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蒙泰尼里——我读《牛虻》
来源:作者:冯旭红时间:2012-07-20热度:0次
所读让人情难自禁悲恸落泪的书极少,《牛虻》是其中之一。牛虻是小说《牛虻》的主人公,革命者、牺性者,曾激励无数青年投身火热的革命和建设。抱着“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对朋友的坦诚、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投入、对死亡的蔑视”,牛虻为信仰而斗争并献出生命,可歌可泣。但我的泪并非为牛虻而流,而是为一位父亲——人性的蒙泰尼里而流。
《牛虻》里,在儿子与上帝之间作出抉择,对既是父亲又是红衣主教更是老人的蒙泰尼里甚为残忍。和儿子牛虻一样,父亲蒙泰尼里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大义灭亲”,将儿子献给了上帝——执行枪决。牛虻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民众而战斗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可谁从人性的角度关注过一位父亲的苦难!
“《约翰福音》里写着:‘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但是,告诉我,你们之中有谁想起过另一种苦难——那让自己的儿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圣父的苦难吗?当圣父从天堂的神座上向下俯视着加尔佛莱的时候,你们之中有谁想起过他的悲痛吗?”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小说大快人心的最后章节——同意处死牛虻的蒙泰尼里发疯了——符合恶有恶报的惯性思维,而打动我的也恰是这一章节——教士们二十只手才缚住的这个疯子的大段大段的独白——字字啼血的丧子之痛。
爱子亚瑟“自杀”,不在现场的父亲蒙泰尼里就已心入地狱,终日煎熬;13年后,他们再次相遇,蒙泰尼里和牛虻体内激荡着的父子之血,面对红衣主教和革命党人的各自信仰,最终滞涩。父亲现场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他的慈父之性终于突破神性的压抑:“今天我要对你们交代明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我照顾到你们的懦弱和愁苦,照顾到你们膝下的小孩,眼看到他们不得不死,我心里就不忍起来了。我看着我那亲爱的儿子的眼睛,我看出了赎罪的血就在他身上。因之我竟丢开他,让他去遭受悲惨的命运。”“罪就是这样赎的。他为你们而死了,黑暗把他吞食了;他死了,永远不能复活了;他死了,我没有儿子了。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此时此刻,蒙泰尼里再也不是代表神权的红衣主教,而是一位痛失爱子的老人,人性超越了冰凉神性。
“我大声的喊叫他,他不会听得到;我敲他那坟墓的门,他不会醒过来;我孤零零地站在荒凉的空地上,向四面看看,从那埋着我那心肝宝贝的一片染血的土地上看到那个空无所有的可怕的天空——这就是留给我的唯一的东西了。我已经把他交出去了,啊,你们这些毒蛇的子孙啊,我已经为了你们把他交出去了!”面对一位父亲漫长、沉痛的哀号,怎不让人动容落泪?“看吧,血从祭坛上流下来了,热气腾腾而且泛着泡沫的,那是我那心爱的儿子的心里流出来的血——为你们而流的血!喝吧,舔吧,让它染红你们的嘴唇吧!肉也来了,快抢啊,夺啊,快拿去吃啊——”深爱牛虻的蒙泰尼里彻底疯了——“旁边那些教士便一拥上前,二十多只手一齐把这个疯子捉住了。”或许,历经失亲之痛的人更能体味蒙泰尼里的疯狂,“泪飞顿作倾盆雨”。
小说的结尾,是教会的讣告:“我们敬爱的红衣主教,罗伦梭·蒙泰尼里大人,患心脏扩张破裂症在拉文那突然逝世。”一位红衣主教死去了,一位父亲活在了我的心中。
读《牛虻》,听蒙泰尼里的“疯语”,我在想,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是不是还想告诉读者:无论神性、革命性或者其他画皮,凡反人性的,都应该引起世人的警惕。
(编辑:作家网)