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古诗中“追凉”
来源:作者:殷振尧时间:2012-07-25热度:0次
炎炎夏日,闲来品读一些古人的消夏避暑诗词,无意中走进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是“诗仙”李白的《夏日山中》:在炎热酷暑,诗人懒得摇扇,隐于青山,衣帽一脱,裸抱自然,清风习习。好一个无拘无束的清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元代诗人释英避喧觅静也常在山中纳凉。他的《山中景》这样描绘:“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诗人用对比的手法,道出六月酷暑下,城市与山乡迥异两重天地,城市热浪滚滚,而山中却凉爽怡人。
诗佛王维偏爱既幽且深的竹林,曾建有《竹里馆》,在此消夏,他怡然自得,留下了千古佳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读着它,如同来到一个空明澄静、清幽绝俗的境界,有清风飘然而至,致人凉意顿生。王维的另一首诗——《纳凉》也写得很诱人 :“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 纳凉的地点:树高林密,清流潺潺,大河口空旷阔达,长风送爽,人卧石上,凉水濯足,观水清沙白、白鲟悠游、鱼人垂钓……好一幅浪漫纳凉度夏的画卷,引人遐思无穷。
陆游《桥南纳凉》诗云:“曳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皎洁的月光下,诗人在画桥畔倚床休憩,观风摆杨柳,闻缕缕荷香,听船家悠扬悦耳的笛声,真是盛夏时的一种美妙绝伦的享受。同样是写水边纳凉,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读来又别是一番滋味:“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翠竹、红莲围绕的水亭(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人造雨帘),凉爽通风。陈设的器具——竹席、琥珀杯、水晶帘也都有清目之感。还有御赐的冰块冰镇着水果,御厨食品用碧纱笼罩着。其奢侈和闲适,绝非常人能及,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受。
最上乘的避暑境界当出自白居易的笔下,他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写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这是白居易在盛夏时拜访得道高僧时所悟。受此启发,白居易在《消暑》诗中写下了自己独特的纳凉方式:“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在他看来,淡泊自然,清心静气乃是高超的避暑方式。对此,宋代诗人温革亦有同感,他在《琐碎录》中写到:“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看来,纳凉并非只有在自然界中寻找,有一个平静的心情也很重要,“心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
酷热中,每每读及这些脍炙人口的避暑诗,顿觉缕缕清风拂面,丝丝凉意透心,烦热已经消弭于无形之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