力治好你的病。如果需要,我甚至可以用我生命的代价,换取你增寿,因为我爱你。那样,你可以重新焕发生机,可以看到每年一度杨柳泛绿人间,这该有多么美好啊!写到这里,我的泪水簌簌地落了下来。
 一首感人至深的《金缕曲•与弟书》,就这么完成了。毫无造作之态,绝无艰深之词,自然流畅,宛如天成。
 词之上阕,作者把蝉鸣、芙蓉、飞蛾、红泉、明月、清风、疏雨、凉亭、幽屋,诸多意象,纳入词中,采用了古典诗词的优秀表达方式,极力渲染惆怅、凄冷的氛围,为下阕舒展情怀做好铺垫。明月、清风与疏雨、凉亭,同时出现,似乎有悖常理,但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却具备了某些合理性。
 下阕的第一句“江城望极眉双蹙”,一下子树立起作者伟岸、沉思之形象,让人如见其人。然后回忆起姐弟从前朝夕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从而加重了对目前困境的忧虑。我不能坐视不管,我必须奋起前行!“愿舍吾生添汝寿,便依然杨柳年年绿。”这句豪言壮语,喷薄而出,发自内心,感天动地。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写一句好诗不易,写一首好诗更不易。一个诗人、词人,一生能有一句、一首、几首好诗,被人称道,被人记住,是很不简单的事了。张继的《枫桥夜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绅的《锄禾》等就是这种例子。人们记住了张继、王之涣、李绅,可以说就是因为他们的那一首诗。就这么一首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的完美统一,揭示了真理,给人以启迪、以力量,给人们以真、善、美,人们有什么理由不记住他们呢?
 刘能英这首词,能感动人,能被人记住。它从朴素的姐弟感情出发,表达出纯真的人间情爱,生活底蕴厚重,词艺表达娴熟。“愿舍吾生添汝寿,便依然杨柳年年绿。”则升华为人间的大爱了。这是词人长期的文学修养与品格锤炼的必然结果。
 刘能英致力于古体诗词的创作,自然有其道理。现代新诗形式多样,表达自由,但语言不够精炼,内涵多显肤浅。古体诗词,形式成熟,严谨有度,言简义丰。中国近代诗歌,可以说是在复古与维新之间摇摆。好古者读新诗,没味道;新诗作者读古体,太艰深。唯有既深研古理,又切为时用;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者,才可称得上是有水准的作者。读刘能英的《金缕曲•与弟书》,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要写出一首好诗,是须下苦功夫的。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说除了读书学习以外,还要扎根生活,读人生之书,读社会之书,读自然之书。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要求作者要不断加强修养,提升思想水平与境界。思想水平与境界上去了,文章写不好都有点难。而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则说明一首好诗的出现,还需要有某种机缘。作者需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才能完成好作品的创作。刘能英的《金缕曲•与弟书》,给我们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2012.7.17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